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心肌内局部注射聚乳酸和乙醇酸共聚物(poly-dl-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包载17β-雌二醇促大鼠心肌梗死(心梗)后心肌血管生成效应及其作用与内源性雌激素关系。方法乳化/液体蒸发法制备17β-雌二醇纳米粒,检测其理化性质和体外药物释放参数。制备大鼠心梗模型,随机分为去卵巢心梗治疗(ET)组、去卵巢心梗对照(OMI)组、正常卵巢心梗对照(MI)组。1月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心梗边缘区毛细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及eNOS蛋白表达,放免法检测血清17β-雌二醇浓度。结果体外释放参数显示,17β-雌二醇从PLGA纳米粒载体中持续释放1月。心梗1月后免疫组化法显示ET组MVD、eNOS蛋白表达比MI组显著增加(P<0.05);与MI组比较,OMI组MVD、eNOS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结论内源性雌激素缺乏负面影响心肌毛细血管生成。心肌内局部注射17β-雌二醇纳米粒不依赖内源性雌激素发挥促大鼠心梗后心肌毛细血管生成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心肌eNOS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硝酸异山梨酯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硝酸异山梨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缺血心肌组织形态、梗死面积及毛细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90只建立AMI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硝酸异山梨酯低剂量组(IDL组)和硝酸异山梨酯高剂量组(IDH组),每组18只。大鼠饲养7、14天后各随机处死9只,截取心肌组织,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利用NBT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Ⅷ因子,进而计算缺血心肌微血管密度(MVD),通过RT-PCR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观察,缺血区可见炎细胞浸润、心肌肿胀、梗死区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IDL组和IDH组7、14天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MVD明显增加(P<0.05);正常组、假手术组VEGF mRNA、bFGF mRNA表达有所减少,而IDH组则有所增加。结论硝酸异山梨酯可明显缩小AMI大鼠梗死面积,促进缺血心肌的毛细血管新生,对心肌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接心肌注射基因重组内皮生长因子_(165)腺相关病毒(rAAV-hVEGF_(165))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81只,将0.1 ml生理盐水或rAAV-hVEGF_(165)分3点注射于梗死交界处心肌内。根据注射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15只),心肌梗死组(25只),生理盐水组(25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16只)。注射4周后测定心肌组织VEGF含量、超声心动图参数、梗死面积、微血管数量、心钠素水平。结果 VEGF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较心肌梗死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小(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心肌组织VEGF含量较心肌梗死组和生理盐水组有所增加。血管计数显示,VEGF组大鼠较其他3组有更多的新生血管形成(P<0.01)。结论直接心肌注射rAAV-hVEGF_(165)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促进心肌内新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腺肽β4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介导心脏功能保护机制。方法选择雌性SD大鼠54只,通过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大鼠腹腔内注射胸腺肽β4(5 mg/kg),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每组27只。2~4周后心脏超声测量大鼠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Western blot检测梗死区生物活性蛋白因子,并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收缩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注射胸腺肽β4后,心肌缺血组织中血管生长因子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心脏功能与心肌的收缩速率明显升高,而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β4保护心脏功能防止心肌缺血后器官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BMMSCs移植组、培养液注射组(开胸后在梗死区周围注射等量细胞培养液);体外分离纯化、扩增BMMSCs,4,6二脒基-2-苯吲哚(DAPI)标记。BMMSCs移植组于造模后1周经心肌直接注射MSCs,培养液注射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细胞培养液。造模后4周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造模后4周,与培养液注射组比较,BMMSCs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舒张末期内径显著降低(P均<0.05);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5);BMMSCs移植组大鼠梗死心肌中可见DAPI标记阳性细胞;与培养液注射组比较,BMMSCs移植组可以显著减少非梗死区心肌细胞的凋亡(P<0.05)。结论 BMMSCs移植能够提高AMI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温阳益心方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方法 利用SD大鼠冠状动脉结扎法造成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观察温阳益心方对AMI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梗死边缘区心肌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 温阳益心方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梗死面积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温阳益心方大、小剂量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其心肌梗死边缘区的平均血管面密度(MVD)均明显增多(P<0.05),且大、小剂量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益心方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脏有促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左旋精氨酸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AMI模型,30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左旋精氨酸干预组。在冠状动脉结扎后4周,超声心动图测量大鼠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缩分数(LVFS),Masson染色测定梗死面积,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脑钠尿肽(BNP)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数量及 -SMA阳性平滑肌细胞数量,以评估新生血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梗死边缘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及胶原-1蛋白含量。【结果】 冠状动脉结扎后4周,与对照组相比,左旋精氨酸干预组LVEF、LVFS明显升高,而LVEDD及LVESD降低(P<0.01),且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1),血浆BNP水平亦较低(P<0.01),而梗死边缘区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及 -SMA阳性平滑肌细胞密度则高于对照组(P<0.01),梗死周围区eNOS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胶原-1蛋白含量则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左旋精氨酸干预可促进AMI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新生,减少胶原-1蛋白含量,促进eNOS的表达,并可达到改善左心收缩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缩小梗死面积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β-雌二醇纳米化前、后对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肝脏纤维化的疗效及雌二醇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雌二醇治疗组、雌二醇纳米粒组和空白纳米粒组,每组10只,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腹腔注射猪血清(0.5 mL/次,2次/周).雌二醇治疗组、雌二醇纳米粒组和空白纳米粒组在第9周给予腹腔注射相应的干预药物,每周2次;在12周末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GSH);RT-PCR检测肝组织Ⅰ、Ⅲ型胶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基质金属酶(MMP-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mRNA的表达.结果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肝脏组织的Ⅰ、Ⅲ型胶原、TGF-β1、CTGF和TIMP-1 mRNA的表达在雌二醇纳米粒治疗组和雌二醇治疗组均有明显减少,MMP-1 mRNA的表达明显增多,与模型对照组、空白纳米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雌二醇治疗组和雌二醇纳米粒组的T-AOC、NO、NOS、GSH活性均有提高,与模型对照组、空白纳米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雌二醇治疗组和雌二醇纳米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雌二醇通过抗氧化、降低Ⅰ、Ⅲ型胶原产生,抑制与肝纤维化有关的细胞因子TGF-β1及其下游信号CTGF的表达,促进MMP-1表达但抑制TIMP-1的表达等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纳米化β-雌二醇的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作用比无纳米化β-雌二醇更强.  相似文献   

9.
软骨来源的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类软骨来源的间质干细胞(CDSC)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从人类流产胚胎股骨头和膝关节软骨中分离CDSC并进行流式鉴定。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Hoechst标记的CDSC植入大鼠心肌梗死区(CDSC移植组)。每只大鼠接受50μl含5×107个细胞的悬液注射(n=20),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血清的细胞培养液(n=20)。移植后4周行心脏超声和病理学检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CDSC表面标志CD44、CDl47、CD90为阳性,CD34、CD45、HLA-DR为阴性。CDSC移植后4周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后壁增厚率及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细胞抗横纹肌肌动蛋白、肌钙蛋白-I染色阴性,而肌细胞结合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阳性。CDSC移植组大鼠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CDSC移植组大鼠心肌梗死区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基因转录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DSC移植到梗死心肌后可以显著改善心功能,主要机制可能在于减少梗死区胶原降解,促进血管新生,延缓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积雪草苷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Ⅰ型胶原(Col)Ⅰ和Ⅲ型胶原(col)Ⅲ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雄性SD大鼠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积雪草苷组、心肌梗死模型组和心肌梗死模型+积雪草苷组。造模当天给药,早晚各1次,2 w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心脏左心室重量与体重之比、左室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组织非梗死区TGF-β1、ColⅠ、ColⅢ的表达。结果心肌梗死模型组和心肌梗死模型+积雪草苷组左室梗死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心肌梗死模型+积雪草苷组的左心室重量/体重低于心肌梗死模型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心肌梗死模型组比,心肌梗死模型+积雪草苷组非梗死区心肌TGF-β1、ColⅠ、ColⅢ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心肌梗死大鼠非梗死区心肌梗死组织ColⅠ、ColⅢ表达与心肌组织TGF-β1的表达正相关。结论积雪草苷可减少心肌梗死大鼠非梗死区TGF-β1的表达,从而减弱非梗死区心肌组织ColⅠ、ColⅢ异常合成与沉积,减轻心肌梗死后左室心肌纤维化程度,延缓左室重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血管生成素2(Ang2)基因水平变化及新生血管标志物内皮糖蛋白抗体(CD105)基因水平变化,探讨其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术后连续3d给予腹腔注射青霉素,之后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7d组和14d组,各10只,分别于术后第7天、第14天麻醉后取心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Ang2与CD105基因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第7天、第14天rhG-CSF组Ang2基因表达水平较同时间AMI组升高(P<0.01),且第14天基因表达水平高于第7天(P<0.01);第7天、第14天rhG-CSF组和AMI组Ang2基因表达水平较同时间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第7天、第14天rhG-CSF组CD105基因表达水平较AMI组升高(P<0.01);第7天、第14天rhG-CSF组和AMI组CD105基因表达水平较同时间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TTC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第7天、第14天rhG-CSF组心肌梗死面积均较同时间AMI组缩小(P<0.01)。结论Ang2与大鼠AMI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有一定的相关性,rhG-CSF可能通过增加Ang2及CD105表达证明与大鼠AMI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认知功能和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组、17β-雌二醇组和赋形剂组,每组8只.17β-雌二醇组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1 mg/kg,2次/周),赋形剂组腹腔注射等量消毒花生油.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即VaD动物模型,应用Y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NGF、BNDF和GDNF的含量变化.结果17β-雌二醇组60 d后的认知功能明显好于赋形剂组(P<0.01),脑组织内NGF、BDNF和GDNF阳性神经元显著多于赋形剂组(P<0.01).结论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可显著改善VaD大鼠的认知功能,增加VaD大鼠脑内的NGF、BDNF和GDNF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评价心肌内注射缺氧诱导因子1α进行基因转染对大鼠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大鼠72只进行实验,将实验分为转染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组,转染空质粒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以术后的不同时间处死,取材分3、7、14天三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当左前降支被结扎后,在室游离壁的三个不同部位分别注射50μg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质粒和50μg的空质粒.假手术组不结扎左前降支.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基因表达、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和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缺氧诱导因子1α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明显增强,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0.01),心肌梗死面积分别为23.85%±2.25%和38.74%±3.12%,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1).结论 心肌内注射缺氧诱导因子1α进行基因转染可以增加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增加心肌毛细血管生成,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对大鼠心肌梗死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MI)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β-arrestin 2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卡维地洛组。建立MI模型,术前3d至术后4d给予药物及0.9%氯化钠,实验结束后测量心功能和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β-arrestin 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压(110.72±13.27)mmHg(1mmHg=0.133kPa)、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2.62±0.83)和下降速率(-2.11±0.57)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维地洛对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可使左室收缩末期压(130.78±7.94)mmHg明显升高(P<0.05)、左室舒张末期压[(12.34±5.55)mmHg]明显降低(P<0.05),并升高了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P<0.05)。模型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β-arrestin 2蛋白表达增加(P<0.05),卡维地洛可进一步增加非梗死区心肌β-arrestin 2蛋白表达(P<0.05)。结论:卡维地洛可明显改善大鼠MI后左室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MI后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β-arrestin 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向心肌梗死区迁移归巢的机制,探讨其对心肌梗死的作用。方法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边缘区注射基质细胞因子(SDF-1),通过病理学检测方法,研究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与骨髓干细胞迁移归巢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肌梗死后1dSDF-1表达最高,为(2.62±0.28)ng/ml,7d时为(0.24±0.11)ng/ml,浓度迅速降低,两者比较P<0.01,至14d时已检测不到SDF-1的表达;假手术组始终无SDF-1的表达。在心肌梗死区边缘局部注射SDF-124h后,可见CD34+骨髓干细胞浸润,为(22.48±4.36)个/高倍视野;未注射SDF-1的心肌梗死区也可见CD34+骨髓干细胞浸润,但仅为(8.03±1.14)个/高倍视野,P<0.01。心肌梗死后14d,注射SDF-1组与未注射组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9.47±2.4)和(2.77±1.64)个/高倍视野,两者比较,P<0.01。结论在心肌梗死区边缘局部注射SDF-1,可以促进CD34+骨髓干细胞向心肌梗死区归巢,可能参与毛细血管增生和坏死心肌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芪参益气浸膏(简称芪参)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AMI)心肌血管新生、梗死面积和心功能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左前降支结扎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n=15)、芪参益气浸膏干预组(芪参组,n=13);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EPO组,n=14).芪参组给予芪参益气浸膏100 mg/kg灌胃,每天一次,连续4周;EPO组给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5 000 u/kg)腹腔注射一次.第4周末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大鼠处死后心肌标本分别进行HE和抗大鼠CD31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肌梗死面积,计数梗死、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直径<10 μm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1.造模各组LVEF较假手术组降低(P均<0.01),其中芪参组及 EPO组均较AMI组增高(P<0.01、P<0.05),且芪参组高于EPO组(P<0.05);造模各组LVFS较假手术组降低(P均<0.01),芪参组高于AMI组(P<0.01),EPO组与AMI组无差异(P>0.05);造模各组较假手术组LVEDd增大(P均<0.05),芪参组与EPO组小于AMI组(P均<0.05),芪参组与EPO组间无差别(P>0.05).2.芪参组和EPO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AMI组(P均<0.01),前二者间无差异(P>0.05).3.造模各组心肌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多于假手术组(P均<0.01),芪参组和EPO组较AMI组增加(P均<0.01),且芪参组又多于EPO组(P<0.01).4.抗大鼠CD31免疫组化标记,芪参组和EPO组心肌梗死周边区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AMI组(P均<0.01),芪参组明显高于EPO组(P<0.01);各组非梗死区及梗死区的心肌新生毛细血管密度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芪参益气浸膏可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促进梗死周边区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胸腺肽β4基因经梗死区直接注射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心肌内分五点注射生理盐水50μl;生理盐水组:开胸+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梗死区心肌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50μl;胸腺肽β4组:开胸+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梗死区心肌内注射pGC-FU-胸腺肽β4 50μl;空载病毒组:开胸+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梗死区心肌内注射空载病毒50μl。4周后,大鼠心脏超声测定心功能,Western blot法检测胸腺肽β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胸腺肽β4基因的表达。结果胸腺肽β4组LVEF较生理盐水组和空载病毒组明显提高(P<0.01)。胸腺肽β4组心肌组织中胸腺肽β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空载病毒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梗死区直接注射慢病毒载体携带的胸腺肽β4基因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同源盒基因Meox1在心肌梗死大鼠心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入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心肌梗死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心肌梗死模型,手术过程死亡2只。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术后7 d处死大鼠,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以及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Meox1的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心肌梗死组可见梗死区心肌细胞显著减少,核碎裂,核消失,被大量排列紊乱的结缔组织代替,可见大量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梗死边缘区可见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横纹模糊或消失,心肌间隙水肿增宽,部分心肌纤维溶解、断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梗死远离区及假手术组大鼠心肌形态正常,结构清晰,心肌纤维排列整齐。Masson染色结果,非梗死区染色呈红色为正常心肌组织,蓝色为胶原纤维。假手术组及梗死远离区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胞间隙散在分布少量胶原纤维;心肌梗死组梗死区可见细胞间隙大量胶原纤维沉积,梗死边缘区的细胞间隙也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化结果,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的心肌细胞中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积,有Meox1表达;在梗死远离区的正常心肌细胞中未见Meox1的表达;假手术组心肌细胞中亦未见Meox1的表达。假手术组及梗死远离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未见Meox1的表达;心肌梗死组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Mexo1表达不明显。结论在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Meox1表达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延迟缺血预处理(delayed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D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远期的心肌保护及其促进小动脉再生的作用。方法: 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①缺血预处理(IPC)+AMI组:于IPC后24 h,结扎冠状动脉建立AMI大鼠模型(n=24);②AMI组:开胸后,只穿线不进行IPC,于24 h后结扎冠脉建立AMI大鼠模型(n=24);③IPC组:只进行IPC不结扎冠脉(n=3);④假手术组:开胸后,既不进行IPC操作也不结扎冠状动脉(n=3)。前两组于模型建立后3 d、7 d和14 d,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新生及小动脉再生;后两组分别于IPC后及假手术后24 h,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PDGF-B)表达。14 d后采用小动物超声检测心功能,Masson’s Trichrome染色法测量心肌梗死(MI)面积。结果: IPC组于IPC后24 h,缺血区的心肌中可见毛细血管新生,VEGF及PDGF-B表达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与AMI相比,IPC+AMI组于建模后3 d、7 d和14 d,梗死边缘区心肌中毛细血管的密度和小动脉的密度均明显增加(P<0.05),MI面积减小(P<0.05),心功能改善(与AMI组相比,左室短轴缩短率增高,P<0.05)。结论: DIPC可减小MI的面积,改善心功能,这一作用与其增加梗死边缘区中的小动脉再生有关;缺血区心肌中VEGF及PDGF-B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小动脉再生的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Bre)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心肌Caspase-9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reⅠ组(25 mg.kg-1.d-1腹腔注射,7 d)和BreⅡ组(50 mg.kg-1.d-1腹腔注射,连续7 d)。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心肌IR模型。应用TTC染色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Caspase-9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Caspase-9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加(P<0.01),Bre明显改善了IR大鼠心肌梗死面积,BreⅡ组比BreⅠ组心肌梗死面积小(P<0.05);模型组大鼠的Caspase-9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Bre组大鼠心肌的Caspase-9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且BreⅡ组大鼠心肌的Caspase-9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比BreⅠ组减少(P<0.05)。结论 Bre可以减轻IR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大鼠心肌的Caspase-9蛋白及mRNA表达有关。Bre对IR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