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关于高血压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机制与血压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钢 《中国卒中杂志》2007,2(9):786-789
高血压是卒中的主要原因及独立危险因素,有效控制高血压可使卒中发生率减少一半[1]。而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是决定卒中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血压控制尚无统一的标准[2],对脑出血后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对连续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进行脑核磁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在入院24 h内测量患者动态血压,并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Bs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结果 186例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脑微出血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与脑微出血相关。结论在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人群中,24 h平均收缩压是脑微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的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但目前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主要介绍血压管理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急性期血压调控的争论,重点探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的结论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明确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适当降低血压是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1].血压升高是卒中急性期的常见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相关.由于缺乏确切的临床试验证据,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血压控制原则目前仍未达成一致意见[2].国际高血压协会对此提出了3个尚待解决的问题[3]: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升高时是否需要降压治疗;无高血压者是否应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前提下行升压治疗以改善缺血区的血流灌注?原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是否需要降压治疗?长期降压治疗的患者,急性卒中后应继续使用还是停用降压药物?我们综述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及血压管理的研究,并总结目前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5.
2010年,全世界首次卒中的绝对人数为1690万,卒中相关死亡人数为590万,因此,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应优先考虑。血压升高是卒中最相关、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是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在心血管事件(包括卒中)的一级预防试验中,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越低,卒中预防效果越好,并且有研究发现血压<115 m m Hg是最佳的收缩压目标水平。培哚普利预防复发性卒中研究(Perindopril Protection Against Recurrent Stroke Study,PROGRESS)显示,无论是否存在高血压,卒中慢性期降压治疗能够降低复发性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6.
张茁 《中国卒中杂志》2012,7(3):203-209
1高血压与卒中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而高血压是已被许多研究证实的卒中独立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病患者的第一杀手。卒中二级预防中控制血压可减少卒中的复发,并且血压管理对于卒中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1.1流行病学过去40年间全球卒中发病率差别加大,高收入国家卒中发病率减少42%,低或中等收入国家增加100%。从2000年到2008年,中低等收入国家卒中的发生首次超过高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血压节律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控制血压、预防脑卒中.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条件的受试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合并OSAS组(合并症组)、缺血性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经详细询问病史、影像学检查、血压和多导睡眠图监测,评价高血压患病率以及睡前和晨起血压水平.结果 (1)合并症组和缺血性卒中组患者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患病率(P=0.000,0.000)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缺血性卒中组以收缩压升高为主(P=0.000,0.002)、合并症组以舒张压升高为主(P=0.002,0.042),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0,0.045).(2)合并症组患者睡前和晨起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0,0.000),且晨起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00);而缺血性卒中组仅睡前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02).(3)合并症组和缺血性卒中组患者睡前(P=0.000,0.020)和晨起(P=0.000,0.004)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合并症组患者睡前(P=0.000,0.000)和晨起(P=0.000,0.000)舒张压则分别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和对照组;仅合并症组患者睡前和晨起舒张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以单纯收缩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后则易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使血压昼夜节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微血管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动态观察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在高血压不同时期和卒中急性期的脑微血管病变。发现高血压早期已有脑微血管损害,并随血压升高和持续时间延长而加重,至高血压晚期出现管腔狭窄,内皮细胞水肿。此时虽未发生卒中,但受损微血管周围的神经细胞已出现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等缺血缺氧表现。卒中时,管壁结构严重破坏,有的管腔闭塞。显示高血压时脑微血管病变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卒中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卒中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血压变化规律的因素。方法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病人,进行基本数据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结果(1)卒中急性期初期血压通常升高,入院后16h内血压下降较明显,前4h尤甚,16~48h血压逐渐平稳,各时点血压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2)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血压较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血压高,P〈0.05;(3)TOAST各亚型脑梗死血压变化规律无明显差异;(4)原有高血压史的患者卒中后急性期血压较既往无高血压史的患者高;(5)经多因素相关分析,影响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收缩压的正相关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影响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舒张压的正相关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既往病史评分与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结论卒中急性期初期血压通常升高,脑出血、既往有高血压史、合并疾病多的卒中患者卒中后血压较高,入院后16h内血压下降较明显,入院后16~48h血压渐趋平稳。  相似文献   

10.
血压升高是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对缺血性卒中而言,高血压与脑水肿有关,升高的血压可以避免脑灌注压及脑血流量的降低,而且已有升高血压治疗急性脑缺血的研究报道[1],对于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患者,由于缺乏有力的临床证据,高血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目前还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是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人群中血压水平的增高而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采取以控制血压为主的干预措施是防治脑血管疾病的关键。高血压与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层出不穷,其中2010年卒中十大研究之一——22个国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是我国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最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201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年度报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部分省市达到25%,全国患病人数估计达2亿,即每6个人就有一人是高血压患者。在中国,高血压所导致最常见疾病是卒中,而血压对卒中的影响远远高于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响。因此,提高我国血压的控制率对于减少卒中的发生、再发以及死亡是至关重要的。
  从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经验中发现:老年人是血压控制不好的人群,也是卒中的高发人群,老年人的血压波动特点、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特点以及老年人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特点使治疗难度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因此,了解老年人群高血压特点及提出指导性的治疗建议有助于老年人群血压控制。另外,高血压的急症和亚急症也是高血压治疗中的难点,高血压患者在发生过度血压增高或突然血压增高时受累最明显的器官就是脑血管,因此,高血压急症中最常导致是卒中发生,其次才是心血管及肾脏并发症。而对这类高血压急症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也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对此本期高血压专刊将纳入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及干预、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的血压管理、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及调脂治疗的效果以及高血压的典型病例这些相关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血压的特点以及干预手段,希望这些血压管理的策略有助于卒中预防和治疗理念认识上的提高,可作为临床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是复发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卒中后血压在140/80 mmHg以上的患者相对于血压<140/80 mmHg的患者,卒中复发的危险比(HR)为2.4[1].在伴有心血管疾病和多种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这种风险可能更高.大量临床研究显示,降压药物在起到降压作用的同时也减少卒中复发风险.各种降压药物在临床应用、指南推荐及预后转归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本文就降压治疗在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期所发表的3篇有关血压管理的文章,分别讨论了高龄老年(≥80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以及如何通过高质量的降压治疗预防卒中。3篇文章讨论问题的角度明显不同,但问题的核心都是如何提高高风险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质量,降低卒中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降压治疗这一最有效的预防卒中的心血管药物治疗手段的作用。对于收缩压≥160mmHg的8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将其血压降低到150/80mmHg,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进一步延长这些耄耋老人的生存时间;但对于收缩压<160mmHg高血压患者,或将其血压降低到比150/80mmHg更低的水平,是否有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降压治疗是预防卒中的最重要手段,但在已经有明显的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或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的患者,降压治疗有导致脑血流灌注减少的风险。这些问题都充分显示了在高风险高血压患者中血压管理的复杂性,需要更加关注降压治疗的质量。准确地测量血压,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直接观察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如果方法可靠,测量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下限,选择起效和缓、作用时间长、一次服药能够有效控制24h血压、又具有抗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降压药物,以期有效、平稳地把血压控制到达标甚至理想水平,尽最大可能避免大幅度的血压波动引起的不良事件,将会给广大高风险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相似文献   

15.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牵头,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压与卒中临床结局的队列研究(Blood Pressure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Stroke Survivors,BOSS)”于2012年7月20日在京隆重启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北京安贞医院毕齐教授、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以及王伊龙教授出席了启动会,在会上王拥军教授介绍了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已在全世界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作为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引起的卒中事件不但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而且也给全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卒中后血压测量和管理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降压治疗是降低卒中风险的重要措施,可显著降低卒中远期复发、致死和致残。同时,血压又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反映血压的各种指标与卒中预后的相关性并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BOSS研究的目的在于在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利用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三种监测模式,研究不同时间点各血压参数与卒中结局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 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人群发生卒中的几率高于非糖尿病的人群,但是糖尿病是否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曾经有所争议,在早期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因为血压相对较高而导致卒中的发生增加,但是后续研究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固然会增加卒中的发生,但是经过多变项回归的统计分析,糖尿病本身还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的机会增加2-3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4例.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收集详细病史资料,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记录入院后血压的管理方式及干预时间等.运用简单和多因素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并且存在自发下降趋势,8h内下降最明显,36h趋于稳定.其中脑梗死患者血压在入院30h内趋于稳定,脑出血患者血压在入院96h内趋于稳定.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要高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患者TOAST分型和OCSP分型间血压无显著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入院时和入院后36h内血压.独立影响入院时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时NIHSS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其中心脏病史与入院时血压成负相关.独立影响入院时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入院NIHSS评分、高血压史.年龄与入院时舒张压呈负相关.独立影响7d内平均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NIHSS评分、伴发疾病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既往史评分.心脏病史与7d平均血压呈负相关.影响入院7d内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伴发疾病评分、入院NIHSS评分、心脏病史.心脏病史和年龄与7d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并有自发性下降趋势.卒中类型及高血压史与血压呈正相关,心脏病史及年龄与血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全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逾1.6亿。而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Ⅰ级高血压水平的死亡病例中,致死性脑卒中占44%。1997年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约300余万,其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亦表明,我国再卒中比例高达30%,居世界之首。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因此,积极努力地将血压控制至目标血压水平,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脑卒中后的合理治疗,防止再卒中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高血压是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动态血压监测在预测卒中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上优于诊室血压;另外勺型血压、隐匿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及血压变异性均可能与卒中的风险有特殊的相关性,本文对血压异常的各种类型与卒中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卒中一级预防的血压控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关于将急性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在较高水平还是较低水平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急性卒中时的脑血流与血压变化入手,参考2009年最新高血压及卒中诊治指南的相关内容,结合近期循证医学证据,就急性卒中早期降压治疗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