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报道经小脑延髓裂入路(transcerebeliomedullochoroidal fissure,TCMCF)手术切除四脑室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枕下正中切口、小脑延髓裂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四脑室肿瘤.结果 手术治疗19例,其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5例.术后无患者出现小脑性缄默综合征.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不需切开小脑蚓部,可避免损伤正常小脑组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有助切除四脑室肿瘤,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1对象与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12月解放军150医院神经外科治疗面肌痉挛123例,其中男56例,女67例;年龄28-75岁,病程6个月-17年,平均4.6年;病变位于左侧58例,右侧65例。病人均在全麻下经小脑脑桥裂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1]。2结果术后痉挛完全消失112例,痉挛明显减轻11例。大部分病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2—3d后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脑脊液漏导致颅内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无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小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对术后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85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70例血肿清除90%,15例血肿清除70%~90%,平均住院20 d,出院后随访3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60例(70.6%),中度残疾10例(11.7%),重度残疾5例(5.9%),植物生存3例(3.5%),死亡7例(8%)。存活者28例存在恶心呕吐,10例眩晕,15例共济失调。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是治疗小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经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人路治疗的17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顺利分开小脑水平裂外侧部和小脑脑桥裂上肢,均发现有责任血管压迫,术后立即止痛15例,2例疼痛分别于术后第2、3天完全消失.术后1例出现口唇疱疹,1例患侧面部轻微麻木.结论 经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避免传统的枕下乙状窦后人路三叉神经感觉根人脑桥处显露不良的缺陷,减少听力下降、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脑延髓裂入路沿途组织结构间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经甲醛固定、血管内灌注彩色乳胶的5例成人尸头标本,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小脑延髓裂的组成,以及脉络膜、下髓帆、小脑下后动脉的走形及分布。结果小脑延髓裂是位于扁桃体、二腹叶下方与延髓之间行向外侧的一条自然解剖裂隙。脉络膜、下髓帆不含神经组织,分离该组织,可暴露整个第四脑室。小脑下后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和膜髓帆扁桃体段是此入路的关键血管。结论小脑延髓裂入路可以不切开下蚓部,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的侧方,可减少手术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利用小脑和延髓背侧之间的“自然裂隙”-小脑延髓脉络膜裂(cerebellomedullochoroidal fissure,CMCF),在不切开小脑蚓部的情况下,显微操作微创暴露四脑室/脑干背侧,为脑干的实验研究提供一个可复制、创伤小、暴露好的动物模型。同时,探讨经小脑延髓脉络膜裂(transcerebellomedul lochoroidal fissure,TCMCF)入路暴露四脑室及脑干背侧的优势和显微手术技巧,进一步验证该手术入路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到达第四脑室的解剖研究,及在不切开下蚓部的情况下如何分离此裂隙以获得最佳的手术视野。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颈内动脉系统彩色乳胶灌注的10具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做镜下解剖分离小脑延髓裂,观察第四脑室顶部、底部及外侧隐窝等,切开脉络膜等暴露第四脑室各区域。结果 小脑延髓裂充分暴露后,可以不切开下蚓部,即可获得第四脑室各壁的良好术野。开放小脑延髓裂可依据第四脑室壁的位置及需要暴露的程度分为3种方式:广泛型(导水管型)、外侧壁型及外侧隐窝型。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可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以及脑干,且术野充分,可减少手术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因广泛型可以最大程度显露第四脑室底部及各区域,因此可以作为该入路的标准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病灶。采用常规马蹄形切口15例,耳前弧形切口8例。结果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前面瘫、眼肌协同性运动障碍完全恢复,无新出现的面瘫,术后出现一过性语言障碍5例。GOS评分:恢复良好21例,重度病残2例。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同时可避免出现面瘫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小脑脑桥裂手术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小脑脑桥裂入路全程减压治疗123例面肌痉挛病例的临床资料。术中打开小脑脑桥裂上、下支,探查责任血管,行个体化减压。结果123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术后痉挛立即消失112例,明显减轻11例。115例随访10~45个月,痉挛未完全消失仅1例;听力下降1例;术后脑脊液漏致颅内严重感染1例,遗留双侧视力下降和对侧听力下降;轻、中度复发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小脑脑桥裂上、下支入路,有利于全程显露面神经,特别是面神经出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及减轻面、听神经的牵拉,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早期行显微手术清除第四脑室扩张性性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10月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早期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第四脑室扩张性性血肿的临床资料,发病6 h内手术9例,12 h内手术3例。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6个月,按GOS评价预后,恢复良好2例,中残4例,重残3例,死亡4例。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早期显微手术清除血肿是治疗第四脑室扩张性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22例延髓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延髓肿瘤获得成功治疗的日益增多,但由于该部位及周围拥有诸多重要结构及肿瘤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其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和巨大的手术风险,本院和华山医院于1995年至2003年间手术治疗了实性和囊性延髓肿瘤22例,其中包括桥延髓3例,颈延髓5例,其余为延髓部位,均经病理证实.占同期收治的脑干肿瘤的4%.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小脑延髓裂(CMF)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在不切开下蚓部情况下,分离CMF获得最充分的术野.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血管乳胶灌注的5具成人湿性尸头标本,按不同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相关组织和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并做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CMF入路不需切开下蚓部,可完全纵向显露从闩部至导水管下口,侧向显露从闩部至外侧孔的第四脑室底及脑桥背外侧区域.比较小脑下蚓部入路,CMF入路纵向显露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向显露距离明显大于下蚓部入路(P<0.05).结论 CMF入路可充分显露CMF、第四脑室周围、脑桥区域,比较下蚓部入路,显露充分,神经组织损伤小,手术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3.
桥小脑角肿瘤的手术一般多采用枕下入路,但较大肿瘤向幕上生长,或长至斜坡者,枕下入路全切肿瘤有较大困难。我们对7例巨大的桥小脑角向幕上生长的肿瘤采用经小脑幕上入路切除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 女,46岁。右侧肢体进行性无力3年,伴左听力减退,上视障碍。CT扫描示左桥小脑角区低密度肿宿表现,浸及中颅窝。1984年12月行左颞  相似文献   

14.
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脑膜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桥小脑角(CPA)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8l例CPA脑膜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疗效。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40例(49.4%),Ⅱ级切除29例(35.8%),Ⅲ级切除12例(14.8%);手术死亡1例。随访3~135个月,平均89个月,复发4例(6.15%)。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妥善处理和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及脑干,能较理想地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减少对肿瘤周围神经功能的影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内镜辅助下经小脑脑桥裂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HFS,内镜辅助下经小脑脑桥裂上、下支入路行个体化MVD治疗的349例患者,对术后患者行1a以上的随访观察及统计。结果 349例患者术中均发现有责任血管压迫。随访分析统计,349例患者治愈311例,好转1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94.3%。术后复发者8例,复发率2.3%。术后无死亡病例,出现面神经麻痹31例(8.9%),听力下降15例(4.3%),吞咽困难7例(2.0%),术后脑脊液漏致颅内严重感染1例(0.3%),经治疗后治愈或者好转。结论内镜辅助下小脑脑桥裂上、下支入路面神经MVD,有利于探查责任血管的位置,减轻面神经及听神经的牵拉,从而有助于提高总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延颈交界处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附3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延颈交界处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延颈交界处肿瘤3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后正中入路手术35例,经远外侧入路4例。结果髓外肿瘤34例,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为主;髓内肿瘤5例。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出院时好转及治愈34例,无变化3例,死亡2例。结论延颈交界处肿瘤以髓外良性肿瘤多见。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尽量减少对延脊髓的牵拉,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在不切开下蚓部等结构的情况下,依据不同方式切开分离小脑延髓裂(CMF)切除小脑延髓裂区、桥脑及第四脑室周围病变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依据病情采用不同的CMF切开方法(包括广泛型、外侧壁型和外侧隐窝型),对小脑延髓裂区、四脑室周围及桥脑占位病变20例进行手术切除,术中评价病变显露及切除情况,术后依据出院时GOS评分评价近期临床预后及并发症。结果 术中广泛型CMF切开11例,外侧壁型切开7例,外侧隐窝CMF切开2例。病变显露良好者16例(80%),显露受限和显露困难者各2例(10%)。病变全切除10例(50%),次全切除6例(30%),部分切除4例(20%)。出院时GOS预后评分5分者12例(60%),4分者8例(40%),无重残或死亡。术后无新增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病理诊断:室管膜瘤6例,星形细胞瘤3例,髓母细胞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上皮样囊肿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脑动静脉畸形和血管母细胞瘤各1例。结论 在不切开小脑蚓部等脑组织的情况下,广泛型CMF切开可暴露四脑室从导水管下口至闩的任何部位病变,外侧壁型和外侧隐窝型CMF切开可显露外侧隐窝区、小脑中脚及桥延部背外侧区病变。临床应用CMF入路可减少神经功能障碍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经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治疗脑桥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脑桥出血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成两组,保守治疗组和开颅手术治疗组(经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其中保守治疗组94例,手术治疗组14例,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出血量、合并症和并发症是否存在差异,若无明显差异,随访3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情况和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出血量、合并症和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3个月,保守治疗组和开颅手术治疗组死亡患者分别为49例和3例,两组病死率分别52.1%、21.4%,开颅手术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组(χ2=4.600,P<0.05)。改良Rankin评分为保守治疗组4(3,5),开颅手术组为3(2,3),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开颅手术组优于保守治疗组(Z=-2.994,P<0.01)。结论 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出血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儿童小脑前上部肿瘤(附八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探索切除儿童小脑前上部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儿童小脑前上部肿瘤8例。结果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枕部经小脑幕入路适用于小脑上蚓部或小脑半球上部靠近小脑幕的儿童后颅窝肿瘤切除。该入路手术损伤小,术野开阔,肿瘤暴露良好,操作简单,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枕叶下经小脑幕切开入路切除桥小角区大型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1990年~ 1999年 ,采用枕叶下经小脑幕入路 ,切除大型桥小脑角肿瘤 5 2例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男 32例 ,女 2 0例。年龄 35~ 6 7岁 ,平均 4 7岁 ,均做MRI及头CT检查 ,肿瘤位于一侧桥小脑角区。肿瘤大小及性质 :MRI片上测量最大直径≥ 4cm ,2 8例 ;≥ 5cm ,17例 ;≥ 6cm ,7例。其中听神经瘤 4 1例 ,脑膜瘤 9例 ,表皮样囊肿 2例。术前症状 :耳鸣、听力减退 11例 ,眩晕 18例 ,面瘫 3例 ,面部麻木 7例 ,声音嘶哑呛咳 10例 ,肢体共济运动障碍 2 1例 ,头痛伴视力下降 34例。术前体征 :颅神经受累体征 ,Ⅴ 9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