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锦  臧晓燕 《淮海医药》1999,17(4):11-12
目的 探讨腹膜外剖宫产最佳术式。方式 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对侧顶式、顶入式和侧入式腹膜外刮宫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侧顶式腹膜外剖宫产与顶入式和侧入式术式相比,可缩短总手术时间(P<0.001,P<0.005);亦可缩短自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P<0.001,P<0.005),且腹膜破裂发生率低(P<0.05)。结论 侧顶式改良腹膜外刮宫产术,标志清楚,易掌握,损伤少,适应征广泛,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赵素芳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8):1157-1158
目的:探讨侧入式侧边撕拉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1月间住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405例,包括行侧入式侧边撕拉式腹膜外剖宫产的产妇198例(观察组)及行新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207例(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剖宫产术式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侧入式侧边撕拉法腹膜外剖宫产术安全性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推广腹膜外剖宫产手术方式,提高产科技术质量。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间实施的100例腹膜外剖宫产,进行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和禁食时间及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6项指标的观察,并随机选择同期腹膜内剖宫产1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方法简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切口甲级愈合率均与腹膜内剖宫产无差异,术后排气及禁食时间均短于腹膜内剖宫产。结论腹膜外剖宫产方法简单,术后进食早恢复快,且避免了任何程度的腹腔粘连,减少了腹腔感染的机会,是值得推广的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4.
罗文群  焦雅静  张明英 《江西医药》2006,41(12):985-987
目的探讨优化腹膜外剖宫产术式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100例有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孕妇随机分为3组:半腹膜外组50例,腹膜外组50例,腹膜内组50例。半腹膜外组采用半腹膜外剖宫产术式,腹膜外组采用腹膜外剖宫产术式,腹膜内组采用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结果半腹膜外组胎儿娩出困难需产钳助产率为4%,腹膜内组为4%,腹膜外组为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腹膜外组一过性血尿发生率为4%,腹膜内组为2%,腹膜外组为2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腹膜外组手术时间为(21.5±1.6)min,腹膜内组为(19.5±2.3)min,腹膜外组为(26.4±1.7)min,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腹膜外组和腹膜外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在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5~7分、新生儿平均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半腹膜外剖宫产术同样具有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不干扰腹腔脏器,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的优点,还有手术方法简单,胎儿娩出迅速,膀胱损伤小,能探查附件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化腹膜外剖宫产术式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100例有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半腹膜外组50例,腹膜外组50例。半腹膜外组采用半腹膜外剖宫产术式,腹膜外组采用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结果半腹膜外组胎儿娩出困难需产钳助产率为4%,腹膜外组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腹膜外组一过性血尿发生率为4%,腹膜外组为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腹膜外组和腹膜外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排气时间、新生儿1minApgar评分5~7分、新生儿平均体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半腹膜外剖宫产术同样具有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不干扰腹腔脏器,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的优点,还有手术方法简单、胎儿娩出迅速、膀胱损伤小、能探查附件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在基层医院开展小切口半腹膜外子宫切除术。我院从99年6月至2003年3月以此法施行手术56例,手术采用侧入式和顶入式相结合的方式分离膀胱和腹膜,由腹膜反折最低缘之中点剪开一小口,用组织钳交替将子宫提至腹膜外操作。在处理子宫动静脉后,切开子宫直肠凹腹膜,稍下推直肠连续外翻缝合前后腹膜,关闭腹腔。手术所需时间稍短于开腹全宫切除术。本术式主要优点:(1)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2)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3)术后病率低。(4)操作容易掌握。本文还阐述了小切口半腹膜外全宫切除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等问题。本手术只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妇科医生在基层医院均可开展。  相似文献   

7.
曹雪梅 《淮海医药》2009,27(6):488-489
目的探讨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2009年4月住院行侧入式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产妇20例与同期行传统的腹腔内子宫下段式剖宫产术的产妇20例进行比较。对比观察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膜外剖宫产术创伤小,时间短,对机体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2年7月开展了腹部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作的72例进行总结,并与同期所作的腹部纵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及腹部纵切口腹膜内剖宫产术各72例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1992年7月~1992年11月随机选择腹壁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72例,年龄23—36岁,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侧入式或顶入式分离膀胱及腹膜囊,暴露子宫下段,胎儿娩出后,常规给予催产素20U单位静脉推注,术后常规给抗菌素预防感染。另随机选择同期所做腹壁纵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及腹壁纵切口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孕妇半腹膜外剖宫产与腹膜外及腹膜内剖宫产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180例有剖宫产指征的孕足月 (3 7~ 42周 )胎膜早破孕妇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60例。通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腹痛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膜外剖宫产手术平均时间最长 ,腹膜内平均时间最短 ;术中平均出血量腹膜内最多 ;产后病率腹膜内发生率最高 ;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以腹膜内最长 ;术后需保留导尿引流时间腹膜外最长 ;切口愈合情况 ,腹膜内切口感染率最高 ;术后腹痛情况 (随诊术后半年 )腹膜内发生率最高。结论 半腹膜外剖宫产术既有腹膜内剖宫产术 ,又有腹膜外剖宫产术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术式剖宫产对产妇的影响.方法 组1(50例),皮肤横切口不缝腹膜的新式剖宫产术.组2(48例),皮肤横切口缝合腹膜的常规剖宫产术.组3(36例)皮肤纵切口的腹膜外剖宫产术3组手术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胎儿娩出时间组1<组2<组3(P<0.01),手术时间组1<组2<组3,(P<0.01).术中出血量组1<组2 ≈组3,(P<0.01,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组1<组3<组2,(P<0.01).术后疼痛率组1≈组2<组3,(P>0.05,P<0.01).术后病率组3<组1<组2,(P<0.01).切口感染组3<组1 ≈ 2,(P<0.01,P>0.05).术后排尿困难组1<组2<组3(P<0.01),术中膀胱损伤组2<组1<组3(P<0.01).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疼痛少的特点,值得推广.腹膜外剖宫产术能明显降低术后病率及切口感染率,是剖宫产术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盆腔腹膜缝合+腹腔冲洗的临床价值。方法新式剖宫产术中盆腔腹膜缝合+腹腔冲洗352例(观察组)与新式剖宫产术中原版术式(对照组)198例,就两组产妇年龄、孕产次、手术指征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盆腔及肠管粘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盆腔及肠管粘连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式剖宫产术盆腔腹膜缝合+腹腔冲洗与原版术式两种方式相比,具有防止术后粘连、降低患者二次剖宫产或其他原因开腹手术难度、降低手术副损伤风险等优点,因此新式剖宫产术中盆腔腹膜缝合+腹腔冲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式的手术效果、操作技巧。方法分析1668例剖宫产产妇术中、术后情况,并以剖宫产手术不同的术式比较,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结果新式剖宫产术组手术时间、切皮到取胎头平均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持续性疼痛、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住院天数减少(P<0.01)。新式剖宫产组出血量比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少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疼痛排气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少,易于基层医院医生学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的优点,便于临床推广应用。方法:对我院1997年3月~1999年12月采用右侧边撕拉法腹膜外剖宫产(即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102例与同期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98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平均术后排气时间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组(改良组)14.28h、对照组为 32.64h,P<0.05;术后病率改良组为7.84%、对照组为20.41%,P<0.05;术后切口轻、中、重度疼痛改良组分别为91.17%、8.82%,0,而对照组则分别为42.85%、32.65%、24.49%,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具有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病率低、术后切口疼痛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剖宫产术指征的放宽 ,人们对剖宫产手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但要求保证母婴安全 ,也要求保证对母儿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我院从 1993年 5月到目前的十年间 ,广泛开展腹膜外剖宫产术。实践中 ,我们逐步探索出侧入改良法腹膜外剖宫产术为侧入撕拉法腹膜外剖宫产术。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近 4年 4 12 7例剖宫产术中 ,腹膜外剖宫产术 2 997例。随机选 16 8例横弧形侧入改良法腹膜外剖宫产术为对照组 ,选 16 8例横切口侧入撕拉法腹膜外剖宫产术为研究组。1 2 方法 选择下腹部两髂前上棘连线上 2~ 3cm处为切口部位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入院行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产妇86例与同期行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86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新生儿评分、新生儿体重等情况.结果 改良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情况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新生儿评分以及新生儿体重与传统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对产妇分娩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较以往术式的优点。方法:沿髂前上棘连线下3cm处做直线型切口,钝性分离脂肪层、筋膜、腹直肌,横向撕开腹膜,可吸收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层、筋膜、皮内缝合皮肤,不缝合腹膜。并与同期腹部横弧形切口剖宫产术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的优点,便于临床推广应用,方法:对我院1997年3月 ̄1999年12月采用右侧边撕拉法腹膜外剖宫产(即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102例与同期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98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平均术后排气时间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组(改良组)14.28h,对照组为32.64h,P〈0.05;术后病率改良组为7.84%,对照组为20.41%,P〈0.05;术后切口轻、中、重度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剖宫产术后对再次手术的影响,论证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和膀胱反折腹膜的可行性。方法对109例不同术式剖宫产患者再次手术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盆腔粘连程度、总手术时间、开腹至胎头娩出时间、及术中取头困难产钳助娩率、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术,两组总手术时间、开腹至取头时间、盆腔粘连程度、术中产钳助娩率、术后并发假性结肠梗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产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盆腔粘连严重,对再次手术影响较大,应进行改良,视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切口腹膜后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与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结扎术式的临床经验,评价两种术式对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双侧精索静脉曲张的病例,分别采用小切口腹膜后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腹膜后术式)56例,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结扎术(腹腔镜术式)49例,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恢复过程、治疗费用、术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住院费用腹膜后术式组明显少于腹腔镜术式组(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治疗效果无差异。结论经小切口腹膜后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费用低廉,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优良术式,尤其在广大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蒙晓玲 《河北医药》2012,34(9):1327-1328
目的 研究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住院行腹膜外剖宫产的产妇360例与同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380例进行比较,对比观察2组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术式总手术时间、术后肠胀气、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外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