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术后经T管胆道腔内超声造影表现及胆总管结石术后常规超声、经T管胆道腔内超声造影及胆道腔内超声造影联合基频图像下注水检查在胆总管残留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胆总管结石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患者在拔除T管前行常规超声、经T管胆道腔内超声造影及胆道腔内超声造影联合基频图像下注水检查,以T管X线造影作为诊断验证标准,对常规超声、经T管胆道腔内超声造影及胆道腔内超声造影联合基频图像下注水检查中胆总管显示率及胆总管残留结石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22例胆总管结石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患者常规超声显示胆总管11例(11/22,50.0%),因肠气干扰等未能显示胆总管11例(11/22,50.0%);常规超声对胆总管内残留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40.9%(9/22);经T管胆道腔内超声造影胆总管显示率为100%(22/22);对胆总管内残留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77.3%(17/22);胆道腔内超声造影联合基频图像下注水对胆总管残留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86.4%(19/22)。与常规超声比较,经T管胆道腔内超声造影对胆总管显示率(100%,22/22)和胆总管内残留结石的诊断准确率(77.3%,17/22)均高于常规超声的显示率(50%,11/22)和残留结石的诊断准确率(40.9%,9/22),常规超声与经T管胆道腔内超声造影对胆总管的显示率和对胆总管内残留结石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667、6.017,P均<0.05)。胆道腔内超声造影联合基频图像下注水检查对胆总管残留结石的诊断准确率(86.4%,19/22)高于常规超声对胆总管内残留结石的诊断准确率(40.9%,9/22),常规超声与胆道腔内超声造影联合基频图像下注水检查对胆总管内残留结石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1,P<0.05)。经T管X造影检查证实胆总管残留结石9例,无残留结石13例。T管拔除术前22例患者经T管胆道腔内超声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的声像图表现:(1)胆总管内无充盈缺损区(无结石残留或超声造影无法显示的小结石残留)。(2)胆总管内有部分充盈缺损区(有结石残留)。(3)胆总管内完全充盈缺损区,且缺损区以下胆总管未见明显造影剂填充(胆总管结石伴胆总管梗阻)。结论 经T管胆道腔内超声造影是胆道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拔除T管前判断胆总管通畅性及胆总管内有无残留结石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T管引流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4例因胆道梗阻或结石行胆道手术患者的T管引流护理要点。结果本组20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经处理治愈出院;其余202例患者无1例发生T管堵塞、脱出及逆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做好健康宣教,妥善固定T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性质,做好T管周围皮肤护理、拔管前后护理,对保证T管的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胆道镜检查在肝胆管结石术后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术后胆道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3例肝胆管结石术后行T管引流患者行胆道镜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管胆道造影明确或怀疑胆管残余结石21例,经胆道镜检查证实18例;T管胆道造影阴性142例,胆道镜检查发现残余结石15例,胆管狭窄2例,胆管息肉1例;33例残余结石均在胆道镜下成功取石,胆管狭窄2例行胆道镜下球囊扩张术,胆管息肉1例行胆道镜下行息肉切除;未发生窦道破裂、胆道穿孔、大出血、胰腺炎、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胆道镜检查可发现T管胆道造影未发现的残余结石及其他病变并同时给予相应处理,检查和治疗同步进行,可最大程度降低残石率、复发率和再手术率,应作为肝胆管结石胆道外引流术后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症状性门脉性胆道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报告1例症状性门脉性胆道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因右上腹疼痛伴寒战、发热就诊,经B超、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肝内外胆管扩张伴结石、门静脉血栓伴海绵样变,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胆囊、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布满曲张血管,切除胆囊时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术后T管造影及胆道镜检查见胆总管中下段走行迂曲、成角、狭窄,后经T管窦道放置外支撑管,术后恢复良好,补充诊断为症状性门脉性胆道病.结论 门脉性胆道病临床少见,对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胆石症患者应想到本病.治疗时要兼顾门静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胆道梗阻及肝外门静脉阻塞引起的肝门部曲张侧支血管.  相似文献   

5.
胡慧群 《上海护理》2006,6(5):36-37
胆道疾病手术治疗时,应用T型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胆道手术T型管引流按常规2周后窦道形成,经造影胆道正常,夹管24 h后无不适,方可以拔管。但长时间T管开放引流,大量胆汁、电解质及消化酶丢失,阻断了肝肠循环,影响了疾病的治愈和健康的恢复[1]。我院2003年12月~2005年10月收治肝胆管结石患者124例,并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管引流术,我们将T管夹管时间提早到4 d~7 d,腹部拆线后带管回家,4周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手术的方法,手术的时机,解除胆道梗阻及T管引流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老年重症胆管炎、胆囊切除、胆总管空肠吻合术、T管引流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3例,死亡2例,病死率5.7%。结论:尽早手术,解除胆道梗阻、才能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各种影像检查在胆道梗阻患者诊断上的优劣。方法分析89例年龄在12—75岁的胆道梗阻患者的CT、B超、胆道造影资料。结果对胆管癌、胰头癌、炎性狭窄、肝癌、壶腹癌的诊断,胆道造影与病理的符合率较高。肿大淋巴结的诊断,CT与B超较胆道造影与病理的符合率高。对于梗阻部位,胆道造影、CT与手术的符合率较B超与手术符合率高。结论胆道造影与CT对梗阻部位及原因的诊断准确率较高。B超的临床实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腔T管窦道造影预防拔管后胆漏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12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63例患者实行胆道T管外引流,拔T管前经双腔T管窦道胆道造影(治疗组),62例患者采用常规置管.拔管前行非窦道胆道造影(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多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平均拔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拔管时间为36.2d。拔T管后发生胆漏6例,占9.68%;治疗组患者平均拔管时间为16.2d;拔管后2例发生胆漏,占3.17%;治疗组的拔管时间与胆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拔T管前经双腔T管窦道胆道造影可客观地反映窦道的形成情况,同时辅以合理的护理,可有效地防止拔管后胆漏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经皮二维胆道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皮二维胆道超声造影(2D-CEUSC)评价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3例因胆道梗阻性病变接受T管(21例)或PTC管(12例)插管的患者进行2D-CEUSC检查,以X线胆道造影(CC)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图像质量、显示肝内胆管的最高级别及对梗阻性病变(包括有无梗阻、梗阻水平、梗阻程度及梗阻原因)的判断。结果 全部33例2D-CEUSC均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直至梗阻段,图像质量评分均为优或中,可满足诊断需要,但与C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显示胆管级别方面,2D-CEUSC可清晰显示(3.64±0.96)级肝内胆管,而CC为(3.79±0.74)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治疗后仍存在胆道梗阻的22例中,2D-CEUSC对14例的梗阻水平、梗阻程度及梗阻原因判断正确,其中2D-CEUSC对肝门部梗阻、狭窄大于50%、完全梗阻及肿瘤性梗阻的判断与CC符合率分别为85.71%(6/7)、100%(3/3)、100%(9/9)和100%(12/12),对小病灶引起的不完全性梗阻正确判断的例数较低。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胆道造影方法,2D-CEUSC对肝内胆管分支的显示情况与CC接近,可作为术前评估胆道梗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2006—03/2008—02我们对63例患者在术后常规胆道造影时,应用经双腔T管外窦道造影代替传统的经T管胆道造影进行窦道造影,同时对患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拔管后胆漏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MRI胆道造影(MR choingigraphy,MRC)与 CF,US,PTC/ERCP及手术、病理的对照研究,评价MRC显示胆道梗阻部位、确定梗阻原因的能力。材料和方法:30例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在GE Signa.1.5T超导系统上进行了 MRC检查,并与PTC/ERCP、CT、US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本组资料中,MRC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准确性达100%,优于有损伤性的胆道造影PTC或ERCP。MRC确定梗阻原因的准确性70%,相似于PTC/ERCP、CT、US。结论: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无损伤性的MR胆道造影在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和定性上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对于梗阻性黄疸,特别是ERCP失败和不宜行PTC或ERCP的病人是最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与方法 例1,女,31岁。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3个月余,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2次肝内外胆管仍然残余结石数枚,于2005年3月10日再入院。术前T管造影见:右肝管及肝外胆管多发结石;胆总管下段不全性梗阻。2005年3月12日在局部麻醉加强化下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第3次取石,术中见右肝内胆管有约1.2cm、1.0cm2枚结石,  相似文献   

13.
胆总管切开探查时放置T管对胆总管可取得良好的支撑引流作用,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多在术后2~3周且经T管逆行胆道造影证实胆道无狭窄、无残余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并见T管窦道形成完全即可拔除T管。常规拔除T管后,仍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2001—2008年本院治疗拔T管后胆漏患者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胆漏是外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可以由外伤造成,如肝脏破裂伤,肝外胆管撕裂伤等,但多数为医源性所引起。医源性的因素包括:胆囊切除术(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结扎不牢,损伤胆总管、副右肝管、右肝管等胆管,胆道吻合(包括胆道的端端吻合、胆肠吻合等)术后吻合口漏,胆道T管旁关闭不严致胆漏,T管窦道胆漏,或者T管引流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导致胆道梗阻,夹闭T管后胆漏,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胆漏等[1-6]。大多数胆漏为腹腔引流管中出现较多胆汁样液体而被发现,急性大量的胆漏可有腹膜炎表现,少量持续性的胆漏可伴有轻度弥漫性的腹痛,白细胞升高等表现,伴有胆道梗阻的患者可有胆道感染的表现,如体温升高、明显的腹痛,血中胆红素的升高等。内窥  相似文献   

15.
探讨纤维胆道镜在低创胆道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纤维胆道镜施行低创胆道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小切口胆囊切除基础上,应用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873例,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探查网篮取石58例,不放置T管引流。结果931例小切口胆道手术未放置T管。均获得满意的低创效果,平均术后7d出院。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无1例结石残留及胆道梗阻发生。结论在小切口胆道手术中应用胆道镜可使胆道手术低创化,效果确切。选择性一期缝合胆总管或经胆囊管胆道镜网篮取石是安全、可行的。该术式不放置T管引流,避免了与T管伴随的并发症。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80例胆道术后胆总管引流患者采用B超、T管X线造影及T管注水B超检查法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后者在胆道术后胆管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中的应用体会和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48例腹腔镜下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临床资料。140例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93例放置T管,47例一期胆总管缝合;8例中转开腹。结果术后胆漏3例,经引流痊愈;2例胆总管残余结石,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平均住院时间(7.2±3.4)d。带T管的患者术后4~6周经T管胆道造影未见结石残留,胆道通畅,拔除T管。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创伤小、痛苦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鼻胆管引流术(ENBD)是在逆行胰胆管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胆管置管引流技术,能够迅速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道压力、通畅引流,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操作简便等优点,在消化科得到广泛应用[1]。近年来,我院为38例患者行ENB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永新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6例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中13例伴胆道梗阻者行急诊手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23例不伴胆道梗阻的患者先经2~3周保守治疗.待胰腺炎症状控制后,19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行开放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结果13例伴有胆道梗阻的患者,早期急诊手术治愈11例,并发左膈下脓肿l例,经彩超定位穿刺引流治愈,1例死亡(呼吸衰竭)。不伴急性胆道梗阻的23例患者术后2例并发胰腺假性囊肿,半年后再次行囊肿内引流术治愈。36例患者中治愈32例.好转3例,死亡1例(2.8%),总有效率为97.2%。结论胆源性胰腺炎应根据入院病情及有无胆道梗阻行急诊手术或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胆道手术中选择性胆道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06年9月52例术中胆道造影(IO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胆囊管或经胆总管穿刺行选择性IOC 36例、直接经T管造影16例,选择性IOC阳性者再行经T管IOC者10例。结果:对胆囊切除术中36例具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患者经胆囊管或经肝胆管穿刺IOC,发现胆道结石10例(27.78%),假阳性2例(5.56%),阴性24例(66.67%)。26例胆总管结石病例经“T”管术中造影,胆道结石残余2例(7.69%),假阳性1例(3.85%)。结论:IOC可预防术后残余结石,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切开探查,降低术后并发症;并能直接了解胆道系统解剖,提高手术安全性,在临床手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