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02份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分泌物采用BD Phonix 100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102份标本中41份分离培养出细菌,占40.2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检出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21.95%、17.07%和14.63%。革兰阳性球菌占53.66%,革兰阴性杆菌占41.46%,葡萄球菌仍是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耐药的葡萄球菌是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切口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对分泌物进行常规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干预措施降低骨科Ⅰ类切口感染率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12月1 140例骨科Ⅰ类切口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措施,术后应用抗生素5~10d;将2011年1~12月1 284例骨科Ⅰ类切口患者作为观察组,于术前30min至2h使用抗生素,总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同时配合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术前备皮时机的选择、术后积极防控切口感染等措施。结果两组Ⅰ类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Ⅰ类切口患者改变抗生素应用方案,并配合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洗手、合理采取备皮方法等综合干预,可减少患者抗生素应用,防控术后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方法]通过病案管理系统收集20082012年本院骨科手术病人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2年本院骨科手术病人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2年本院骨科手术病人共57 215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884例,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55%。其中,Ⅰ类切口感染率1.03%,Ⅱ类切口感染率10.5%,Ⅲ类切口感染率14.53%。从科室情况看,ICU手术切口感染率最高,为34.71%,其次依次为创伤外科(2.16%)、手显微外科(1.57%)、脊柱外科(1.01%)、小儿骨科(0.37%)、关节外科(0.12%)、关节镜(0.08%)。感染病例中,5年累计检出各类病原菌79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92株(49.06%),革兰氏阳性菌386株(48.31%),真菌21株(2.63%)。前3位菌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7株(15.89%),表皮葡萄球菌127株(15.89%),鲍曼不动杆菌116株(14.52%)。[结论]手术切口感染在本院医院感染中居首位,应进一步加强对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并分析足踝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临床特征、相关因素及病原菌种类,为预防足踝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行足踝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收集分析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临床特征、相关因素及病原菌种类等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761例足踝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42例,感染发病率为5.5%.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麻醉方式、是否吸烟、是否酗酒、是否合并风湿性疾病或痛风、切口数量,以及是否为开放伤转归后的Ⅰ类切口等方面,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手术时间>3h的患者相较于手术时间≤lh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术中植入内固定的患者相较于外固定组和无植入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足踝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较高,与足部独特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手术时间长,术中植入内固定等可能是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聚维酮碘溶液与生理盐水冲洗对骨科Ⅰ类切口术后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524例骨科Ⅰ类切口患者分为两组,关闭切口前分别使用聚维酮碘溶液(A组,304例)及生理盐水(B组,220例)冲洗创面,观察术后感染率。结果 15例发生手术后早期创面感染,A组9例(感染率2.96%),B组6例(感染率2.73%),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13例)。结论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在Ⅰ类切口术后感染的控制上并不优于生理盐水冲洗。建议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常规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骨科手术感染的常见原因。方法对13例骨科手术感染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科手术感染因素比较复杂,除患者自身因素外,与医院手术室条件、医护人员业务素质等有关。结论加强基层医院手术室硬件建设,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严格按规范进行手术操作,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可有效减少骨科手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骨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总结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发病率的经验。方法 对某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实施骨科清洁手术的患者进行SSI监测,结合国内外文献中常见骨科术后SSI高危因素:患者高龄、ASA评分高、传统备皮方法、手术时间长、手术类型复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留置引流管等进行统计并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阳性危险因素,对阳性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监测患者792例,发生SSI 17例,SSI发病率为2.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高龄、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方法、手术时间长、手术类型复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骨科清洁切口SSI相关阳性危险因素(均P<0.05)。患者性别、手术医生(主刀)的级别和操作技巧、留置引流管与术后SSI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3h会增加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风险,其中手术时间>3h导致的SSI风险最高(OR: 4.08, 95%CI: 1.36-12.35),其次是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OR: 3.46,95%CI:1.98-21.12),而传统备皮法在所有阳性危险因素中风险最小(OR:2.97,95%CI:1.08-14.71)。结论 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3h会增加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风险,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在围手术期最大可能地优化各项可调控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使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北京友谊医院2007年~2008年出院的普外、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眼科、口腔科、泌尿科、耳科的456份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剔除术前因感染而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对其中使用预防用抗菌药物的331例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调查存在用药种类、用药时机、用药时间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医疗费用上涨,耐药菌种增加.结论 临床医师应深入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各手术科的特点,对原则进行细化,使各手术科形成有自身特点的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实施细则,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在外科手术预防感染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使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北京友谊医院2007年~2008年出院的普外、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眼科、口腔科、泌尿科、耳科的456份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剔除术前因感染而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对其中使用预防用抗菌药物的331例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调查存在用药种类、用药时机、用药时间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医疗费用上涨,耐药菌种增加。结论临床医师应深入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各手术科的特点,对原则进行细化,使各手术科形成有自身特点的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实施细则,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在外科手术预防感染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骨科手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切口感染的创面修复处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3年2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4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方法收集术后 感染情况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80例骨科手术 患者中有23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5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时 间、有无基础疾病、围术期用药、手术部位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口类型(OR=1.462)、年龄(OR=1.526)、手术时间(OR=1.812)、基础疾 病(OR=2.340)、围术期用药(OR=1.402)是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导致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手术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和围术期 用药。对此,应重点关于以上危险因素人群,并予以针对性干预,以期减少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几率。  相似文献   

11.
12.
创伤性骨折病人,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科收治的病人多为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矿井下砸、轧所致的创伤性骨折病人,伤口污染严重,手术治疗后,伤口容易感染,伤口感染后,延长疗程,增加了病人的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同时也影响了医院的声誉。  相似文献   

13.
李水加 《中国骨伤》1995,8(5):26-26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切口感染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县医院(361100)李水加作者自1984年5月~1993年12月应用抗生素加中药治疗骨科切口感染5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6例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7~65岁:术后至发现切口感染症状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为降低切口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将71例行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83例阑尾炎术后无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切口感染诱因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糖尿病患者、多人病房、夏季手术、心理准备不充分、年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密切相关(P0.05)。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高龄(60岁)、高体质量指数、心理准备不充分及手术时间(2 h)为切口感染高危诱因(P0.05)。结论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原因众多,其中高龄、高体质量指数、心理准备充分率及手术时间属于独立高危因素,须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对骨科2例术后切口感染病例进行分析、调查、病原学检查,提出一些防控措施以便在临床工作中防范未然.结果: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正确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感染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果断采取正确、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控制感染暴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287-1291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5年12月骨科发生切口感染3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骨科手术4 651例,发生切口感染372例,感染发病率8.00%,住院时间≥10 d、营养不良、手术类型(急诊手术)、手术种类(有内置物)、手术部位(腰腹以下及下肢)、ASA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间>2 h、切口长度>15 cm、出血量≥1 500 ml、损伤性治疗、卧床时间≥5 d、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0 d、种类≥3种、联用3种以上抗菌药物、血红蛋白<90 g/L均是骨科手术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营养不良(OR2.231,95%CI1.100-4.524)、手术种类(有内置物)(OR3.773,95%CI1.718-8.288)、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0 d(OR2.434,95%CI1.218-4.865)、联用3种以上抗菌药物(OR8.905,95%CI1.388-57.136)是骨科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科切口感染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中营养不良、手术种类(有内置物)、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0 d和联用3种以上抗菌药物是骨科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黄威  孔荣  夏睿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2):1097-1099,1149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将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对患者、家庭、医生和医院都会形成沉重的负担并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而骨科创伤内固定、关节置换及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又因其往往有内植物,引起感染的细菌多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金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3月外科系统全部Ⅰ类切口手术,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种类、给药时间、用药疗程和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列入调查的503例Ⅰ类切口手术中,458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1.05%。选用药物涉及10大类27个品种,总应用频次为750次,人均1.49次。术前给药82例,术中给药255例,术后给药433例。术后持续用药时间最长18天,最短1天,平均4.38天,用药时间≤48h的119例,占比27.5%,用药时间>48h的314例,占比72.5%。结论:该机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无指征用药、用药起点过高和用药时间较长等不合理现象,应针对问题,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与督导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骨科I类切口出现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前瞻性收集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间收治的I类切口骨科手术患者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779例,随访观察其术后早期感染发生情况,对可能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27个指标[患者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城市或农村、BMI、吸烟史、过敏史、手术史、术前合并症、致伤原因;手术相关因素: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方式、术中有创操作(桡动脉测压)、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晶体输入量、术中胶体输入量、术中体温、ASA分级;术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分析]进行单因素筛选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骨科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759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率97.4%。随访时间(6.7±0.9)d,其中男420例,女339例,平均年龄(41±22)岁。随访期间共24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其中浅感染22例,深感染2例,感染率为3.16%,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55.6%)。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的麻醉方式、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低血清白蛋白(P<0.05)为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骨科无菌切口早期感染概率 。血清白蛋白≤35 g/L时,感染率高达23.43%。 结论骨科患者术前低血清白蛋白是I类手术切早期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有利于预防切口早期感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