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探讨及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是直、结肠部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文献无此现代医学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肠、肠风、滞下、泄泻、休息痢等范畴。由于其病情复杂,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为难治之证。中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根据该病病机演变的阶段性特点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避免了长期服用西药的副反应,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掌握其病机演变规律,可为辨证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1病初邪实湿热蕴结肠腑《景岳全书·泄泻》曰:“…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疾病,本病治疗难度大、易反复发作,而且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目前,临床对此病的治疗手段多样,也出现了许多如生物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新技术治疗,但疗效均差强人意。中医在此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现就中医的常见三大治法:1、健脾益气,温阳补肾2、清热化湿,调气行血3、活血化瘀,理肠通络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7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进行中医方剂和中药灌肠疗法.结果87例患者:治愈19例,显效6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0.8%,复发9例,占10.3%.结论本病病因主要为湿热蕴积大肠,病机主要为脾虚失运、大肠壅滞、肝犯脾土、肾虚不固.对本病进行中医的辨证分型对症治疗,可以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机演变特点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溃疡性结肠炎,是直、结肠部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文献无此现代医学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肠澼、肠风、滞下、泄泻、休息痢等范畴。由于其病情复杂,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为难治之证。中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根据该病病机演变的阶段性特点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避免了长期服用西药的副反应,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掌握其病机演变规律,可为辨证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7.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研究述评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文通过对古典医籍及近10年文献有关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资料分析,认为本病的证候特点与中医病名“休息痢”相符,病机归纳为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治疗方面得出了健脾益气化湿、活血化瘀解毒、托疮祛腐生肌等方法是治疗本病之关键的结论,提出分期治疗本病的思想,认为提高近期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及做好癌前监测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营养风险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54例活动期UC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与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4例活动期UC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7.0% (20/54).存在营养风险的20例UC患者中,初发型2例,慢性复发型14例,慢性...  相似文献   

9.
张声生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存在多个对立点,寒证与热证并存,气虚与气滞并见,需止血亦有血瘀,需止泻亦有腑实,需祛湿亦有阴伤,因此在治疗上主张清法与温法、行气与补气、活血与止血、通下与止泻、祛湿与养阴并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狼疮性肾炎中医病机与治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狼疮性肾炎病机复杂,迁延难愈,属疑难病证,本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象,初病以热毒为患明显,可用清热解毒法治之,病人素体多虚,且久病易虚,因而在不同阶段可表现为阴虚,阳虚等多种情况,阴虚以补阴为治,阳虚以温阳治之,瘀血是本病重要病机,在病程多个阶段均可有瘀血发生,活血化瘀法是一重要的辅助治法。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 ,因病程长 ,反复发作 ,临床多表现为中焦和脾肾阳虚 ,肝脾失调 ,邪滞肠道。运用温中涩肠 ,调肝理脾 ,温肾固涩的中医中药治疗 ,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结合近10年中医药辨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研究,从UC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口服及灌肠方药4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UC的病因为外邪侵袭、情志失调、内伤饮食以及脏腑虚弱等,病机为五脏正气不足,邪气客于肠腑,与气血搏结,致肠道气血凝滞,传导功能失司,肠络受损.主要辨治原则为:①活动期治以清热凉血止血、祛腐消痈,兼以敛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诱导加化学刺激复合法制作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模型组(UC组)和粉防己碱治疗组(TET组)。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肉眼观察肠黏膜的病变并按损伤程度积分,光镜下评价黏膜损伤指数。结果TET组组织损伤积分为3.3±0.6,明显少于UC组(P〈0.01);光镜下,TET组病理损伤指数为9.7±0.5,明显少于UC组(P〈0.01);TET组血清样本中TNF-α和IL-6的含量分别为1 086.53±112.55 ng·L^-1和292.91±26.76 ng·L^-1,均明显低于UC组(P〈0.01)。结论粉防己碱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TNF-α和IL-6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涉及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及其下层。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因素及炎性介质等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其特点是病程长,经常复发,迁延难愈,难以根治,且易发生癌变,是目前公认的较难治愈的病症之一。UC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抗炎以及调节免疫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型的药物制剂和全新的治疗方法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与其他治疗药物相比,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当前临床使用疗效较好的药物,为UC的治疗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给患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UC2的表达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其结肠病变黏膜组织中的MUC2表达水平;并设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正常组织中MUC2阳性表达,溃疡性结肠炎组与正常对照组表达水平的比较(1.0±0.9vs5.2±2.7),有显著性差异(P〈0.01)。MUC2的表达强度与病情活动性(病情轻重、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病变部位)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在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MUC2表达水平明显减低,提示MUC2与UC关系密切,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MUC2表达活性与UC的病情活动性及严重性(病情轻重、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病变部位)有一定关联,其表达量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程度的指标之一。MUC2的阳性染色都表现在胞质中。正常对照组的结肠黏膜中均检测到活化的MUC2,而溃疡性结肠炎组MUC2的表达明显减低,说明MUC2的表达减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UC2的表达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其结肠病变黏膜组织中的MUC2表达水平;并设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正常组织中MUC2阳性表达,溃疡性结肠炎组与正常对照组表达水平的比较(1.0±0.9vs5.2±2.7),有显著性差异(P<0.01)。MUC2的表达强度与病情活动性(病情轻重、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病变部位)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在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MUC2表达水平明显减低,提示MUC2与UC关系密切,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MUC2表达活性与UC的病情活动性及严重性(病情轻重、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病变部位)有一定关联,其表达量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程度的指标之一。MUC2的阳性染色都表现在胞质中。正常对照组的结肠黏膜中均检测到活化的MUC2,而溃疡性结肠炎组MUC2的表达明显减低,说明MUC2的表达减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培龙  张俊峰  师水生 《医学综述》2009,15(21):3332-3334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将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诊治的73例UC患者分为免疫抑制剂治疗(33例)和常规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及激素治疗(40例)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免疫抑制剂组中度及重度患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7.8%和83.3%,而常规治疗组分别为41.7%和50.0%,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抑制剂对重症、顽固性UC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必须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乌梅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奥沙拉秦胶囊0.5g/次,3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乌梅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血红蛋白(Hgb)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显著(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类慢性炎症复发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于本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且致病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中医和西医对此都有各自的认识与诊疗方案,故该文通过查阅大量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资料,就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基础、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等问题做一简要归纳论述,以期为...  相似文献   

20.
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侵犯结肠、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腹泻、腹痛、黏液血便且易复发为特征。运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加糖皮质激素(glucorcot icoid,GCS)口服和灌肠治疗是传统的治疗方案,在国内外有很多报道,但其疗效和副作用的出现均不令人满意。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运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UC,探讨其疗效和副作用的变化。现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选取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UC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会议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