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背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后导致急性肺损伤仅有零星报道,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富集导致肺损伤的临床表现、机制。 方法:报告1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导致咯血和影像学肺部结节状、片状阴影,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与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会导致肺损伤,机制可能和中性粒细胞在肺部聚集、黏附、释放炎症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FDA已批准应用于临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剂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药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动员方案,但可引起供者骨骼肌肉酸痛、发热等不良反应。 目的:回顾性分析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4-01/2009-10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进行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1例,分析移植物成分、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动员96 h后 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0.97±0.13)%,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为(37.49±4.03)%;移植后的快速造血重建与 CD34+细胞、CD34+CD38-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Ⅰ度、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5%,15.7%;局限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9.2%,21.2%。提示在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可有效实现干细胞动员,所获CD34+细胞完全可以满足快速造血重建的需要;输入较多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可能利于快速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3.
背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首要条件是造血干细胞有效动员和采集,并能较快持久地重建造血。近年国内外不少单位已开展了此项工作,但平均每例供者采集次数较多,且造血干细胞的产率高低差别较大。 目的:探讨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后采集的最佳时机。 方法:2003-01/2008-12海口市人民医院进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健康捐赠者16例,随机分为2组,单纯动员组6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10.0 μg/(kg•d),共5 d;联合组10例,在单纯动员组基础上,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每例供者均采集2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纯动员组与联合组又各分为2 h,4 h两个亚组,即若在第4天动员后2 h采集,则第5天在动员后4 h采集;若在第4天动员后4 h采集,则第5天在动员后2 h采集。16例供者采集量为4.0~5.0 mL,推赶量3.0~5.0 mL,总循环血量6.7~10.1 L。 结果与结论:单纯动员组、联合组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均达到(4.0~8.0)×108 kg-1。与2 h亚组比较,两组4 h亚组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 < 0.05)。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第4,5天进行采集,4 h采集物的细胞浓度明显高于2 h;供者采集时循环血量是其自身循环血量的1.8~2.2倍时已能一次采集足够量的细胞数,有较合理的采集时间-价值-效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CSF可应用于心肌保护和神经保护等领域。本文主要描述GCSF在神经保护研究中的进展。大鼠脑内存在GCSF及其受体的表达。GCSF可以减小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缺血灶,并可减轻脑出血动物模型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炎的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抗凋亡、抗炎症、促进血管生成及促进神经祖细胞分化等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摘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糖基化的多肽链细胞生长因子,能特异地调节粒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能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手段。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白细胞减少性疾病。近年来在化疗基础上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预激方案也取得良好疗效,为难治、复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创造了机会。目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临床上应用最成功的几种造血调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是当前健康志愿供者采用的主要方法。据国内外文献报告: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已发生少数严重不良反应,这引起了国人对中国非血缘健康供者安全的忧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动员剂对健康志愿供者有何影响?是否安全?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正常供者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3-01/2008-12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动员剂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赠者16例,观察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CD3、CD19、CD3+4、CD3+8细胞比值在动员前后变化,并随访所有供者。 结果与结论:10例供者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过程中无任何不适,有3例出现低热,头痛、肌肉及骨骼疼痛、腰痛等,3例供者出现发热,其严重程度均在Ⅰ级,但无需终止动员。白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数量较动员前升高,停止动员后3 d全部供者的白细胞恢复至动员前水平。血红蛋白、血小板、CD3、CD19、CD3+4、CD3+8细胞比值在动员前、动员后72,96 h无明显变化。提示健康供者可耐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动员和采集过程;且对T细胞亚群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除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还能调节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 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 设计:病例分析。 对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06-0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06-09/2008-1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6例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 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美司钠、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其基础上,在应用环磷酰胺前24 h开始向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环磷酰胺停用3 d后拔除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后排空膀胱,然后向300 μ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加入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5 mL注入膀胱,保留60~120 min。 主要观察指标: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χ2=4.39,P < 0.05),出血性膀胱炎平均持续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3.97,P < 0.05;t=3.13,P < 0.05),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χ2=5.04,P < 0.05)。出血性膀胱炎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有关(r=0.76)。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χ2=0.28,P > 0.05),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患者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χ2=0.28,P > 0.05)。 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膀胱内灌注耐受性好,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是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杨洋  吴迪  王颜  刘全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10):1829-1834
背景:骨髓中存在多潜能干细胞,利用其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已成为近年来多种疾病治疗的研究方向。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的高度选择性,并评价其短期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4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取清洁级SD大鼠8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300 g, 62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0只作为假手术组。 方法:造模成功41只,分为模型组(n=20)和动员组(n =21)。模型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 mL/d,连续7 d;动员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稀释至浓度2.5 mg/L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 μg/(kg•d),连续7 d。假手术组:在相应冠状动脉结扎部位穿线,不结扎,其余操作步骤相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 mL/d,连续7 d。 主要观察指标:1周后计数3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4周后比较3组大鼠在体心功能。并取大鼠心脏、肺脏、肝脏、骨骼肌组织制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理改变,毛细血管密度和CD34+细胞归巢情况。 结果:①造模1周后动员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增加(P < 0.05),且动员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微核细胞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5)。②造模1周时,动员组较模型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CD34+细胞(P < 0.05);4周时,动员组和模型组均未见CD34+细胞。各组大鼠肝脏、肺脏及骨骼肌各个时段则均无明显差异。造模后4周,动员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模型组(P < 0.05),梗死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 < 0.05),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5)。 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心肌梗死后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到外周血循环并归巢于梗死心肌,并可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短期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肺脏、肝脏、骨骼肌无明显组织学影响。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 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 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正常人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已有明显下降。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动员后CD34+细胞比例的变化。 方法:将2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为5组(<1年,1~5年,>5~<10年,10~15年和≥15年),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动员5 d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4+细胞的含量,并利用Person简单相关及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其与病程、血脂、尿酸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糖尿病者外周血动员后CD34+细胞水平与三酰甘油相关(r=-0.202,P=0.002),与载脂蛋白B相关(r=-0.276,P=0.000),与尿酸相关(r=-0.297,P=0.000)。经统计分析发现,糖尿病者外周血动员后CD34+细胞数随糖尿病病程进展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在大鼠纤维化肝脏内的发育情况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大连医科大学中日临床病理中心和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肝纤维化造模成功的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rhG-CSF单纯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自然恢复组以及对照组。②实验方法:rhG-CSF单纯动员组仅皮下注射rhG-CSF。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皮下注射rhG-CSF,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含外周血干细胞),对所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PKH26-GL标记后自体移植入肝内。自然恢复组不经任何处理。于6周后采集rhG-CSF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自然恢复组血清和肝组织。对照组为肝纤维化模型成功后即时处死组,留取血清和肝组织以备进行检测。③实验评估:观察各组血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总胆红素)和肝脏病理变化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自体移植的外周血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发育情况。 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rhG-CSF单纯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自然恢复组(P < 0.05),白蛋白水平高于自然恢复组(P < 0.05)。rhG-CSF单纯动员组与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②rhG-CSF单纯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肝纤维化程度较自然恢复组有明显改善(P < 0.05)。rhG-CSF单纯动员组与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之间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③PKH26-GL标记的外周血干细胞在纤维化肝脏内少量表达白蛋白。 结论:经rhG-CSF动员后的大鼠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可以在肝纤维化环境中定植并可以转化为有白蛋白表达的细胞。rhG-CSF动员可以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is characterized by degeneration of upper and lower motor neurons in the brain, brainstem, and spinal cord.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bone marrow (BM)-derived cells might supply motor neurons and other cells with a cellular milieu more conducive to survival in ALS. Direct injection of stem cells in ALS is problematic because of the large expanse of the neuraxis that would need to be injected. We reasoned that transientl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irculat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might be a useful therapeutic approach. However, agents stimulating the activa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may have adverse effects such as activation of microglial cells. We conducted a small pilot trial of the collection and reinfusion of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PBSC) in ALS patients and found no adverse effects, paving the way for a properly powered therapeutic trial with an optimized regimen of G-CSF.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细胞水平、动物模型、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作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从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调节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途径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诱导移植物中的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使得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产生分离,从而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预后,因此,输注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是其中值得关注的、有前途的一种方法。但其作用的途径机制、输注的时机、输注的细胞数等仍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背景:无论是骨髓干细胞移植还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均得到证实。然而,二者疗效谁更优秀? 目的:多指标客观对比评估自体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临床病例分析,于2003-09/2008-01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完成。 对象:52例糖尿病下肢闭塞症患者,男27例,女25例,平均(69±6)岁。随机分为2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30)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n=22), 方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30)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n=22),2组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前后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变化。 结果:移植2周后,2组患者下肢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1),冷感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1)。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1)。踝肱指数变化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都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5.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may boost physiological stem cell repair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lesions. Atypical parkinsonisms (PSP, CBD, MSA) are characterized by rapidly progressive course without significant benefit from current therapies.  相似文献   

16.
17.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clarify whethe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and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affect melatonin production and release. We have found that both factors (GM-CSF at doses of 10.0 and 100.0 μg/kg, and G-CSF at doses of 1.0, 10.0, and 100.0 μg/kg) stimulate melatonin secretion in rats in vivo.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ested doses of GM-CSF and G-CSF and plasma melatonin levels were observed (P < 0.01). Moreover, GM-CSF at doses of 2.0 and 20.0 ng/ml activated in vitro the pineal gland to melatonin release (P < 0.05)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