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全新教授针灸临床经验介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秀华 《新中医》2003,35(7):14-16
陈全新教授在针灸学科的临床中,注重运用中医理论,以阴阳为主导,从整体现出发,将辨证、辨病与辨经有机结合,旨在调和脏脏阴阳。在论治过程中,强调针刺取穴配伍的辨证论治;尤其重视针刺手法,灵活运用补泻和导气手法,提出规范化的“分级补泻手法”,独创“快速旋转进针法”,以“无痛、无菌、准确、快速旋转进针”为特点。  相似文献   

2.
眼针穴区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院彭静山教授提倡的眼针疗法,手法简便,疗效显著,已引起国内外针灸界的重视。但有关眼针穴区解剖学结构的系统观察研究较少。我们着重系统观察研究了眼针穴区的局部结构,进针深度和层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眼针疗法,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杨兆民教授针刺学术思想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辨证、针刺技巧、针刺手法的实质研究诸方面介绍了杨兆民教授的学术观点。杨氏认为辨证取穴应注重“五辨”、“八法”,进针手法贵在稳、准、轻、快,研究针刺手法应以量学、力学的角度探讨针刺的刺激量,凡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刺法即为“补法”;凡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刺法则为“泄法”。  相似文献   

4.
针刺手法是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毫针手法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进针手法、出针手法、各种运针手法和附加手法。其中尤以各种运针手法为针刺手法的核心内容。现有针刺手法的归类奚氏[1]把毫针手法分成基本手法与辅助手法两类,将“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称为行  相似文献   

5.
介绍姜辑君教授的针刺手法经验特点。关于针刺手法技巧,认为是针入的深浅、旋转的幅度、行针的速度与时间、针力的大小、力向的变化等因素的巧妙结合运用。关于针刺补泻,从提插幅度、捻转角度和频率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补泻的特点。进针时强调要从立体的角度看穴位,针刺时体会进针点、经过点和到针点。非常重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认为针刺治疗关键是手法,手法要到位。针灸刺激量的调节因病、因人而异,强调做全身调整时要使针感平衡,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6.
<正> 眼针疗法的“观眼识病”,划区定穴,取穴方法,针刺手法,以及同行的重复实验,都已在本刊发表。近又收到许多来信,希望知道眼针在临床方面具体的辨证施治,对哪些疾病比较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7.
该文就李栋森主任中医师的针灸学术经验进行总结,李氏首先强调指力和传统行针手法基本功的训练,其于进针手法上倡导无痛进针和舒适针刺;注重阿是穴的运用,擅长治疗各种痛症;十分强调刺手押手的协调配合,践行"知为针者信其左"的理念;重视脾胃学说,善于运用调理脾胃之要穴;于腹部穴位行针时善用震颤法;非常注重医患双方的心意,强调"形神合一",临床善于配合指针法,于轻按重切手法中寓针刺补泻之意。并结合验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依据清代江上外史编撰《针灸内篇》内容,对明代针灸家凌汉章的学术特色进行分析与阐述.其对风寒湿三痹的认识及其针灸治疗方法与众不同,强调针药结合的重要性;针刺重视治神,进针、出针讲求补泻;对“得气”依据针感性质来判断机体虚实及疾病的预后,并进行大胆的创新,开创了十二皮部刺法之先河;提倡“先泻后补”,认为邪气清除,真气复原,疾病自愈.遵循“左转为补,右转为泻”的捻转补泻原则,所述针刺手法操作方便,简洁实用,其学术思想颇具特色,影响深远,始成一派.  相似文献   

9.
针法,是医生利用针具刺激人体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调整经络、脏腑气机,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操作方法。针法运用是否恰当,是促进人体正气旺盛,邪气衰退的关键所在。《难经》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为针法篇。主要论述了针刺手法、针刺补泻和针刺因时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对《内经》的有关方面作了补充发挥,反映了战国以后至秦汉时代的针法概貌,对国内外针刺疗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针刺手法针刺手法,主要介绍针刺的进针与出针、角度与深度、行针与候气等多种手法。 (一)进针与出针:一般右手持针,称之为“刺手”;左手辅助,称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针具,持针姿势,一般以姆、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  相似文献   

10.
全国名医、针灸名家,从事针灸临床30多年,施术时强调整体观与治神理念,辨证论治与辨经论治相结合;操作时注重手法,强调"进针柔和、透皮不痛、得气明显、注重感传"。田维柱曾师从彭静山教授,对彭教授的"无痛进针"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并结合自己的见解,完善了"无痛进针法"。他将其概括为"十一字要点",分为针刺前准备事项及进针时的操作要点。针刺前的准备事项田教授将其总结为:揣、切、虚、近、避、轻、稳。“揣”指揣摸、揣探。在针刺操作前,医者以押手指腹在所选取的穴位及其局部进行揣探、按压,体会其穴周皮肤的厚薄、皮肤温度、皮下…  相似文献   

11.
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刺激作用可通过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使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从而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状态。并能改善椎动脉供血情况,使脑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善脑细胞的代谢。针灸亦可通过改善大脑皮质抑制状态,增强代偿功能,而提高皮质细胞的基本电活动。以此达到改善并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各种症状的目的。近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随机对照试验运用较为普遍的是头针、体针、腹针,而耳针、眼针与腕踝针的应用较少或仅作为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头针、体针及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230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头体针联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与差异。方法:将临床收集的23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112例)、体针组(51例)、头体针组(67例)。头针组采取单纯头皮针:半身不遂和面瘫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治疗,伴失语选运动区下部及头语言区。体针组先针刺健侧,用泻法留针30min,再针刺患侧,间断轻刺不留针;半个月后,健侧针法不变,患侧先行平补平泻,后行补法。头体针结合组采用头针和体针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8·2%(110/112),痊愈率35·1%(40/112);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6·0%(49/51),痊愈率23·5%(12/51);头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8·5%(66/67),痊愈率50·7%(34/67)。头体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和体针组(P<0·01)。此外,头体针组对出血灶和梗死灶的改善作用也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体针组(P<0·01)。结论:头体针联合运用治疗中风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reviews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with ear acupuncture and bodyacupuncture as well as the two methods combined since 1987. From the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oncarbohydrate metabolism, fat metabolism, regulation of hormone, function of autonomic nerve, en-docrine, digestive and renal functions, etc., the mechanism is also explored.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西方用现代临床试验方法研究针灸引出一些令传统针灸界十分困惑的难题,其中包括如何确认针灸适应症,穴位是否有特异性,为何东方临床经验同西方研究结果迥异等问题。笔者试图以“针灸愈合作用”、“泛穴现象”及“硬针灸和软针灸”3个假说解释西方报道的大量临床研究数据同中国传统针灸理论和实践的差异。相信,采用科学方法对这些假说的证实或否定,将促进对传统针灸的重新认知和现代针灸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电针加颈动脉注药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脑梗塞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电针加颈动脉注药治疗,对照组单用颈动脉注药治疗。结果表明,两组治疗脑梗塞均有肯定疗效,而电针加颈动脉注药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颈动脉注药。  相似文献   

16.
微针系统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优势明显,除了单纯应用腹针、腕踝针、头针、耳针等微针系统疗法,还与体针、推拿、艾灸、运动、康复操等疗法相结合,提高了疗效。但在临床微针系统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临床研究多数局限于临床总体疗效的比较和观察,缺乏有针对性、深入性、准确严谨性的实验探索。各种针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所以针刺操作很难得到统一规范,而且不同针灸大家都有其独特的针刺手法。再者临床观察疗效指标不同,很多采用一些主观的评定标准,比如临床症状好转程度、疼痛评分表,缺少客观性、特异性的理化指标,这样单纯得出来的痊愈率和有效率的对比会引起质疑。其次对于微针系统的相关作用机理研究的实验较少,治疗机理仍不确定,而且治疗后的跟踪随访报道很少,治疗后的远期效果不明确。在以后的临床试验中,微针系统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设计应当更加严格规范,操作方法也应统一制定,进一步加强按照随机、盲法、大规模、对照、多中心的开拓创新性研究,总结出临床值得推广的最佳治疗方案。此外微针系统要加强实验和研究机理,加入在尖端的科技元素,建立稳定和可重复的动物模型,随着这项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微针系统疗法在临床上更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矩阵针法与西医常规治疗失眠的疗效差异,总结矩阵针法的学术理念和创新点。方法:将8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对照组各40例。针刺组采用矩阵针法分组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安定2.5mg,3次/d;谷维素片20mg,3次/d;维生素B1片20mg,3次/d。2组均以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结果:矩阵针法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整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矩阵针法为针灸治疗失眠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可行、廉价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姜影 《西部中医药》2012,25(2):89-91
从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修身养性的重要性,针术的练习,熟读经典,勤于临床、坚持临床等方面探讨了针灸基本功的练习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腹针治疗粘连期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腹针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57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79例)、体针组(78例).腹针组穴取中脘、商曲、滑肉门;体针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穴取肩髃、肩髎、肩贞,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疼痛程度,以功能活动积分(Mallet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情况,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腹针组总有效率为92.4% (73/79),优于体针组的71.8% (56/78)(P<0.05);腹针组与体针组治疗后VAS评分分别为2.58±1.64、3.12±1.9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针组与体针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积分分别为8.34±3.02、7.49±3.36,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理想方法,总体疗效优于常规取穴,对疼痛和关节功能活动的改善与常规取穴相当,具有取穴快捷、患者无不适针感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火鍉针结合体针治疗痤疮临床疗效。方法:将34例病人按照皮损类型与皮损数量分为5度分别打分,采用火鍉针结合体针的方法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疗效标准”判定疗效。结果:34例中,显效19例,占55.9%;良效10例,占29.4%;有效5例,占14.7%;总有效率为100%。结论:火鍉针结合体针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