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提高临床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改变,着重于管壁的回声,内膜回声、形态,管腔内径及管腔内回声情况.结果 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主要有以下几种超声表现:(1)冠脉内径正常,但冠脉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内膜回声不均匀,呈波浪状、毛糙不光滑;(2)冠脉内径短期(2~5 d内)进行性增宽,但是其内径值都在正常范围.(3)冠脉轻度扩张,管壁回声增强、不均匀;(4)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 超声心动图有益于临床对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对疑是不典型川崎患儿宜尽早、动态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川崎病(KD)的临床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上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01~2011年收治的11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16例患儿中典型90例,不完全26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23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19.83%。结论:川崎病临床症状均非特异性,且表现不一,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临床不典型,可以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白细胞、CRP、血沉及血小板动态变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冠脉损害发生。男性、发病时年龄小、IKD、发热持续时间长、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用晚、WBC、CRP显著增高与冠脉损害发生有明显关系,必须高度关注,及时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冠脉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3.
唐艳  张芳  张灵珍 《中国保健》2006,14(10):43-4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川崎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飞利浦5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对61例临床表现典型及非典型的川崎病患儿进行早期冠状动脉检查,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占36.07%,典型病例发生率18.42%,非典型病例发生率65.22%,于病程10天内发现冠状动脉异常者占50%.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早期诊断川崎病有效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超声心动图进行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价值,以为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中纳入的研究对象均为非典型川崎病患者,共66例,均为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严格的症状分析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非典型川崎病在婴幼儿群体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学龄前儿童。患者发病期间的WBC、CRP和ESR水平均明显上升,血小板水平正常。研究中发生心肌损害的患儿占所有病例的63.6%。结论非典型川崎病对冠状动脉具有一定的损伤,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和诊断颇具准确性和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年6月-2007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不完全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川崎病在婴儿期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与典型川崎病相似,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发热,皮疹,恢复期脱皮,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皲裂,结膜充血;其次是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结论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小婴儿川崎病临床特点,探索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 回顾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近4年来收治的18例6个月以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儿中,不完全川崎病11例(61.1%),发生冠状动脉扩张者15例(83.3%),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形成,1例血栓形成.结论 小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指标,且冠状动脉损害严重.足够的警惕和全面检查分析,尤其是借助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诊断以及实际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来提高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医学认识。方法结合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0月间,所接收治疗的78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护理治疗。对其发病率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这78例小儿患者的临床早期病症属于不典型川崎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符合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结论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一般常见病发在婴幼儿身上,而且冠状动脉病的发生率比较高,所以医护人员要提高对非典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及早的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此来协助医生进行病情诊断,及时的对小儿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提高对小儿川崎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46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6例均做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异常23例。冠状动脉内膜毛糙、辉度增强8例,占17%;左冠状动脉扩张11例,占24%;右冠状动脉扩张4例,占9%。入院后2天内误诊18例,误诊率39%。结论细致的动态观察,及时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冠脉受累情况,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尤其对不典型病例,超声心动图有着重要参考价值。采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防止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双源CT在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瘤(CA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采用超声心动图(2-DE)诊断的川崎病CA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时采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的诊断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比较两者诊断方法在川崎病C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超声心动图共检测到84个CAA,52个呈现球状,24个呈现梭状,8个呈现串珠状;DSCT共检测到116个CAA,56个呈现球状,27个呈现梭状,24个呈现串珠状;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CAA的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之和右冠状动脉近段。超声心动图与DSCT在冠状动脉主干扩张及近段动脉瘤的形成上显示一致,但是其中8例合并RCA中段CAA在DSCT中有显示,但是超声心动图未能显示。超声心动图与DSCT冠状动脉主干直径测量上无明显差异,且呈现高度正相关。结论:超声心动图与DSCT在川崎病CAA显示上各具优势,其中超声心动图可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做出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但是对中、远段病变的显示效果不如DSCT,二者应相互结合以提高川崎病CAA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IKD)早期诊断的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5月在厦门市第三医院儿科住院的21例IK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持续发热、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卡巴红等症状及体征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炎症指标(ESR及CRP)、WBC及BNP早期增高以及发病10 d内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是早期诊断IKD可靠的辅助指标。21例IKD患者中发生冠状动脉扩张10例,占47.6%,与典型K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IKD病例中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的婴幼儿,当出现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及卡巴红等表现中的2~3项时要引起重视,尽早做相应的辅助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检测,尽早明确诊断,给予早期治疗,以避免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KD)诊断及其远期追踪的价值.方法 11例经超声诊断的川崎病患儿,分析其声像图表现,并远期追踪左右冠状动脉回复情况,评价疗效.结果 11例川崎病患儿每间隔3~6月进行复查,左右冠状动脉逐渐缩小,最长病例于24月内恢复正常.结论 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冠状动脉宽度可以提示川崎病诊断,协助临床诊断,并作为远期追踪、评价疗效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梁心怿 《现代保健》2012,(21):147-14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在小儿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川崎病患儿204例,观察是否存在心血管病变。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出61例患儿有冠状动脉等心内病变,发生率达30.0%,心电图检测出119例患儿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达到58.3%。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典型川崎病是指未达到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但疾病的发展符合川崎病的特点,并且排除其他已知疾病或具有典型心血管并发症者。由于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特征,目前尚无实验室的特异性测试指标,且近年来,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病例逐渐增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于症状不典型但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比较容易,而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比较困难,容易误诊或延误诊断,应引起儿科医师的重视。对我院2000~2006年收治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最后诊断为典型或不典型川崎病的3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随访川崎病307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18例,发生率38.4%,其中冠状动脉扩张98例,冠状动脉瘤20例,左冠状动脉发病率高于右冠状动脉,同时发现用CA/AO值来判断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更为准确。冠状动脉病变98%(116/118)发生于病程4周内,冠状动脉扩张多为一过性改变,冠状动脉瘤预后与瘤的大小有关。心包积液、瓣膜返流、心脏扩大等病变多与冠状动脉病变同时存在,多于恢复早期回复正常。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诊断川崎病心血管损害,并便于随访,对临床诊疗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9,(7):887-88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7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对照组(无冠状动脉损害, 124例)与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 152例),所有患儿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房室内径,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LVEF、 FS、 E/A)、 LMCA、LAD、 p RCA。结果两组的LVEF、 F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E/A低于对照组, LMCA、 LAD、pRC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监测患儿冠脉动脉损害程度及病情进展与转归情况,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远期心功能变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6例KD中,不典型KD36例(不典型组)及典型KD50例(典型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在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典型组(33.3%)明显高于典型组(14.0%)。结论不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张艳艳 《中国校医》2021,35(3):191-192,20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冠状动脉造影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准确度为87%(87/100)、灵敏度为96.5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彩色多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89例川崎病患儿,测量其冠状动脉内径,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状动脉狭窄,测量房室内径,计算心功能,观察是否有心包积液和瓣膜返流。结果89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36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病变21例,双支病变12例,9例合并冠状动脉瘤,3例合并血栓。36例冠状动脉受累者均合并轻至中度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酱勒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进展和转归,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川崎病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47例小儿川崎病冠脉病变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二尖瓣的多普勒血流图对其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测定,另选取同期的47例健康体检小儿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左心室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中29例患儿存在冠状动脉受损情况,其中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20例,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6例,冠状动脉瘤3例。两组患儿的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最大速度、左心室舒张晚期充盈最大速度、心脏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川崎病冠脉病变诊断中发现,患者急性期常发现累及冠状动脉。患儿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不明显,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冠状动脉受损情况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陕西省石泉县医院住院确诊的8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发病以5岁以下多见,男多于女,无季节差异;典型病例多见,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生率低,为6.097%,诊断误诊率较高,为15.85%;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 提高临床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川崎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