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应用无创动态血压分析系统监测120例正常人和各期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观察到除Ⅲ期EH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改变1外,其它各组的SBP,DBP和心率夜间均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造影对血压的影响及不同部位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28例;其中,经桡动脉路径者31例,经股动脉路径者97例.记录冠状动脉造影前后经桡动脉、股动脉、主动脉根部监测的有创血压和肱动脉水平测量的无创血压.结果 在经股动脉路径造影时,术前收缩压监测结果:股动脉压[(163.8±25.1) mm Hg]>中心动脉压[(142.8±24.1) mm Hg]>无创血压[(130.5±22.3) mm Hg];舒张压监测结果:中心动脉压[(85.2±12.4) mm Hg]>股动脉压[(81.8±12.0) mm Hg]>无创血压[(77.9±12.1)mm Hg].股动脉造影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变化.在经桡动脉路径造影时,术前收缩压监测结果:桡动脉压[(157.2±22.8)mm Hg]>中心动脉压[(144.9±20.8) mm Hg]>无创血压[(133.2±23.2)mm Hg];经桡动脉造影后,中心动脉收缩压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桡动脉收缩压、无创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不同部位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结果不可相互替代,临床医生应根据不同血压监测结果和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误差及原因,寻找合理的监测方案。方法对重症医学外科60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进行比较。每位患者均采用选择左侧或右侧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每15min测定1次。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自身对照T检验。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在术后16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6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抢救和治疗用药时考虑有创与无创血压的差值,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早期有条件的尽可能采用有创血压。 相似文献
7.
詹鑫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0):175-176
动脉血压与心排血量和体循环阻力有直接关系,反映心脏后负荷、心肌耗氧量和作功及周围组织和器官血流灌注,是体外循环术后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体外循环术后对血压的监测主要是采用动脉内插管直接测压法和袖带式间接测压法.我们对12例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进行了180次连续动态的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的观察比较,先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桡动脉有创动脉压与肱动脉无创动脉压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入住ICU的60例患者进行IABP与NBP的同步测量。结果收缩压均值,右侧IABP最高,左侧NBP最低。NBP与IABP收缩压测量值之间分组比较,PPI<0.45时NBP9.38%>IABP;0.45≤PPI≤0.55时NBP42.59%>IABP;PPI>0.55时NBP58.82%>IABP。结论在临床实践中,NBP与IABP的实际差异与理论相比有所不同。监测血压时应首选右臂,应用IABP时使用方波试验来判断IABP值的准确性;使用NBP时应对患者的血管硬化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指南》2020,(1)
目的探讨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冠心病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择期手术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麻醉诱导前行右手桡动脉处连接连续无创实时血压监测系统监测无创动脉血压,局麻下左手桡动脉穿刺动脉导管置入监测有创桡动脉血压,比较两种监测方法的舒张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值。结果有创血压监测法的舒张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值与无创血压监测法比较,P> 0.05。结论在行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全身麻醉中,采取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可达到与有创血压监测法的效果,且该法无创、连续、安全,可用于冠心病手术患者麻醉中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心脏外科60例先心病婴幼儿进行24 h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监测比较,每位患儿选择前臂桡动脉穿刺行有创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比较心脏术后回ICU0、6、12、18、24h两种测压法的临床效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血压正常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24 h内无差异性,P>0.05;30例低血压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在术后12 h内有差异性,P<0.05;术后13~24 h无差异性,P>0.05。结论有创血压监测能连续更准确提供患儿瞬间血压变化值,为疾病观察提供可靠依据。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低血压者12 h内,有创血压更能准确反映病情,12 h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基本一致,无创测压可以替代有创测压,避免有创测压带来的危害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低血压状态下无创血压测量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术中需要静吸复合全麻并气管插管的婴幼儿24例,术中采用异氟醚降低患儿血压至大于基础值的30%,对比迈瑞公司的振荡法无创血压模块(采用迈瑞PM-9000监护仪)和听诊法对患儿血压监测的测量值.结果振荡法无创血压模块和听诊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收缩压平均偏差为-0.11,舒张压为4.57;收缩压标准方差为5.11,舒张压为5.98.结论低血压情况下振荡法无创血压测量方法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误差及原因。方法对ICU 4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进行比较,每位患者均采用选择左侧或右侧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每15分钟测定1次,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在术后18 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8 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存在一定误差,在临床抢救和治疗用药时考虑有创与无创血压的差值,有条件的尽可能用有创血压。 相似文献
14.
侧卧位对无创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正常人平卧、侧卧血压数值,找到差异,为医疗活动提供数据。方法:随机抽取60例,用无创血压监护仪测量不同体位下双上肢血压的数据进行自身对照。结果:平卧位时双上肢血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侧卧位时双上肢血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侧卧位同侧上肢的血压与平卧位血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侧卧位对侧上肢血压与平卧位血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侧卧位对血压是有影响的,侧卧位的血压和平卧位的血压不同。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无创和有创动脉血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无创血压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方法选择术中需要进行有创监测的婴幼儿17例,行腋动脉穿刺连续测量有创血压后,在同侧肢体间断测量肱动脉无创血压,并将无创血压结果与有创血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比较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收缩压平均偏差为-0.03846,舒张压为-2.52198;收缩压标准方差为4.673146,舒张压为6.097464.结论在婴幼儿无创血压测量结果可以准确反映病人的血压状况. 相似文献
17.
有创血压(Invasive Blood Pressure,IBP)监测在心内科重症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为患者实施连续实时的监测,可及时、准确的反映患者血压动态变化,不受人工加压、减压、袖带宽度及松紧度的影响,准确直观,随时可取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血压袖带缠绕方向和位置对血压测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危重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将传感器置于肱动脉上和上臂外侧,每次间隔5分钟,进行正向和反向测量血压,记录测量数值。结果不同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乐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各组间多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监护仪无创血压测量时,袖带的缠绕方向和位置不影响血压值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脓毒症病人应用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5月37例脓毒症病人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过程。结果:37例病人均持续监测72h,发生连接不紧密2例,意外脱管2例,导管堵塞1例,其余均未发生感染、出血、栓塞及肢体远端肿胀等并发症。结论:有创血压监测是脓毒症病人重要的监测手段,护理重点是妥善固定,保持管道通畅,预防感染、出血、栓塞及肢体远端肿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TL-300 Tensymeter系统(TL-300)所测的连续无创血压(CNAP)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ASAⅠ~Ⅲ 级.麻醉诱导前无菌操作下将动脉导管置入非优势手的桡动脉内行有创血压(IAP)监测,另一侧手臂连接TL-300系统行CNAP监测,稳定5 min后,于稳定后(T0)、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 min(T4)、插管后3 min(T5)、插管后5 min(T6)同时记录IAP和CNAP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结果 CNAP与IAP所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偏倚分别为(-1.3±8.3)、(-1.6±4.4)、(-0.9±3.9)mmHg,在其相应的一致性界限范围内所占比值分别为95.2%、91.4%、91.9%.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0.935和0.896,均P<0.001.结论 与IAP监测相比,CNAP监测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可提供连续、无创、准确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