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B超引导下核心针活检术(CNB)对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NPBL)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18G Tru-cut针结合活检枪对88例患者的96个NPBL行B超引导下CNB,并与切除活检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NPBL大小4-23mm(平均13.1mm),在CNB中,86个为良性,2个为可疑恶性,6个为恶性,2个取材不良。在切除活检中9个为恶性,87个为良性。CNB可疑恶变的2个NPBL均为恶性,1个恶性NPBL误诊为乳腺腺病,取材不良的2个NPBL均为良性。本组NPBL中恶性病变占9.38%(9/96),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98.94%(93/94),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8.89%(8/9),特异性为100%(8/8),良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70%(85/87),取材不良为2.08%。结论 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和CK20的表达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4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及18例非恶性病变腹部手术患者(良性病变组)门静脉血和外周血CK19和CK20的表达。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门静脉血和外周血均无CK19或CK20阳性表达。结直肠癌组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均阳性表达者34例(77.3%)。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外周血CK19和CK2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和52.3%.门静脉血则分别为59.1%和72.7%,高于外周血的阳性表达率(P〈0.05):Ⅲ期结直肠癌患者CK19和(或)CK20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外周血CK19和(或)CK20阳性表达者术后转移或复发率61.5%,明显高于仅在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阳性者的25.0%(P〈0.05)。结论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CK20的RT—PCR检测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有无血行微转移的敏感和特异性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行MRCP检查,根据手术情况及病理检查结果评价MRCP诊断率。结果MRCP检查的定位诊断率为100.0%(22/22),良性疾患定性诊断率为87.5%(14/16),恶性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5.0%(6/8),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达81.8%(18/22)。结论MRCP是一种简单、安全、方便的检查方法,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评价内镜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3年10月-2008年11月95例胆道梗阻施行十二指肠镜下各种胆道引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91例引流成功,成功率95.8%(91/95),胆道梗阻症状得到缓解(腹痛缓解、黄疸减退、体温下降),ENBD、ERBD、EMBE疗效满意率分别为93.5% (58/62)、 93.5% (29/31) 和100% (2/2),恶性胆道阻梗者带瘤生存平均10.2月(3-20),生活质量提高。结论:经内镜引流治疗胆道阻梗,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疗效确切等优点,是胆道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它既是胆道良性病变的有效治疗措施,又可延长恶性胆道阻梗者带瘤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求实用和有效的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方法。方法:对61例肝门胆管癌及50例良性胆道疾病(肝门胆管结石伴肝管狭窄、肝门胆管损伤性狭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肝门胆管癌的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右上腹痛。肝门胆管癌病人血清CA19-9水平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P<0.01)。血清CA19-9,CEA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6%,17.4%和68%,100%。B超,电脑彩超,CT,MRI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0%,97%,71.9%,78.3%和95.7%,100%,90.9%,87.5%。所有46例肝门胆管癌病人行MRC均能明确显示胆管梗阻部位和扩张的肝门胆管树。结论:血清CA19-9有助于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彩超,MRI结合MRC是诊断肝门胆管癌的首选影技术。  相似文献   

6.
14例肾上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肾上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肾上腺囊肿的临床资料,复习文献并讨论肾上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结果:术前B超、CT、MRI诊断正确率分别为42.8%(6/14),54.5%(6/11)和l00%(5/5);联合应用B超、CT或MRI,术前诊断正确率为78.5%(11/14);14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假性囊肿5例,上皮性囊肿2例,内皮性囊肿4例,非特异性囊肿3例。结论:合理有序地联合应用B超、CT和MRI能提高肾上腺囊肿的诊断正确率,治疗方法取决于囊肿大小、是否有并发症,腹腔镜肾上腺囊肿切除术是外科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位胆管梗阻的外科治疗原则对降低再手术率的意义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良性高位胆管狭窄、梗阻多为肝胆管结石和胆管损伤的继发病变。有的病例虽经再次或多次手术仍反复发作胆管炎、梗阻性黄疸。如不及时、有效解除梗阻 ,最终导致慢性淤胆性肝脏改变、肝功毁损或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预后不良。良性高位胆管狭窄梗阻的原因主要是肝胆管结石、反复胆管炎继发胆管狭窄 ,其次为高位胆管损伤所致。我们曾统计一组单纯肝门胆管良性狭窄 73例的原因 ;肝胆管结石占 6 5 8% (48/ 73) ,高位胆管损伤 2 6 % (19/ 73) ,胆囊结石Mirizzi征 5 5 % (4/ 73) ,不明原因的瘢痕性狭窄 2 7% (2 / 73)。实际上高位胆管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治疗胰胆系肿瘤所致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优缺点。方法恶性阻塞性黄疸疾病24例,均采用B超引导的PTBD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PTBD术1次穿刺成功,无显著并发症发生,患者黄疸迅速缓解消退。结论B超引导下行PTBD术是一种比较安全、简便、经济的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CP和PTC和ERCP在胆系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检查及病因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年中11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胆系恶性黄者PTC、ERCP和MRCP影像学资料。PTC42例,ERCP38例,MRCP34例。结果:PTC、ERCP、MRCP对胆系恶性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2%、93.8%,85.3%,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10.5%、0,PTC和ERCP和MRCP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系恶性黄疸的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PTC和ERCP扰于MRCP,三者分别更适合用于肝门部,壶腹部及胆管中段恶性黄疸的检查及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汁癌胚抗原(CEA)、CA19-9、CAl25检测在胆道梗阻病人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手术或(和)病理检查证实的胆道恶性病变致胆道梗阻32例(胆道恶性病变组),与同期胆道良性病变致胆道梗阻36例(胆道良性病变组),分别检测其血清和胆汁中的CEA、CA19-9、CA125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经后老年妇女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特点。方法1999年1月-2008年12月,179例60-89岁的老年妇女因绝经后子宫出血或B超提示宫腔异常人院子宫内膜病变的特点,根据子宫内膜病变性质分为良性组108例、恶性组34例,并对两组间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时间,经官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142例患有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37例子宫内膜正常。本文回顾性分析142例、孕产次、子宫大小与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内膜良性病变108例,包括子宫内膜息肉59例(41.5%)、萎缩性子宫内膜炎29例(20.4%)、子宫黏膜下肌瘤10例(7.0%)、子宫内膜增殖症6例(4.2%)、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4例(2.8%);子宫内膜恶性病变34例,包括子宫内膜癌32例(22.5%)、子宫肉瘤1例(0.7%)、子宫内膜间质肿瘤1例(0.7%)。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的比较:2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时间和孕产次无统计学差异;恶性组子宫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良性组[(74.0±6.2)Cm^3 Vs.(44.2±6.8)em’,t=22.742,P=0.000;(15.2±7.3)mmVS.(11.3±5.7)mm,t=3.228,P=0.001]。结论绝经后老年妇女的子宫内膜病变主要是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萎缩性子宫内膜炎。恶性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良性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是诊断老年妇女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术前减黄治疗对梗阻性黄疸患者CA19-9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治疗对梗阻性黄疸患者CA19-9和TBil的影响,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3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17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恶性梗阻组)和15例良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良性梗阻组)通过PTBD进行减黄治疗前后的CAl9-9和TBil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经减黄治疗后,恶性梗阻组患者的TBil由(27l±74)μmol/L下降到(144±33)μ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5);CA19-9由(277±114)U/ml下降到(264±98) U/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良性梗阻组患者的TBil和CA19-9均下降明显,分别由(245±67)μmol/L下降到(135±43)μmol/L和(239±103)U/ml下降到(117±84)U/ml,两种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3.54,P<0.05).结论 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进行减黄治疗,动态观察血清CA19-9变化情况,有利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MRCP在肝外胆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技术在肝外胆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收治的42例胆管梗阻患者的MRCP检查临床资料.分析良、恶性肝外胆管梗阻在MRCF,上的不同表现。结果MRCP检查在30例良性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胆管均匀扩张及逐渐狭窄.管壁均匀增厚.断端可呈“鸟嘴样”,其在良性梗阻中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30/30)和97%(29130);12例恶性梗阻患者中主要表现为胆管不均匀对称扩张及突然狭窄或截断,管壁不均匀增厚,可出现“双管截断征”,其在恶性梗阻中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12/12)和92%(11/12)。结论MRCP是一种无创性显示胰胆管管腔形态学改变的影像学方法,在评价肝外胆管梗阻中具有较好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θ����������15���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2年7月收治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7/15)、消化道出血(6/15)。病变部位为胃13例,十二指肠l例,小肠1例。14例行手术治疗。15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4例,恶性l例,胃癌伴良性间质瘤l例。免疫组化CDll7( )73%,CD34( )73%,SMA(-)73%,S—100(-)67%。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表达和DNA倍体的关系,以寻找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方法对梗阻性黄疸病例于术前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于造影前抽取胆汁或胰液、部分病例取活检组织,并于术中再次切取组织标本,对所有标本进行端粒酶表达和DNA倍体检测。结果①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7.50%(56/64),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率[3.33%(2/60)],P=0.000。②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或胰液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71.88%(46/64),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或胰液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3.33%(2/6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恶性梗阻性黄疸组内镜下钳取的活检组织,其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3.33%(20/24)。③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DNA异倍体率为62.50%(40/64),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均为二倍体,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④高分化肿瘤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和DNA异倍体率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者(P=0.028,P=0.001)。结论在术前通过十二指肠镜采集患者的胆汁和胰液,并钳取活检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表达检测及DNA倍体检测,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特制人工假体在四肢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特制人工关节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骨肿瘤切除、特制人工假体置换重建骨缺损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术后疗效、生存情况、功能状况、并发症及处理。肿瘤包括恶性骨肿瘤23例,良性骨肿瘤30例。结果:23例恶性骨肿瘤:5年无瘤生存率34.8%(8/23),5年生存率52.2%(12/23),局部复发率17.4%(4/23),最终保肢率82.6%。30例良性骨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0),总的保肢率为85%(17/23)。结论:特制人工假体置换可用于骨肿瘤的保肢治疗,但应进一步改善假体设计、固定、软组织重建,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良恶性肝外胆管梗阻病变的CT表现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梗阻病变76例(良性34例,恶性42例)。结果:肝内胆管呈枯枝状轻中度扩张,肝内外胆管不一致扩张(内轻外重),肝外胆管远段梗阻,梗阻部胆管呈削尖状狭窄,肝外胆管壁呈弥漫环形增厚,对良性梗阻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肝内胆管呈软藤状重度扩张,肝外胆管中段梗阻,梗阻部胆管呈伴或不伴肿块的截断型或突然狭窄型,肝外胆管壁局限不规则增厚,高度揭示恶性梗阻。结论:良恶性肝外胆管梗阻病变均有特征性CT表现,通过分析胆管形态和临床资料基本能判断梗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方法2008年1~5月,对193例在我院门诊需要进行子宫内膜检查的患者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进行宫腔细胞学检查,并与诊断性刮宫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93例中,内膜采集器标本合格率93.8%(181/193),诊刮标本合格率为99.0%(191/193)(χ^2=7.412,P=0.006)。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13例,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2%(9/13)及100.0%(166/166),准确率为97.8%(175/179);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18例,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27.8%(5/18)及98.8%(159/161),准确率为91.6%(164/179);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良性非增生性病变共10例,细胞学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0.0%(6/10)及98.8%(167/169),准确率为96.6%(173/179);80例取材满意.的不孕症患者宫腔细胞学检查判断有无腺体分泌的准确率为100%。结论子宫内膜采集器宫腔细胞学检查对于诊断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不孕症患者的子宫内膜检查有一定意义,但对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良性非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阻塞性黄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GyroscanT5Ⅱ型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二维傅立叶转换,冠状成像技术及MIP重建术对36例临床拟诊阻塞性黄疸病人进行检查,根据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评估该法的诊断率。结果36例受检者均未发生特殊异常反应。良性疾患的23例中MRCP定位诊断率为96%(22/23),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7%(20/23),恶性疾患的13例定位诊断率为100%(13/13),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5%(11/13)。结论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胆囊隆起性病变12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胆囊隆起性病变的B超特点及良恶性胆囊肿瘤p53基因表达特点。方法 全部126例分为三组:A组胆固醇息肉组(80例),B组胆囊腺瘤组(32例),C组胆囊癌组(14例)。比较三组的B超特点。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B组及C组标本进行p53基因测定。结果 B超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检出率达96.03%,通过病变大小、数目、发生部位、基底宽度及回声强度可以帮助鉴别病变性质。B组6例P53( )中4例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C组p53( )率较B组明显高(P<0.01)。结论 B超可以帮助检出胆囊癌前期病变及胆囊癌。B、C两组p53基因测定结果提示胆囊癌存在腺瘤—非典型增生—癌变这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