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标本分别在6、25、37℃保藏2、8、24h后于25℃恒温条件下测其全血比粘度(ηp)和红细胞自身血浆中电泳时间(EET)。结果,血液于25η和37℃保藏24h,其℃b显著升高;37℃保藏24h,EET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
喉癌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Bloodrheologicalchangesofpatientswiththroatcarcinoma赵永新张莉张萍肿瘤属于临床常见病,肿瘤的防治历来为重要研究项目。但对喉癌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尚少见报道。为探讨研究喉癌患...  相似文献   

3.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对三年来我院急诊科及内科病历较完整、观察较细致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1例和21例体检正常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全血低、(高)切比粘度、全血低、(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流K值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2、而血浆粘度、血沉则二组无显著差异。从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表明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抗凝疗法的合理性;同时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抗凝疗法的合理性;同时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中也发现血沉K值的变异较血沉值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乙肝大国,如果造成血液标本HbsAg漏检,则不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为了保证送检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与真值相近,减少在标本存放过程中因为保存时间与温度的变化引起血液各类成分的变化,从而对生化、酶免等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如影响HbsAg检测结果,笔者现对40例血液标本进行分析,探讨血液标本在不同的保存温度和时间下,全血和血浆的保存对HbsAg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出最适送检方法和条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50例肺心病患者发作期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益  蒋克菊 《湖南医学》1992,9(3):132-133
  相似文献   

6.
慢粒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Thebloodrheologicalchangesofpatientswithchronic落千丈granulocyticleukemla¥//赵媛英,李金兰,仝淑君关键词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血液流变学;血液粘度红细胞增多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0例,空腹抽静脉血.肝素抗凝,测定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血沉K值、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血沉、血沉K值和血浆比粘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中图分类号R542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的血糖、血脂与血粘度水平.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合并CI患者、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80例正常人对照,分别测其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粘度低切、高切和血浆粘度.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CI患者的血糖、血脂与血粘度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P<0.05);合并CI组患者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浆粘度水平较未合并CI的糖尿病组也明显增高 (P<0.01,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及血流变学异常可能是其易发生CI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报道了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沉)检测蚌埠地区153例健康人的正常值,并对47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血液流变学测定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冠心病、心肌梗塞、原发性高血压、脑血栓和糖尿病的比值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0.005)。文章讨论了上述变化的机理及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的血液粘度 ,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检测 6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项目包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 血沉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其余项目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 0 .0 0 1 )。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血液粘度和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流变学方法检测166例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病人血液粘度(η_(?))、血浆粘度(η_p)、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硬度指数(IR),经与60例健康人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者占78%.Hct、IR、η_p 与η_b 的相关分析表明引起η_b 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Hct 和 IR。以上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犬冠脉前降支缺血区早期局部血液粘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晓滨  陈士良 《医学争鸣》1989,10(6):402-404
使12条开胸犬冠脉前降支造成重度狭窄,观察60min内缺血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狭窄即刻就有缺血区全血粘度(ηb)升高(P<0.01),红细胞压积(HCT)增加(P<0.05),但血浆粘度(ηp)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未见明显变化(P>0.05)。本结果提示冠状动脉狭窄时缺血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在缺血即刻就开始出现,表现为ηb和HCT的增高。  相似文献   

13.
211例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血糖和 CT 回顾性分析资料认为血糖增高较普遍,血糖增高的出现率及血糖水平与病变性质及部位有一定关系。出血性较缺血性高。病灶部位中又以原发或继发脑室出血者为明显。血糖水平高者预后不良。并同意在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慎用糖溶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塞血液黏滞度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测定 86例老年脑梗塞血液黏滞度和血脂水平 ,并进行临床多因素相关性分相反。结果 :脑梗塞血液黏滞度升高。男性 ,发病 3 d以内 ,多次脑梗塞 ,合并糖尿病 ,慢阻肺时血液黏滞度升高。结论 :老年脑梗塞血液黏滞度升高程度与临床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内皮素-1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其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测定3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30例对照组的血浆内皮素-1水平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闭角型青光眼的血浆内皮素-1水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等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与红细胞聚集指数存在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内皮素-1分泌异常且具有高粘滞血症,内皮素-1和高粘滞血症可能共同参与了闭角型青光眼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与脑梗塞急性期血粘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为前瞻性随机试验。对9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急性期血粘度测试,其结果显示出血组血粘度明显高于梗塞组(P<0.01),为脑出血的早期活血化瘀治疗及出血后梗塞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标本在不同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清乳酸脱氢酶(LD)的影响。方法:采用34例健康成人血标本分别放置于4℃~6℃、23℃~25℃和37℃,在即时、8 h、24 h、48 h、72 h和96 h测定其血清LD活性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4℃~6℃条件下,分别于即时和放置8 h、24 h、48 h、72 h及96 h测定血清LD活性结果为(127.2±8.7)U/L、(125.5±12.6)U/L、(130.2±14.2)U/L、(145.8±18.4)U/L、(161.3±24.7)U/L和(191.2±28.0)U/L.经统计学分析,标本放置8 h和24 h与即时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当标本放置48 h、72 h和96 h血清LD活性比即时测定结果明显升高(P<0.05、P<0.001);当标本放置24 h,冷藏组(4℃~6℃)、室温组(23℃~25℃)和温育组(37℃)血标本LD活性分别为(130.2±14.2)U/L、(141.9±15.1)U/L和(168.8±17.1)U/L,与即时测定结果比较,冷藏组(P>0.05)无明显差异,而室温组(P<0.05)和温育组(P<0.01)血清LD活性明显升高。结论:随着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和放置温度的增加血清LD活性会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8.
AMI时心肌酶学与全血粘度均明显升高。本文旨在探讨全血粘度在AMI时的变化规律,及与心肌酶学的关系。结果心肌酶学有典型的曲线变化规律,全血粘度亦呈曲线样变化,两量之间无直线回归关系。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心梗时血液的生化生理变化过程。在监测AMI转归上意义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9.
氨茶碱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药物,本文就氨茶碱(iv 25mg/kg)对正常家兔的血液流变学和大鼠高血粘模型进行了研究,发现氨茶碱可明显降低正常兔及模型大鼠血液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聚集性.结果表明:氨茶碱具有增强血液的流变性.改善血液瘀滞之作用,该作用为氨茶碱防治支气管哮喘药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不同时期微循环血液流变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不同时期甲臂微循环、血流流变性动态变化,为AMI患的康复期拟定二级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XDM-300B型显微镜及SA-B型血液流变检测仪分别测定AMI后不同时期及相应对照组的甲臂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结果:(1)AMI后1个月、3个月甚至半年管攀内血流仍缓慢,呈粒流、粒缓流,出现不同程度细胞聚集及管攀周围轻重不等渗出。AMI后1个月甲臂微循环异常显,积分值升高。(2)AMI后1个月,除红细胞压积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也高于AMI后3,6,12,24个月及36个月。纤维蛋白及红细胞电泳时间在AMI后1年仍高于正常值。结论:AMI后体内循环环及血液流变学动态变化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