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身心医学体系——中医心质学,它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千年丰厚的文化宝库,同时又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础理论为根坻,以中医体质学、中医心理学、整体心理学、灵性心理学以及现代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心质的观察总结为基本视角,研究人类心质特征、心质类型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分析心质疾病的产生与发展,运用心质理论指导疾病预防、治疗及养生的全新学科,中医心质学的提出是医学心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和实际探索。本文就心质学的内涵和源流,心质学的三个维度包括心灵质、心识质、心意质的具体内容,中医心质学的概念、理论源泉及架构、优势及学术价值和心质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初步整理。  相似文献   

2.
中医心病学已成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心主神明"是中医的传统认识,文章从传统中医理论、现代医学及临床联系等方面探讨"心主神明"理论是中医心病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中医心病学是研究"心主血脉"、"心藏神明"、"开窍于舌"、"合于小肠"等心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与其他脏腑病理关联所致病理变化的规律、诊疗方案、用药特点和护理调摄、康复预防、保健养生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富有中医特色和疗效优势的临床学科.  相似文献   

4.
杨建宇  李杨 《光明中医》2012,(2):252-252
"读经典 学名家 做明医"誓师大会 誓词:我作为吉林省中医药事业传承人,谨庄严宣一要明志,志坚心定;二要明德,修德正身;三明理,精研经典;四要明术,苦练笃行;五要明法,继创新;六要明业,发挥优势。以"六明六要"为总明中医之道,培中医之德,习中医之学,练中医之赤胆相照,倾中医心;薪火相传,固中医根;万难不铸造中医之魂;读经典,学名家,誓做中医真传人!  相似文献   

5.
张大宁教授从事中医肾病学研究40余载,在长期、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古代先哲的理论与经验,系统提出了"肾虚血瘀论和补肾活血法"、"心-肾轴心系统学说"等新的理论,并首先将"中医肾病学"这门新兴的临床专业学科从中医内科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临床学科.  相似文献   

6.
中医心病学是一门专事研究心系病证的临床学科,是以心脏为中心,联系脏腑经络及精神活动的病证和从"心"论治而奏效的各类病证。心病学的概要应当是心系病证的病名病机、诊疗预后、护理康复、保健预防的各种措施。以"心"的生理功能来理解识神活动,既要识别心与脑的区别,又要重视心与脑的关联。心病命名学的规范和创新,有利于心病学术的发展和疗效的提升,心病诊断学的标准化既含辨证论治的原创,采用"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又要吸收现代高科技方法和手段,达到规范、精确、定性、定位、定量的要求。心病疗效的评价体系,应当由中医证候学计量评分法、心绞痛止痛率、西药停减率和各项客观指标多部分综合组成,病名学的规范化及诊疗学的标准化是中医心病学迈向现代化的要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X+1"教学方法在中医外科学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中的效果。方法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采用"1+X+1"教学模式,充分融入德育教育,使学生能够体会并提升医学生的职业成就感、使命感以及仁爱之心和团队感。结果在整个课程中,对学生的成就感提升了43.48%,对学生的使命感提升了50.00%,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提升了34.78%,对学生的团队感提升了30.43%。结论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采用"1+X+1"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融入德育教育,提升部分学生成就感、使命感、仁爱之心和团队感。  相似文献   

8.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具有较多特异性表现,中医病证诊断尚缺乏规范。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等组学技术在中医病证研究中正成为热点,国内外运用组学技术进行PCOS研究的报道也较多,但尚未有结合中医"证"的研究,且中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卵巢本身的IR及代谢异常可能是卵巢功能异常的主要因素,以卵巢局部病理变化为着眼点的组学研究势在必行。运用组学技术对PCOS中医"证"进行研究,可发现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中代谢物的特异性变化和潜在生物标记物,可以提高PCOS"证"的诊断准确性,阐明中医发病机制,确定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简述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由此分析"双心疾病"的特点,提出中医心理治疗"双心疾病"的系列方法.旨在认识"双心疾病"时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心理学的优势,发展研究出更适合国人的"双心同治"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医对"肾"的认识,指出中医肾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肾脏生理特点和病理改变的学科。对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再论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3年前设计的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六论"框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完善和调整,重新提出新的"七论"框架.其中"三才整体论"和"形神合一论"的整体观,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础;"心主神明论"阐明了心身活动一元论的藏象学基础;"心神认知论"和"五脏情志论"是中医心理学对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认识;"阴阳睡梦论"是用阴阳变化阐述睡眠与梦的中医心理学睡梦理论;"人格体质论"是基于"形神合一论"基础上的具有中华本土特色的中医心理学人格学说.  相似文献   

12.
"心肾相关"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了祖国医学关于"心肾相关"理论的文献研究与有关论述,并从生理基础及病理基础方面对"心肾相关"理论的中医内涵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心、肾两脏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该文肯定了以"心主神明观"为指导的传统中医脑病学说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同时从脑主神明观探讨中医脑病生理病理特点、证治思路及防护思想,认为脑主神明指导下的新中医脑病学是对传统认识的继承和发扬,符合临床实践和时代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组学是一门关注机体代谢产物的整体性变化,以推测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新兴科学研究技术,这种研究模式与中医学"整体观念""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不谋而合,故适用于中医多靶点、多系统的整体研究。因此将代谢组学引入中医证候研究,探究中医证候之间的差异性代谢标志物和代谢通路,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从多个层次阐明中医证候学的科学内涵,并从整体水平评价中医证候本质的客观化。文章回顾了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进行的中医证候"痰湿证"的研究进展,试图归纳中医证候"痰湿证"的代谢特点和证候本质,从建立"痰湿证"代谢组学数据库,全面获取"痰湿证"的定量研究,从微观角度对"痰湿证"进行解读,并逐步形成"痰湿证"现代医学的识别模式。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提出"肾气通于耳",又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肾与耳的关系,现代学者多从中医经络及临床实例角度探究。故通过文献复习,从文化与中医两方面解读心与耳的关系,乐由耳感心,知音者,心相契也。另一方面,也从心肾两个角度对"开窍于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新的见解:心肾窍于耳,乃道与器之不同已矣。  相似文献   

16.
张聪广 《国医论坛》2006,21(6):47-4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7年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规范中,直接引用西医肺心病的病名来填补中医肺胀后的空白.至此,中医也有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肺心三部曲"--久咳、肺胀、肺心病,并与西医的"肺心三部曲"完全对应,为中医今后的系统研究理顺了理论上的问题 .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糖尿病、肥胖相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探索的热点,与中医"脑、心、脾"密切相关。文章以中医"脑心同治"理论为指导,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EI)网络学说对糖尿病、肥胖发病机制的分析,探讨中医"脑心脾"三者相互关系,有助于阐释糖尿病、肥胖多因素多靶向的基础病变机制和发病趋势,为脑-心-脾同治以及建立"脾本质"、中医"脑-心-脾"神经内分泌轴等假说,开展相关实验机制与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舌苔是中医舌诊的重要内容,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开展舌苔形成分子机理研究对推动中医舌诊客观化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组学研究非常适合开展中医复杂系统研究。文章综述了舌苔形成机制的"组学"研究进展,包括基因表达谱、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希望可以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及中医内科学有关于肾的"治则治法"中,可见的分型主要有:补肾明目、补肾纳气、补肾摄精、补肾阴、补肾壮阳、补益精髓、补益肝肾、补益脾肾、补益肾气、补益心肾、补元气、交通心肾、清泻相火、涩精止遗、缩尿止遗、益气摄精、壮水制阳、滋补肺肾、滋补肝肾、滋补肾精、滋补肾阴、滋补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精神症状学中的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90,SCL-90)探讨SCL-90各因子与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之间的线性关系。方法:采取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和心身状态的调查,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来探讨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心血瘀阻证有"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进入方程,以"躯体化"因子回归系数B值最大,且为正值,气滞心胸有"强迫状态"因子进入方程,痰浊闭阻、寒凝心脉均有"躯体化"因子进入方程,在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证型上本研究SCL-90因子未能进入方程。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实证证型可以做为以若干SCL-90因子为自变量的函数,虚证证型没有SCL-90因子进入方程,该结论将从心身角度为不稳定性心绞痛进行中医证型诊断及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