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意义及其对气道高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定海安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50例AR患者,同期选取海安市人民医院门诊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4(IL-4)],对比AR患者中轻度、中重度组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根据气道反应是否正常将AR患者分为两组,27例气道反应正常的患者设为气道反应正常组,23例气道高反应的患者设为气道反应异常组,比较两组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对气道高反应的预测价值。结果 AR患者血清IFN-γ均低于对照组(P<0.05),AR患者血清TNF-α、IL-4、IL-5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AR患者血清IFN-γ均低于轻度组、对照组(P<0.05),中重度AR患者血清TNF-α、IL-4、IL-5均高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内和(或)舌下特异性脱敏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调节及总IgE(tIgE)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PAR患者经鼻特异性脱敏治疗(鼻喷组)和36例PAR舌下特异性脱敏治疗(舌下组),并进行疗效比较,以32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时用免疫放射平衡法和双抗夹心法检测鼻喷组及舌下组治疗前后血清IL-2、IL-4、IL-8及tIgE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FN-γ;鼻分泌物涂片观察局部嗜酸粒细胞的浸润与变化.结果:变应性鼻炎(AR)患者在经鼻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前两组血清Th1细胞因子IL-2及IFN-γ含量显著减少,而Th2细胞因子IL-4、IL-8和tIgE含量显著增高,鼻喷组及舌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T至维持量后,AR患者血清中IL-2及IFN-γ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而IL-4、IL-8及tIgE含量则明显降低(P<0.01或P<0.05).SIT后鼻喷组和舌下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和94.4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患者体内存在Th1/Th2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平衡失调,表现为Th2细胞功能亢进.经鼻黏膜和舌下脱敏治疗能通过对AR血中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平衡和细胞因子水平表达的调控及对血tIgE水平的调节来改善和纠正Th1/Th2细胞失平衡,能明显改善AR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Th1/Th2失衡与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986年Mosmamn等报告小鼠的T辅助淋巴细胞(CD4^ )根据其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可以分为Th1和Th2细胞。此后又发现了Th1和Th2细胞的前身细胞Th0细胞。1991年Wierenga等证实人类同样存在Th1和Th2亚群。Th1细胞主要分泌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而Th2细胞主要分泌IL-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活化及释放的Th1/Th2细胞因子失平衡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发病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0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20例慢性鼻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HA诱导培养后上清液中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的水平及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并分别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sIL-2R与IFN-γ、IL-4、IL-5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变应性鼻炎组的IL-4和IL-5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鼻炎组和正常组(P<0.01);而IFN-γ水平却显著低于后两组(P<0.01).变应性鼻炎组患者血清的sIL-2R变应性鼻炎组均显著高于后两组(P<0.01)且与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IL-4和IL-5的浓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5和0.595,P<0.01).与IFN-γ浓度呈负相关(r=-0.580,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激活的T淋巴细胞是Th2细胞,并释放Th2细胞因子,Th1细胞和Th1细胞因子分泌则受到抑制;Th2细胞因子在调节变应性鼻炎IgE合成及嗜酸性细胞浸润等病理生理机制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变化,为其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刺激物刺激57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CD3 T细胞增加细胞因子的表达,然后加入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特异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相应的细胞因子水平,同时设正常对照组,以评价其水平变化趋势.结果 鼻咽癌患者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自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鼻咽癌患者体内Th2型细胞因子模式占优势,这可能是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或者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滨蒿内酯(Scoparone,20ml/kg,浓度为168mg/L)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IgE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AR组、滨蒿内酯组(Sco组)和地塞米松组(Dxm组),以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大鼠AR动物模型并给予相应治疗。观察AR大鼠行为学改变;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黏膜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E和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5水平。结果:Sco组行为学得分明显低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xm组和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o组鼻黏膜炎性反应明显轻于AR组。Sco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AR组,而血清IgE、IL-4和IL-5水平明显低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o组血清IFN-γ、IgE、IL-4、IL-5水平与Dxm组和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滨蒿内酯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IgE的产生而对AR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探讨变应性鼻炎小鼠与正常小鼠、抗IL-17抗体治疗后的变应性鼻炎小鼠的行为学、组织病理学,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数量以及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评价Th17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卵清蛋白致敏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建立BALB/c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予IL-17抗体治疗.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对照.采集外周血ELISA法测IL-17、IL-4和IFN-γ.并取黏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RT-PCR法测孤儿核受体(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卵清蛋白造模成功,治疗后症状及炎症病理缓解.模型组IL-17、IL-4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IFN-γ降低;治疗后前三者降低而后者升高(P<0.05).结论:Th17细胞与Th2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大量表达,说明两者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本实验从IL-17抗体局部治疗有效方面提出治疗依据,通过调控Th17细胞可能成为有效阻止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及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变应性鼻炎患者(18例,实验组)症状的严重程度。用RT-PCR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12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相关转录因子FOXP3、RORC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2组细胞因子TGF-β与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VAS评分为8.5±0.8,全体变应性鼻炎为6.2±1.6;②实验组FOXP3mRNA、TGF-β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RORC mRNA、IL-17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Treg/Th17细胞失衡可能在其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中YKL-40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IL-4、IFN-γ的相关性,探讨其在AR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轻度间歇性、轻度持续性、中-重度间歇性、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各20例作为实验组,正常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YKL-40、IL-4、IFN-γ的表达水平。对以上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YKL-40相比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持续组与轻度间歇组血清YKL-40相比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持续组与中-重度间歇组血清YKL-40相比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间歇组与中-重度间歇组、轻度持续组与中-重度持续组之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L-4相比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之间血清IL-4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FN-γ相比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之间血清IFN-γ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R血清YKL-40水平升高与血清IL-4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IFN-γ呈负相关。结论:1AR血清中YKL-40表达升高,且与IL-4水平呈正相关,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提示YKL-40可能通过调节Th细胞的分化,促进Th1向Th2的免疫偏移,参与AR的发病。2与间歇性AR患者相比,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YKL-40表达升高,提示YKL-40可能会促进AR症状的持续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大鼠IL-35的表达及对辅助性T细胞免疫调节的影响。 方法 以卵清蛋白作为致敏原,建立AR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IL-35干预组。分析比较大鼠过敏症状评分;采用RT-PCR分析鼻黏膜中IL-35、IFN-γ、IL-4和IL-17的mRNA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35、IFN-γ、IL-4和IL-17在外周血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细胞百分比。 结果 IL-35干预可明显降低AR大鼠的症状积分;AR模型组IL-35和IFN-γ的mRNA表达及在外周血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IL-35干预组的表达高于AR模型组,AR模型组IL-4和IL-17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IL-35干预组的表达低于AR模型组(P<0.05);AR模型组Th1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IL-35干预组Th1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AR模型组,Th2和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IL-35干预组Th2和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AR模型组(P<0.05)。 结论 AR大鼠IL-35的表达降低,IL-35干预可通过上调IFN-γ和下调IL-4、IL-17表达降低炎症反应,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和Th17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转录因子与细胞因子的角度分析喉鳞状细胞癌患者Th1/Th2细胞分化趋势,探讨T-bet/GATA3与p53的相关性,了解其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9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实验组)及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bet、GATA3和IFN-γ、IL-4mR-NA的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组中p53的表达状况。结果:实验组T-bet、GATA3、IFN-γ、IL-4的表达率依次为42.86%(21/49)、71.43%(35/49)、26.53%(13/49)、63.27%(33/49)。定量PCR结果显示,实验组的T-bet和IFN-γ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GATA3和IL-4的表达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p53阳性的患者中,T-bet的表达量较低,而GATA3的表达量较高,且T-bet和GATA3的表达与p53具有相关性。结论: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有明显的Th2漂移现象,且T-bet与GATA3可作为反映肿瘤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滨蒿内酯(Scoparone)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血清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变应性鼻炎模型组(模型组)、滨蒿内酯组(Sco组)和地塞米松组(Dex组)。以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方法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并予相应治疗。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及鼻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gE和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5水平。结果在Sco组动物,其行为学评分(1.93±0.70)明显低于AR模型组(6.69±0.88,P<0.01),与Dex组(2.06±0.55)和NC组(1.45±0.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黏膜炎性反应表现明显轻于AR模型组;血清IFN-γ水平(51.01±5.27)明显高于AR模型组(37.41±4.66),IgE、IL-4和IL-5水平则明显低于AR模型组(均P<0.01),但与Dex组和NC组比较均P>0.05。结论滨蒿内酯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并抑制IgE分泌而对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鼻息肉病人外周血Th1、Th2细胞的流式细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活化及释放的Th1、Th2细胞因子失平衡与鼻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鼻息肉病人和3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MA诱导培养后测定Th1细胞内IFN-γ和Th2细胞内IL-4的水平。结果鼻息肉组的Th2细胞(CD3 CD8-IL-4 )和Th1细胞(CD3 CD8-IFN-γ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鼻息肉病人体内激活的Th细胞中,Th1细胞和Th2细胞均增高,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变应原疫苗(AV)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表达Th1/Th2细胞因子(IL-2和IL-4)之间的平衡以及血清IgE水平调控作用。方法:选择90例缓解期哮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3组,雾化吸入AV(A组)30例;舌下含服AV(B组)30例;皮下注射AV(C组)30例;另选择无哮喘及过敏性病史,且近3个月无急性呼吸道感染的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并对3种不同的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哮喘患者在SIT前血清Thz细胞因子IL-4和IgE水平均较对照组高,而Th,细胞因子IL-2则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IT1年以后,哮喘息者血清中IL-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IL-4及IgE的水平也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血清中IL-4与IgE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264,P〈O.01);IL-2与IgE水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369,P〈0.05);IL-2与IL-4水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77,P〈0.01)。而在哮喘息者的SIT中,3种给药途径疗效均达86%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雾化吸入SIT能使哮喘患者变应原特异性应答从Th2转移到Th1,从而调节哮喘患者Th1/Th2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AV雾化吸入能直接作用于靶器官,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SIT方法,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5.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h1和Th2细胞的流式细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内Th1和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失平衡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通过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MA刺激培养后的CD3^+/CD8^-细胞的IL-4和IFN-γ的水平,进一步探讨Th1/Th2失衡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Th9细胞分化因子及相关转录因子GATA-3、PU.1、IRF4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71例AR患者(实验组)症状严重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AR患者PBMC中Th9细胞百分率,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特异性IgG4(specific IgG4,sIgG4)、白细胞介素9(interleukin-9,IL-9)和IL-10水平在治疗前及治疗1、2年后变化,对鼻部症状计分。并取32例健康者血清作为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PBMC中Th9细胞相关转录因子GATA-3、PU.1和IRF4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AR患者治疗前,PBMC中Th9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1、2年后Th9细胞百分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②AR患者治疗前,血清sIgE及Th9细胞中IL-9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sIgG4及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1、2年后sIgE和IL-9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而治疗2年后,sIgG4和IL-10水平均低于治疗1年后,但高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2年后sIgE水平高于治疗1年后(P<0.01)。③治疗前、后各组GATA-3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PU.1、IRF4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治疗1、2年后PU.1、IRF4 mRNA表达量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结论 SIT可能通过抑制Th9细胞分化,调节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而调节机体免疫状态,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7.
Th1/Th2平衡和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学说是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较新的观点。虽然IL4被认为是生成Th2型细胞的主要介质之一,但IL-13也日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IL4缺陷的转基因小鼠也能产生IgE反应,而IL-4/IL-13都缺陷的转基因小鼠不能产生IgE反应。IL—13缺陷小鼠的T细胞不能产生Th2型细胞因子。阻断IL-13可显著抑制抗原导致的气道高反应。本研究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细胞内IL4、IL-13、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L4、IL-13含量,以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青藤碱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究其相关机制。方法:用卵清蛋白(OVA)致敏BALB/c小鼠制作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青藤碱治疗组于鼻部激发时开始换用含青藤碱的饲料喂养。末次激发24h后,各组小鼠取鼻部组织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OVA-IgE、IL-4和IFN-γ浓度;Western Blot检测转录因子T-bet和GATA3表达水平。结果:青藤碱治疗组的小鼠鼻黏膜无明显腺体增生及嗜酸粒细胞浸润。血清中特异性抗OVA-IgE、IL-4和IFN-γ浓度,T-bet和GATA3表达水平均较变应性鼻炎组降低。结论:青藤碱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Th1/Th2细胞失衡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肺气虚证与血清IL-4和IFN-γ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肺气虚-变应性鼻炎病证复合动物模型,观察模型动物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网络失衡与变应性鼻炎肺气虚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烟熏法及TDI鼻腔激发法,建立豚鼠肺气虚-变应性鼻炎病证复合模型,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致敏豚鼠血清IFN-γ和IL-4水平,分析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模型动物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豚鼠血清IL-4升高,IFN-γ下降,IFN-γ/IL-4比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变应性鼻炎及肺气虚证的发生均与Th1/Th2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有关,由Th2反应为主的变应性炎症构成了变应性鼻炎鼻腔黏膜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测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vitamin D,VD)及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研究Treg细胞、Th17细胞及VD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VD与Treg/Th17细胞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治疗AR的价值。方法  选取38例AR确诊患者为AR组,健康体检者3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外周血25(OH)D3的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总VD含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CD4+IL-17+Th17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率。结果 AR组血清总VD及25(OH)D3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7.791、-2.439,P 均<0.05);AR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 =-17.011,P <0.05);AR组CD4+IL-17+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 =8.986,P <0.05);AR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血清25(OH)D3含量呈正相关(r =0.713,P <0.05);AR组外周血CD4+IL-17+Th17细胞含量与血清25(OH)D3含量呈负相关(r =-0.658,P <0.05)。结论 AR患者中V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血清VD的缺乏有可能影响AR发病;而VD缺乏可能与Treg/Th17细胞失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