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护理配合体会。方法对178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17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均治愈出院。结论体外循环手术需要手术医生、麻醉师、机组人员、护士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一复杂、高难度的手术。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和细心的观察是护士顺利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术护理配合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来心脏外科开展的最新技术。从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应用该项技术进行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ASD、VSD)修补术发展到目前能够利用此项技术进行复杂的心脏病手术,如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该项技术对手术者技术水平及人工心肺机管理要求严格,但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我院心胸外科应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共为33例患者实施了如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心脏瓣膜替换术、心脏肿瘤等手术,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心脏跳动下小儿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小儿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小儿心脏手术88例,总结气栓防止、术野显露及体外循环相关的经验。结果 88例手术顺利,术野显露达到要求,无气栓发生,1例手术死亡。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的方法具有实用价值,但对手术操作和体外循环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背景 肺损伤是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肺保护一直是临床、实验研究热点.目的 为CPB下心脏手术肺保护提供参考.内容 就近年来心脏手术CPB期间通气策略和麻醉药物、CPB设备和技术、肺动脉灌注技术、药物干预对肺保护作用的进展进行综述.趋向 CPB下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心脏手术技术的改进,心肌保护的改善,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心脏手术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人们在对心脏手术死亡率要求下降的同时,对减少创伤,兼顾美容的要求增加,尤其在年轻女性患者更强烈。我科于1998年开始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开胸心脏瓣膜膜替换手术21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常温心肺转流下心脏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缩短,术后恢复早,可防止低温对心脏和脑引起的损害,大动脉阻断120min是安全的。为了保持氧供需乎衡,必须保持高流量体外循环,Hb应在50g/L以上,体外循环方法和麻醉与低温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体外循环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全国开展体外循环的医院进行调查,分析我国体外循环的市场和现状,并对发展提出建议和预测。方法按年度对全国开展心脏手术的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我国心脏手术的规模、体外循环人员组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on—pump)和非体外循环心脏手术(off—pump)的比例,氧合器的使用数量和类型分布等。结果全国心脏手术量已由2003年的76319例增加至2007年的136015例,其中体外循环为113465例,占心脏手术量的83.42%。近5年来手术例数平均每年增长约15%。2007年有41个单位开展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总数为153例;进口膜式氧合器使用率为46.16%,国产膜式氧合器使用率为23.9%。2007年全国从事体外循环人员1497人,其中医生为795人,占55%;体外循环从业人员均未接受正规专业训练。结论中国心脏手术与体外循环发展快速,体外循环从业人员需接受正规、系统的培训。近年来,体外循环主要使用膜式氧合器,鼓泡式氧合器将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8.
400例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入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手术入路及技术特点,总结选择手术入路的依据和不同手术入路的适用术式.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使用"达芬奇S"全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微创心脏手术400例.术中根据病种、手术计划及患者体形,于单侧胸壁开直径1cm的小孔 3~4个,并同机器人手臂系统连接.术者于控制台前遥拎器械完成手术.机械臂的位置、角度依据手术类型和术中要求作相应调整.超声引导下于右侧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结果 右侧胸壁入路221例,用于房、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手术、心房黏液瘤切除等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左侧胸壁打孔178例,用于单侧或双侧内乳动脉游离、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包疾病和纵隔肿瘤切除手术.1例患者因胸膜重度粘连改为正中开胸,其余患者均成功接受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术中无严重的机械臂碰撞、机械功能障碍而影响手术进程或导致术式转化.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切口美观.结论 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可安全的应用于常见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采用右侧或左侧胸壁打孔,手术入路应根据手术要求和患者的体形选择并作精确调整.
Abstract:
Objective Subject To summary the port placement and system set-up for robotic minimally invasive heart surgery using da Vinci S system in China. Methods 400 patients accepted selective robotic minimally invasive heart surgery from January 2007 to January 2011.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ort placement and system set-up for all the surgeries. During the surgery 3-4 ports were made in the lateral thoracic wall and the position of ports were modulated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diseases, the procedure and patients' habitus. The surgeon completed the procedure before the surgeon console.The arms of da Vinci S system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surgery procedure. Results The right lateral ports were suitable for the intracardiac operation with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And the left lateral ports can be used in the inner thoracic artery harvesting and coronary bypass graft on beating heart. Except for 1 case changed to sternotomy because of sever pleural adhesions,no arms collision and mechanical malfunction during the surgery that leaded to surgical conversion. Conclusion Robotic minimally invasive heart surgery can be safely applied to partial cardiac surgeries. The port position and system set-up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habitus of patients and surgical requirement.  相似文献   

9.
常温心肺转流下心脏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缩短,术后恢复早,可防止低温对心脏和脑引起的损害,大动脉阻断120min是安全的,为了保持氧供需平衡。必须保持高流量体外循环,Hb应在50g/L以上,体外循环方法和麻醉与低温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进一步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环氧化酶抑制剂的免疫增强作用,我们将40例心脏手术病人分为4组。分别检测术前、术后2天、7天的白细胞介素-2(IL-2)、IgM,IGG,IgA,C3的变化。结果表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可引志IL-2、IgG,C3下降,IL02下降的程度与体外循环转流的时间有关。环氧化酶抑制剂可使术后IL-2的水平有部分恢复。结论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IL-2及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介绍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应用体会。 方法 327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置左心房引流管,降温至32±1℃并维持,仅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维持灌注压在60mmHg左右,在心脏不停跳下施行心脏畸形矫正术,方法同心脏停搏手术。 结果 死亡7例,死亡率2.1%,其余均痊愈出院,随访1~13个月,恢复良好。 结论 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简化操作,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麻醉,机器及手术环节中常可出现各种意外及并发症,作者报告这类意外及并发症23例次,其中死亡1例,意外中主要是各种插管的脱出及闭塞,。其次是动脉路管道进气,作者分析了这些意外的发生原因并提出处理及预防措施,心脏大血管损伤是最常见者,本组共发生15例次,作者讨论了造成这些损伤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作者指出,心内手术中发生的心脏大血管损伤均宜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修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为更好的配合搭桥手术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11年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35例,术中充分利用心脏固定器和CO2吹管使局部心脏处于相对静止和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利于血管吻合.结果:3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术后2周均痊愈出院.结论:手术护士了解病情、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严格无菌观念,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小儿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中所发生的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与成人有所不同。本综述主要介绍小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麻醉所引起的炎症和器官损伤的特点,以及减少炎症反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微创心脏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是近10年来在心脏外科发展最活跃和最迅速的临床新技术[1].它不同于50余年来经典的心脏外科手术如正中开胸、纵劈胸骨进行心外或采用体外循环的心内直视手术,而是采用小切口或借用各种特殊的手术器械进行某些心脏手术.微创心脏外科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规范,如小切口的长短、标准的胸部锁孔设计(port)、股动静脉插管的应用以及肌体手术创伤的评价和控制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ICU综合征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将84例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理生理与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常见的心脏手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G)最早于1964年在圣彼得堡完成,但很快随着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技术及心脏停跳液的发展而被弃之不用.  相似文献   

18.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应用曾建业,韦涌初,袁春德,阮揩文,黄辉凡我院自1983年8月1994年1月应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为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矫治手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见附表2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心肺转流...  相似文献   

19.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我所近4年来采用浅低温、常温体外循环(CPB)心脏不停跳下,对一些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已成功200多例,现就其麻醉及体外循环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常温或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指体外循环插管后,仅阻断上下腔静脉而不阻断主动脉,也不应用心脏停搏液灌注仍保持心脏跳动下的心内直视手术。应用该技术实施心脏手术33例,全部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结果全组患儿心脏手术操作完毕均可顺利脱机,不需作辅助循环,CPB时间12~46(23.1±10.2)min,明显短于同期常规手术组。术后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该方法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更适合于时间短、畸形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矫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