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确定参与外周神经末梢之间跨节段信息传递的纤维类别 ,实验采用在脊神经背侧皮支上分离细束的方法 ,观察了电刺激相邻脊髓节段皮神经对C类机械感受单位传入放电的影响。结果发现 ,87 5 % (3 5 /4 0 )的慢适应和 5 0 % (5 /1 0 )的快适应C类机械感受单位在刺激后 90sec内放电频率显著增加 ,以 3 0sec内放电增加最为显著 (P <0 0 0 1 )。对机械刺激后放电越长的单位以及慢适应单位更容易被跨节段电刺激激活。感觉单位的自发放电频率与其对跨节段电刺激的反应无关。结果提示 ,C类纤维参与了外周神经末梢之间的跨节段信息传递 ,这可能是循经感传发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循经分布的Aδ类初级传入纤维在跨脊髓节段信息传递中机械感受特性的改变和意义 ,从而探讨外周神经参与经络活动的机制。方法 :自近中端断离循足太阳膀胱经分布的胸 9至胸 1 2脊神经背侧皮支 ,在其中一支上施加逆向电刺激 ,以相邻脊髓节段的一支上Aδ类单位放电为指征 ,测定单位的适应特性、机械感受阈值、感受野形状和面积、感受野的敏感点数及其位置、传导速度等机械感受特性。在相邻脊髓节段皮神经上施加逆向电刺激后 ,观察上述各种机械感受特性的改变。结果 :在 6 7只大鼠上观察了 90个Aδ类初级传入纤维的机械感受特性和跨节段刺激对这些特性的影响。快适应和慢适应单位分别占 3 1 1 %和 6 8 9% ,适应时程为 2 0 82±2 51sec (n =90 )。机械感受阈值 0 2 1± 0 0 3mN。平均感受野面积 1 7 76± 3 40mm2 ,感受野内敏感点数为 1 79± 0 1 1个 ,77 3 % (n =88)的敏感点循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二直行脉之间分布。逆向电刺激相邻脊髓节段皮神经背侧皮支后 ( 0 45mA ,0 1ms,2 0Hz,持续 1 0sec) ,71 9% (n =6 4)的单位感受野增大 ,全部单位感受野均值增大为 71 98± 1 3 0 7mm2 ,显著大于对照 ,P <0 0 0 1。每个感受野内平均敏感点数显著增至 3 0 8± 0 2 5个 ,P <0 0 1。 71 7%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6具尸体的解剖,观测脊柱神经的形态及周围结构,了解它们详细的解剖关系,研究经胸膜外-腹膜后径路对T10~L3段手术的入路及操作程序。方法:从尸体标本上,测量T10~L3脊神经的直径、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椎体上缘的距离占椎体高度的百分比、脊神经与椎体外缘的夹角,并观察椎间孔外口处神经与血管的排列走行;在临床工作制定出经T10~L3胸膜外-腹膜后径路对T10~L3段手术的径路及操作程序。结果:T10~L3脊神经直径逐渐增粗,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椎体上缘的距离占椎体高度的百分比逐渐增加,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与椎体外缘间的夹角逐渐减小。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与血管的排列自上而下为静脉、神经、动脉。出椎间孔外口的神经、血管伴行,静脉在最上方,动脉或在神经下方,或越至神经上方,或与神经并排行走。结论:胸膜外-腹膜后径路是治疗T10~L3椎体骨折的合理的手术径路,该手术入路操作简便,出血量少,能充分对脊神经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4.
循经针刺对刺激穴位诱发背根动作电位节段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刺激穴位记录相应背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方法,发现循经电针后,再刺激穴位时,在相应背根上记录的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节段性明显扩大,而且记录的动作电位的幅值也较循经电针前明显增大。说明循经诱导(诱发循经感传)后,电刺激穴位时出现外感信息的跨节段传入。本研究初步证明外周感觉信息具有跨节段传入,为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大鼠丘脑背内侧核痛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D是否参与电针和内脏痛信息的传递。方法: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和内脏痛对大鼠MD诱发放电的影响;电针对内脏痛刺激诱发的大鼠MD确放电的影响,并均以外踝为非穴位对照。结果:电针和内脏痛均可在MD引导出诱发放电;电针可明显抑制内脏痛诱发的MD痛放电,并具明显的穴位特异性。结论:MD不仅接受针刺信息的传递,也接受痛信息的传递,并且在针刺镇痛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鼠心及内关神经传入在脊神经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切断大鼠左侧脊髓 C8~ T2 前后根 ,隔断中枢与外周神经联系。运用细胞外记录技术 ,在左T1脊神经节(DRG) 中记录到 34 .1% (2 8/82 ) 放电单位 ,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 (PPT) 引致急性心肌缺血及电针刺激内关穴均起反应 ,两种兴奋传入彼此存在时间依赖性抑制。提示躯体 - DRG-内脏间存在神经短反射通路 ,可能是经穴与内脏特异联系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吴敏范  滕国玺 《针刺研究》2000,25(3):179-183
本文应用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作为内脏痛的实验动物模型 ,通过在体玻璃微电极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 ,观察了 2 0只猫扣带回前部 1 76个内脏大神经刺激相关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特性。根据神经元对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产生的诱发反应特性的不同 ,将其分为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84 0 9% )和非伤害感受神经元 (1 5 91 % )。结果表明 ,有自发放电活动的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比例数明显高于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 ,前者的静息电位明显低于后者 ,但是 ,两者的自发放电形式和频率无明显差异。提示扣带回前部存在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和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 ,前者的兴奋性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多种神经递质参与外周跨节段信息传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参与外周跨节段信息传递的多种神经递质及其作用机制 ,为阐明经络实质提供资料。方法 :在大鼠足太阳膀胱经上刺激一个穴位的支配神经 ,用电生理学方法在相邻节段或者相隔多个节段的穴位支配神经上观察放电数的变化。在跨节段信息传递的模型上 ,使用辣椒素损伤肽能神经 ,并应用P物质 (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神经激肽A(NKA)的激动剂和NK 1受体、H1 受体拮抗剂观察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首次证实了模拟穴位刺激可引起沿经脉线的跨节段信息传递 ,这种跨节段信息传递现象符合人体循经感传的特性 ,可能是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用辣椒素处理破坏肽能神经纤维后 ,跨节段信息传递明显减少。SP、NKA和CGRP均使跨节段信息传递易化 ,三种神经肽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为 :SP >CGRP >NKA。应用NK 1受体阻断剂WIN51 ,70 8、H1 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则可使跨节段信息传递减少。结论 :SP、CGRP、NKA、组织胺等 ,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 ,介导外周跨节段的信息传递。交感神经的激活也可能促进这种信息传递。提示循经感传是由多种递质和受体介导的 ,并且可以从经脉线上直接采集电信号作为研究经络活动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心包经“天泉”穴区与心脏相关联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本研究采用电生理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了猫心包经“天泉”穴区与心脏联系的途径。方法 :电生理学部分共用健康猫 3 4只 ,乌拉坦 ( 50 0mg/kg)与氯醛糖 ( 50mg/kg,i.p .)混合麻醉 ,用双极铂金丝电极和针灸针分别记录“天泉”穴区的皮神经放电和肌电。形态学部分 :共用健康猫 1 0只 ,1 %戊巴比妥钠 ( 40mg/kg,i.p .)麻醉 ,在左侧“天泉”穴区皮神经、肌肉和左侧心下神经、星状神经节分别注射PI(PropidiumIodide)和bB(bisBenzimide)。结果 :依次分别切断脊髓T2 ~C7节段的背根腹根后 ,电刺激猫左心下神经诱发“天泉”穴区肌电和肌皮神经放电反应所需阈值逐渐增大 ,尤以T1 、C8和C7为甚 ;左侧“天泉”穴区皮神经、肌肉内和心下神经、星状神经节内分别注射微量PI与bB后 ,单标及双标神经元也以C7、C8和T1 节段背根节内居多 ,其中C8最多。结论 :心包经与心脏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发生在C7~T1节段  相似文献   

10.
实验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和脑内立体定住刺激技术,以内脏大神经诱发猫丘脑后核(PO)的单位放电为内脏痛指标,观察电刺激CL对内脏痛放电的影响。电刺激CL可使PO放电受到抑制。侧脑室注射GABA受体阻断剂印防已毒素翻转了CL的即时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针、中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神经再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寻找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方法。方法:采用手术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用电针、中药治疗,进行电生理指标和HRP追踪观察。结果:电针组、中药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和诱发动作电位振幅恢复率以及脊髓前角和脊神经节标记细胞数,与西药组、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电针组优于中药组。结论:电针、中药均能较好地促进神经损伤早期的功能恢复,是一种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麝香注射液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为临床提供电针、麝香注射液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手术造成清洁级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电针组、麝香注射液组、电针加麝香注射液组、和模型组,分别在治疗4、8、12周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判断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电针组、麝香注射液组以及电针加麝香注射液组SFI和MNCV的恢复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其中电针加麝香注射液组优于电针组或麝香注射液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麝香注射液均能促进损伤神经的功能恢复。它们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是一种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神经元及神经递质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四逆散对NOS阳性神经元,NO、Ach神经递质的影响,从而探明四逆散促胃动力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NADPH-黄递酶组化法染色显示大鼠胃窦部NOS阳性神经元,医学彩色图象分析仪图象定量分析;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中NO,Ach含量。结果:四逆散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胃窦黏膜肌内NOS阳性神经纤维及其末梢的面积及平均吸光度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具有粉肠显著性差异(P〈0.01)。四逆散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胃窦组织中NO含量明显减少,Ach含量增多,与空白对照组均有粉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四逆散可显著减少胃窦组织中NOS阳性神经元,降低NO含量并同时增加Ach的含量,从而促进胃肠运动,缓解胃肠动力障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14.
针灸对实验性家兔神经损伤尿潴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曙霞  高希言 《针刺研究》2003,28(4):263-266
目的 :探讨针灸对宫颈癌术后所致尿潴留的作用机理。方法 :选取 3 6只健康雌性家兔 ,针灸“次”、“肾俞”、“三阴交” ,观察对膀胱内压、排尿阈值、残余尿量以及膀胱盆神经放电的影响。结果 :针灸可使上述指标发生逆转 ,治疗组与造模组、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针灸“次”、“肾俞”、“三阴交”具有治疗宫颈癌术后所致尿潴留的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针灸对损伤神经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5.
Forty-eight cases with dysmenorrhoea were treated by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Of these 32 cases (66. 7%) were clinically cured, 3 (16.6%) remarkably improved, 5 (0. 4%)improv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 8%.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再生过程中神经组织形态学以及骨骼肌肌电图(EMG)的影响,寻找较适宜的电针参数.方法:构建坐骨神经截断后神经再生室,以5 Hz和100 Hz电针刺激患侧"环跳""足三里"和"三阴交",每次治疗10 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并设对照组观察.各组治疗时间为20 w.以神经纤维银染以及超微结构观察电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再生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Biopac多导电生理仪,测定腓肠肌EMG.结果:电针刺激能明显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组织形态及失神经支配腓肠肌功能的恢复,其中以5 Hz电针组治疗效果最佳.结论:电针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临床研究表明,神经根有炎症表现者,根性疼痛的临床表现就明显,这似乎提示,神经根性疼痛与局部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本实验选用SD雄性大鼠45只,分为三组,即对照组、逐痰通络汤治疗组和芬必得治疗组。建立神经根压迫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天、10天、30天处死动物。取神经根周围局部组织,用生化方法测定其中前列腺素E2,5-羟色胺、组织胺水平,以探讨化学性神经根炎症的机理及逐痰通络汤对局部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逐痰通络汤对降低受压神经根周围局部炎症介质水平具有明显作用。(2)神经根压迫局部炎症介质水平的测试,对解释化学性神经根炎症机理及探讨中药疗效是必要指标。同时对中药治疗神经根痛的作用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后再生室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滨  何竟  高炳庆 《针刺研究》2003,28(1):30-32
目的 :了解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后再生微环境中神经营养因子 (NGF)的影响。方法 :采用同龄成年健康的新西兰兔 50只 ,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 ,均在 3 %的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下 ,分离暴露面神经上颊支 ,在手术放大镜下切断神经 ,用硅胶管将两断端嵌入并缝合固定 ,形成再生室。针刺组于术后当天完全醒后开始接受电针治疗 ,每天 1次 ,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3天、5天、7天、1 0天、1 4天分别处死 1 0只动物 ,针刺组与对照组各 5只。抽取再生室内液体 ,两组对照。结果 :在伤后 3~ 7天 ,针刺组和对照比较再生室内NGF浓度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接受电针治疗 1 0天和 1 4天 ,针刺组再生室内NGF浓度比对照组高 (P <0 .0 1 ) ,伤后第 7天 ,针刺组和对照组再生室内NGF浓度均达到峰值 ,但对照组在伤后 2周开始降低 ,针刺组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 :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后再生微环境中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浓度有提高其水平和维持平稳水平的作用 ,这可能是电针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机理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19.
Li SY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5):462-466
系统考察明清至民国西医东渐过程中,西方"nerve"被译入我国的整个经过以及它对经络理论认识与研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erve"在明清时期被译作"细筋""脑气筋"等术语,直至清末民初我国才由日本引入"神经"这一翻译方式,这时我国医家才开始探索经络与神经的联系,继而引发了我国对于经络实质探索及其研究思路的明显转变,并对此后直至当今的经络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在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选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63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空腹血糖、全血粘度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说明采取针刺法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