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47例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8例,十二指肠8例,小肠19例,直肠2例。4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行姑息性切除,1例直肠GIST经肛门切除,其余42例均达到外科根治性切除,其中行受累脏器局部切除4例,大部切除26例,多脏器切除12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术后复发和转移9例,复发问期平均为13个月。其中8例行再次手术治疗,1例再复发后行3次手术治疗。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细菌性腹膜炎1例,切口裂开1例,均治愈。结论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复发病例仍应争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手术切除肺转移灶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手术切除肺转移灶的疗效及影响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结直肠癌肺转移行肺转移灶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6.0个月,5年生存率为33.0%。19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16例生存患者中,10例带瘤生存.6例无瘤生存。其中1例至今已无瘤生存16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瘤间期(DFI)时间的长短对肺转移瘤切除术后的生存有影响(P=0.036):而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肺转移瘤大小和位置、手术方式、肺转移瘤手术前CEA水平及复发后再次行肺转移瘤切除均未见与其术后生存时间有关。结论对于部分选择性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手术是有潜在治愈可能的治疗方式。DFI可能与肺转移瘤切除术后生存相关。  相似文献   

3.
瘤椎全切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瘤椎全切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6~62岁,平均31.5岁。原发肿瘤10例,其中骨巨细胞瘤4例,软骨肉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复发2例,骨肉瘤1例;转移瘤6例。肿瘤侵犯T53例,T6、T6、7、T9、T11、L2、L4及L5各1例,T8、L1及L3各2例。Tomita外科分型:4型9例,5型6例,6型1例。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7例,D级4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行瘤椎彻底切除,椎管减压,植骨重建。术后根据肿瘤病理类型行相应的辅助治疗。结果术后16例获随访10~63个月,平均27.5个月。患者疼痛均完全缓解,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至D级5例(其中1例术前为A级),E级11例。10例原发肿瘤中,1例骨肉瘤术后18个月双肺转移死亡,余9例均无瘤生存。6例转移瘤中,2例全身转移死亡,1例术后10个月肺部带瘤无症状生存,3例均无瘤生存。16例随访期内手术部位均无肿瘤复发。结论瘤椎全切与重建是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手术适用于胸腰椎原发恶性肿瘤,有复发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及Tomita外科分型为3~5型的胸腰椎单发转移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14~66岁。有高血压症状9例,其中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8例,尿儿茶酚胺升高9例。1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个月~5年。结果:术中见肿瘤位于肾门区4例,肾上极区5例,肾下极区2例,肾上腺前外上方3例。13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1例伴肝转移者行肿瘤大部切除及肝尾叶切除。病理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例。术后随访12例,9例术前高血压者有7例血压恢复正常;9例无瘤生存,1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生存时间取决于肿瘤是否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复发病例可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脏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5例肝脏罕见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5例患者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肝血管平滑肌瘤、肝门部神经鞘瘤、肝左叶动脉瘤、肝胆管囊腺瘤、肝错构瘤、肝胆管绒毛状腺瘤、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各1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肝原发间质瘤2例,肝母细胞瘤5例,肝胚胎性肉瘤3例;术前行B超检查24例,CT检查22例,MRI检查6例,仅有3例(16.7%)检查和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符合5例(20%).25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包括半肝切除术7例,肝叶切除术7例,肝段切除术9例,肿瘤局部挖除2例.肝脏良性、低度恶性肿瘤及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无复发,5例恶性肿瘤随访中3例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切除,术后随访无复发;另2例死亡,平均术后生存期4个月.结论肝脏罕见肿瘤影像学诊断率低,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能切除的复发性肿瘤性病变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7例GIST临床资料。 结果 肿瘤发生于食管1例,胃部4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23例,结肠3例,直肠3例,盆腔和后腹膜9例。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术7例;1例直肠GIST经肛门切除;79例行开腹手术,其中8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行局部切除或活检,71例完整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55例获随访,13例术后复发,其中10例出现肝脏转移。结论 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病人需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68岁,平均46岁;有高血压症状者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肾上极区3例,肾门区1例,肾下极区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4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与转移.2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范围,患者口服降压药辅助降压.1例术后1.5年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瘤体.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尽早手术切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的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避免肿瘤组织的残留,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是否复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间收治的46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GIST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贫血。术前胃镜检查发现肿块27例;肠镜发现肿块5例;CT发现肿块17例;B超发现肿块13例。术中本组术前诊断率10.8%。肿瘤部位:胃27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10例,结肠5例,直肠1例。良性13例,交界性8例,恶性25例(其中肿瘤直径≥5 cm的占20例,<5 cm5例。)行胃楔行切除术13例,近端胃切除术8例,远端胃切除术6例,全胃切除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病变肠段切除1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Dixon术1例,旷置术1例。术中均未见淋巴结转移。本组所有恶性患者均未进行放疗或化疗,1例服用格列卫治疗。随访6~48个月,良性和交界性患者无复发;恶性患者中2例胃恶性间质瘤术后26个月死于肝转移,1例结肠恶性间质瘤术后死于局部复发、腹腔转移。结论: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内镜和CT、超声是临床检查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切除范围决定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结果和肿瘤大小等指标对其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间质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内镜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6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9例,肿瘤局部切除5例,术后随访6~42个月,1例复发并出现肝脏转移存活22个月,其余均未发现复发.结论 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确切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大部分患者可通过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局部切除达到根治目的,对于病理分级呈高度危险患者术后应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2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16例GIST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3例根治性切除术及2例姑息性切除术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治疗.术后随访时间3~161个月,14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共8例复发、转移.其中7例肝转移,3例采用肝动脉栓塞治疗,1例服用伊马替尼,2例手术切除,1例未治疗;1例腹壁转移,行手术切除.本组16例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74%.结论 GIST肝转移术后复发率高,手术治疗GIST肝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效果较好,联合服用伊马替尼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同时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肝转移行同期切除原发肿瘤和肝转移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GIST同时性肝转移同期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病人中男5例,女2例;中位年龄52(43~67)岁.原发肿瘤部位分布为:胃2例,小肠5例.全组接受手术切除,无明显并发症,1例病人术后2个月死于肝内复发,1例术后8个月肝内复发者服用伊马替尼,肿瘤进展得到控制.其余病人在随访1年期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同期手术切除对于合适的同时性GIST肝转移瘤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46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中死亡病例。术后在切口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获得随访42例。其中良性及交界性GIST获得随访26例(26/28),平均随访30个月,为无瘤生存。恶性GIST获得随访15例,平均随访21个月。其中7例为无瘤生存,2例分别于术后第10及21个月发生肝多发性转移。1例术后20个月发生全身骨转移,3例分别于术后第6、9及11个月死于多发性远处转移。结论GIST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往往在术前亦难以作出定性诊断,但B超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对诊断比较可靠。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治疗的原则是:良性及交界性GIST以局部切除为主,恶生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手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2月对7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游离肠管周围间隙后,肿瘤下缘2em以远断直肠,距肿瘤近侧端10cm处断结肠,端端吻合器腹腔内吻合乙状结肠及直肠断端。结果腹腔镜下切除6例,中转开腹1例。2例内镜下切除者行腹腔镜下根治术后病理标本内均未见癌灶残留;余5例中,4例病理诊断为类癌,1例病理诊断为神经内分泌肿瘤Ⅱ级。3例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伴有肝转移。7例随访12~58个月,平均25.3月,1例术后半年出现直肠腺癌肝转移,再次行腹腔镜下肝转移灶切除术;1例射频消融肝转移灶后11个月复查发现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再次行射频消融术;余5例无复发、转移。结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恶性潜能,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肿瘤应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或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2009年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8例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后,肿瘤复发和(或)转移,口服伊马替尼治疗产生继发耐药,采取手术切除复发和转移灶(特别是耐药病灶)联合伊马替尼等靶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均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例死亡,存活96个月;其余7例仍存活,目前存活时间65~145个月,平均98.6个月。结论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GIST,选择手术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参考肿瘤的基因状态,采取个体化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于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大网膜的病例分别为65、25、2、2、1例;肿瘤直径1~10cm;其中恶性者47例,良性者48例;行根治性切除62例,行切除术31例,2例广泛转移者行肝结节活检。17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CK、EMA、S-100及Desmin阳性率分别为89.5%、86.3%、5.3%、0、9.5%及8.4%。随访80例,2例胃间质瘤广泛转移者分别于术后4月、6月死亡,17例术后5~25月死于其他疾病,余者均无瘤生存,5年生存率43.7%。结论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强化术中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确定良恶性及恶性程度,采取合理规范的手术方式,对预后及防止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肝胆管囊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中5例误诊为肝囊肿,1例误诊为肝脓肿。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后,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5年、7年死于复发;2例分别随访16、21个月,未见复发;1例于术后34个月出现肝内复发,继续随访4个月,现一般状态尚可;另1例因全身情况较差未能行根治性切除术者,仍在接受姑息性治疗。结论 肝胆管囊腺癌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Hepatic resection still remains the only potential curative treatment for either primary or secondary malignant liver tumor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resectability of initially considered non-resectable tumors and to decrease the posthepatectomy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ligature of a portal branch with consecutive hepatic resection is recommended. The ligature of a portal venous branch was performed in 12 patients with gross hepatic tum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 (5), hepatic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5). Two-stage hepatectomy was performed in 5 patients.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two operations ranged between 4 weeks and 6 months. Hepatic resection could not be performed in 7 cases due to the loco-regional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4 cases) or to the absence of the hypertrophy-atrophy process (3 cases). Hepatic failure occurred posthepatectomy in 2 patients, resulting in the death of one of the patients. Two patients died at 5 and 10 months respectively while two other patients are still alive, free of recurrence at 6 and 12 months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portal vein ligature can be considered in selected cases of unresectable gross hepatic tumors that can be eventually, resected in a second operation. The two-staged hepatectomy is not always feasible. Moreover, the hypertrophy of the controlateral lobe does not always prevent the postoperative hepatic fail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CT平扫探查发现所有患者肿块均为单发,79例良性肿块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21例恶性肿块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坏死区,呈分叶状.双期增强扫描见肿块腔内侧大小不一的溃疡,其中7例恶性间质瘤的溃疡程度大而深;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病变发生在胃部56例,十二指肠26例,小肠10例,结肠及直肠6例,肠系膜2例.术中标本的病理学检测发现由梭形瘤细胞形成的细胞团巢是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排列.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术中及术后均无死亡,平均住院时间15.2 d.随访期6~24个月,其中5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均死于肝转移;28例复发(28.0%),其中肿瘤类型:交界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16例;复发部位:局部复发16例,腹膜复发12例;再次进行切除手术后随访3个月,均存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可根据其临床表现、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测等明确诊断,早行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J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53.5%(92/172),CT 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30.0cm不等,平均7.0cm。CD11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FI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结论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FI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