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细胞保存液(MAP)梯度添加法在不足量血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不足量血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的质量。方法测定去白浓缩红细胞和MAP的比重,通过比重换算去白浓缩红细胞重量梯度,根据重量梯度计算MAP的添加梯度,再计算添加MAP后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相应重量梯度。留取不足量血,采用本站常规MAP添加法和MAP梯度添加法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分别测定血比容、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残留量、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 MAP梯度添加法制备的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品的各项质控检测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合格率高于MAP常规添加法,且MAP梯度添加法并不影响其他质控检测项目的制备质量。结论 MAP梯度添加法可以代替MAP常规添加法进行不足量血的制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应用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可行性,并建立制备方法,减少血液报废,提高血液的利用率,增加血站的血液供应.方法 将南海血站采集的不足量全血,按采集后至成分制备时的保存时间不同随机分成4组,全部经成分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后进行质检,统计分析质检结果.同期足量采血的全血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脂肪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变化。方法按常规制备滤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方法处理轻、中、重度脂肪血及正常血,检测其过滤前后红细胞渗透脆性,观察红细胞在储存期K+、Na+浓度、pH值、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中、重度组红细胞渗透脆性在过滤后明显增高,轻度组、正常组无明显变化。储存期中、重度组红细胞K+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轻度组和正常组(P0.05)。Na+浓度、pH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轻度脂肪血可采用弃其血浆,利用红细胞,而对于中、重度脂肪血应该选择报废。  相似文献   

4.
MAP保存液对冻融红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温生物学原理应用于血液(红细胞)保存,可大幅度延长红细胞体外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用甘油作为低温保护剂冰冻保存红细胞可以追溯到1950年,自20世纪70年代Meryman将甘油保存红细胞用于人体输血首获成功以来,冷冻血液逐渐在临床输血治疗学中得到推广。由于甘油保存及洗涤过程中会导致溶血,保存过程中也会发生溶血。本血液中心研究改进了冰冻解冻红细胞制备技术,同时对不同红细胞悬液保存红细胞的质量进行初步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5 U悬浮红细胞质量,同时期望为制定悬浮红细胞质量国家标准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保存期末的1、1.5、2 U MAP保养液保存的悬浮红细胞随机抽检,检测容量、Hct、比重,无菌试验;参照全血质量国家标准监测指标测定pH,上清液游离Hb、K+、Na+含量。将1.5 U悬浮红细胞与1、2 U悬浮红细胞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悬浮红细胞比重:1.5 U与1、2 U比较t值分别为1.193、1.563,P>0.05;容量:1.5 U与1、2U比较,t值分别为1.835、1.435,P>0.05。上清液游离Hb、K+、Na+含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5 U悬浮红细胞符合悬浮红细胞质量国家标准,且悬浮红细胞标准中无要求的指标对监测悬浮红细胞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悬浮红细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临床上合理、有效地应用悬浮红细胞。方法回顾性调查2000—2006年226名患者使用980U悬浮红细胞的输血资料,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悬浮红细胞应用广泛,针对各种不同患者均有明显效果,去白细胞输血效果更好。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和严重程度、血红蛋白水平、输血量等诸多关系左右输血,影响输血效果,创伤出血对输血效果影响较大,有"不合理"用血现象。结论悬浮红细胞疗效确切,但输注的指征与剂量应结合临床个人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7.
从推广成分输血以来,悬浮红细胞已成为我市最主要的血液制品之一。2009年本站采用滤白技术,滤白率达100%,滤白悬浮红细胞占红细胞类血液制品〉98%。  相似文献   

8.
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方法对去白细胞过滤前后的悬浮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回收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K+、血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红细胞回收率89.9%,白细胞去除率99.993%,血小板去除率>99.76%,其它指标去白细胞过滤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质量可靠,白细胞去除率高,能使输血更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不同离心条件下悬浮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测定值变化的研究,探讨制备悬浮红细胞的最佳离心条件。方法采用不同的离心条件加工制备悬浮红细胞,测定不同离心条件下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的Hct。结果相对离心力为4 200 g、离心时间为12 min和相对离心力5 000 g离心时间7 min条件时,悬浮红细胞比容的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相对离心力为3 600 g,离心时间15 min时,所测定的Hct值相对较低。结论离心力为4 200 g、离心时间为12 min,加工制备悬浮红细胞制品较为合适。悬浮红细胞作为安全、高效的红细胞制品,应统一其加工制备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其比容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贮存时间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及葡萄糖(GLU)的水平变化,以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将20名无偿献血者所献的各400 ml全血在24 h内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并将其均匀分装成5份,置于血液保存箱(4±2)℃直立保存。对分装剩余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即刻检测,作为0 d数据;直立保存的5组血液分别在贮存的第7、14、21、28、35天时测定项目并记录结果。将直立保存的5组血液测得的数据分别与0 d测得的数据比较。结果K+、LAC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高,在贮存的第7、14、21、28、35天的含量显著高于第0天(P均<0.01),LDH在贮存的第14、21、28、35天的含量明显高于第0天(P均<0.01);Na+、GLU在贮存第14、21、28、35天的含量明显低于第0天(P均<0.01);Cl-的含量在贮存期内无明显变化。结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随贮存时间的延长,部分生化指标呈现不同变化。在临床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贮存期的血液,提高血液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红细胞负载海藻糖的有效方法,评价负载海藻糖对红细胞各项理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设实验组(负载海藻糖红细胞)和对照组(未负载海藻糖红细胞),使用硫酸-蒽酮法测定胞内海藻糖含量,检测负载后红细胞各项理化指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负载后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结果在37℃条件下,红细胞对海藻糖的摄取随胞外海藻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当海藻糖浓度为800mmol/L,水浴7h,红细胞负载海藻糖可达到有效浓度;且2组红细胞各项理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结果显示红细胞在高渗环境中负载海藻糖后,细胞膜结合很少量Annexin-V-FITC,并且破损细胞能被有效清除。结论红细胞37℃孵育7h,胞外海藻糖浓度为800mmol/L,能有效摄取海藻糖,且保持红细胞的理化稳定性和膜结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毛细管离心法分离新旧红细胞与红细胞致敏的关系。方法对新鲜 A 型 RHD 阳性红细胞或陈旧 B 型 RHD 阳性红细胞用 IgG 型抗-D 致敏后,与原本未致敏的红细胞混合,用毛细管离心法分离,比较新鲜红细胞致敏与陈旧红细胞致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不论是否致敏,均可达到分离新旧细胞的效果。但是,新鲜未致敏的 A 型红细胞+陈旧致敏的 B 型红细胞分离效果更好,而新鲜致敏的 A 型红细胞+陈旧未致敏的 B 型红细胞分离效果略差。结论采用毛细管离心法可以分离新旧红细胞,红细胞致敏对其分离效果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整体趋势,红细胞致敏可能增加红细胞的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PEG-SPA化学修饰的不同血型红细胞运用于临床主侧配血的适应性。方法先用mPEG-SPA化学修饰不同血型红细胞得到mPEG-SPA修饰红细胞,同时在红细胞修饰前后做定型试验以证实成功修饰;然后将mPEG-SPA修饰红细胞与40份不同血型的新鲜冰冻血浆和91份临床疑难配血标本分别用5种临床输血常用的配血方法(盐水法、间接抗球蛋白法、低离子介质间接抗球蛋白法、聚乙二醇间接抗球蛋白法和微柱凝胶卡法)进行主侧配血试验。结果 mPEG-SPA修饰红细胞与不同血型的合格新鲜冰冻血浆的主侧配合率为100%(40/40);与临床患者的疑难配血血清的主侧配合率为74.72%(68/91),明显高于这些疑难配血标本的临床配血配合率22.94%(312/1 360)(2χ=118.32,v=1,P<0.01)。结论采用mPEG-SPA化学修饰红细胞的方法将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变成通用的血型红细胞能够适用临床常用的主侧配血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微量RhD(+)红细胞的试验方法。方法选取标准的RhD(+)和RhD(-)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用间接标记法一抗为IgG抗-D,二抗为FITC-抗-IgG F(ab’)2染色,应用FCM检测RhD(+)细胞的比例,并确立IgG抗-D的最佳使用剂量。在此实验条件下,作FCM检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性分析和FCM的检测重复性分析。结果抗-D的最佳使用剂量是1∶4稀释,50μl/1×106细胞;当RhD(+)细胞占RhD(-)细胞比例范围为2.5%—0.312%时,FCM测定比例与已知实际比例的相关系数(r)=0.987。RhD(+)细胞比例分别为10%、2.5%的同一测定管各重复测定10次,变异系数分别3.4%、4.9%。结论FCM检测微量RhD(+)细胞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可应用于临床检测RHD(-)患者体内的微量RhD(+)细胞。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Background: Phosphatidylserine (PS) exposure on the outer membrane surface is a known storage lesion of red blood cells (RBCs). Procoagulant activity (PCA) of PRBC units has been shown to increase during storage. However, the PCA and the relation to PS of banked RBCs remain unknow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CA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PS exposure on banked RBCs. Materials and Methods: Human normal leucodepleted RBC concentrates were stored in saline–adenine–glucose–mannitol (SAGM) solution at 4 °C for up to 42 days. PS exposure was measured by lactadherin and annexin V. PCA of RBCs was determined by one‐step recalcification assay and further determined by prothrombinase and tenase assay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CA and PS exposure of RBCs was measured by inhibition tests with lactadherin or annexin V. Results: Lactadherin detected 1·5% PS‐positive stored RBCs vs 0·5% for annexin V after 14 days of storage, which significantly reached 18·4 vs 4·5% after 42 days of storage. Potent PCA was observed on day 14 and continuously increased. PCA of RBCs on day 42 was inhibited 94% by lactadherin vs 45% by annexin V. Incubation at 37 °C in fresh heparinised plasma partially reversed PS exposure and PCA of RBCs stored for 14 days but had no effect on these parameters for cells stored for 42 days. Conclusions: PCA and PS exposure of stored RBCs increased during storage and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PCA of long‐term stored RBCs may not be reversed by transfusion.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滤除对保存期红细胞流变性及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30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制备成红细胞悬液,随机分为实验组(n=30):使用去白细胞输血过滤器去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简称滤白组);对照组(n=30):未滤白的红细胞悬液;2组一起常规保存.取采血后d0、d7、d14、d21、d28、d35的血标本作白细胞(WBC)和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血液高剪切力、低剪切力及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 过滤前后红细胞悬液内的WBC为(6.80±0.85)(× 109/L) vs (3.12±0.26)(×106/L) (P <0.01);保存d21时低、高切粘度分别为:对照组(11.28±1.88)1/s、(2.85±0.29)200/s,滤白组(12.36±1.57)1/s、(2.93±0.22) 200/s,较保存1~2周明显上升(P<0.05),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著变化(P>0.05);瑞氏染色结果显示2组细胞形态也有不同变化,滤白组红细胞形态保存较好.结论 白细胞滤除能有效减少白细胞崩解产物或分泌因子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yndrome,NRDS)患儿输注红细胞次数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输注红细胞次数增加的相关并发症及预测指标.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住院的NRDS新生儿,根据输注红细胞次数分为输血0次、输血l~2次、输血≥3次,比较...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保存前后滤除WBC(滤白)的RBC悬液质量的变化,为临床选择滤白时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保存5d的悬浮RBC 20袋(每袋2U)用血库型滤器滤白作为保存后滤白组(A组),由血站滤白的少白悬浮RBC 20袋(每袋2U)作为保存前滤白组(B组);分别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测定两组血细胞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B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在第14天明显升高,K+浓度在21d显著升高,且二者浓度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A组炎性细胞因子(IL-1、IL-6、IL-8、TNF-α)水平在滤白后第21天时才明显升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回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存前后滤白都能达到很好的滤除效果,但不同的滤白贮存方式对血液的质量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临床选择不同的滤白RBC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