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总结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经验。方法对5年来经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肿瘤切除后行游离椎板复位固定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椎管内肿瘤48例,肿瘤在显微镜下全切除47例,1例因肿瘤与神经根粘连紧密,在神经根处残留少许肿瘤包膜。所有患者术前神经系统症状得到改善。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显示回植椎板与椎体骨性融合良好。结论应用半椎板入路和椎板复位固定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即可以满意的切除肿瘤,又有利于维护术后脊柱稳定系性。  相似文献   

2.
胡兵兵 《安徽医药》2016,37(7):887-889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行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椎管内肿瘤行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术前评估,针对性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措施,术后的病情观察、功能锻炼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34例患者中32例行肿瘤全部切除,2例大部切除。术后有3例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经积极治疗并给予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症状得到了改善;2例患者出现切口脑脊液漏,经治疗护理后切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未出现护理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对于椎管内肿瘤行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的患者,术前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组织有效的功能训练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术后认真的病情观察和悉心的护理,为预防并发症发生和促进患者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手术切除作为治疗椎管内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无争议。但作为手术后脊柱稳定性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需切除多个节段椎板以治疗大型椎管内肿瘤手术后对于远期脊柱稳定性的考量。我们从维持脊柱稳定性考虑,自2003年3月起,在显微条件下,采用单侧椎板入路手术切  相似文献   

4.
单侧半椎板开窗切除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25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半椎板技术切除椎管肿瘤25例护理经验。结果半椎板技术切除椎管肿瘤的护理要点为: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使患者早日康复。结论半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具有创伤小,有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尽早进行功能锻炼,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半椎板入路微创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少华  赵兵  万经海  江涛  孙锦章  沈杰 《安徽医药》2013,17(10):1723-1725
目的探讨经一侧半椎板人路微创手术在切除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了采用经一侧半椎板切除微创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2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鞘瘤9例,偏左侧5例,偏右侧2例,正中位2例,脊膜瘤8例,偏左侧4例,偏右侧2例,正中位2例,肠源性囊肿l例,偏右侧,上皮样囊肿1例,正中位,炎症1例,偏右侧,血管母细胞瘤1例,正中位,海绵状血管瘤1例,偏左侧,室管膜瘤4例,均位于正中位,星形细胞瘤1例;肿瘤位于颈段5例,胸段1I例,胸腰段4例,腰骶段7例。结果除1例髓内星形细胞瘤行部分切除外,其余肿瘤均获全切,术后2周内即可下床活动,随访期内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全部病例均能恢复正常工作,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全切除肿瘤病例未见复发。结论经一侧半椎板切除微创入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脊柱后部的骨结构,对脊柱后部的肌肉、韧带破坏小,有利于脊柱稳定性,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卧床时间短等优点,利于患者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回植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胸、腰椎椎管内原发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LC回植椎管成形术25例(A组),全椎板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20例(B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少[(205.7±55.1) mL vs.(506.6±187.8) mL],术后引流量少[(136.0±31.6) mL vs.(211.0±26.5) mL](P<0.05)。两组术后7 d和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组ODI评分低于B组[(20.2±2.4)分vs.(22.9±2.9)分](P<0.05)。A组发生脑脊液漏3例;B组发生脑脊液漏5例,其中合并感染3例。结论PLC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管内原发性肿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全椎板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有利于远期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2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两组,对照组68例手术方法为半椎板切除术,观察组60例手术方法为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评价不同手术疗效、VAS评分以及术前术后的椎管矢状径。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椎管矢状径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变化,且观察组术后变化幅度更大,观察组的JOA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用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肿瘤术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总结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共1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采用铣刀卸下椎板,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予钛条钛钉固定,恢复椎管正常解剖结构。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因铣刀卸下椎板,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固定而导致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18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症。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钛条钛钉固定的方法简便、实用,有利于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板还纳技术在椎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椎管肿瘤后应用椎板还纳技术进行椎管重建6例,其中,神经鞘瘤4例,脊膜瘤2例,并随访3~8个月观察效果。结果:患者术后2周即可下床活动,随访期内无椎管狭窄和脊柱畸形。结论:本术式创伤小,韧带破坏少,切下的棘突再植后基本恢复椎管解剖结构,有利于脊柱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半椎板、全椎板切除减压加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依据患者椎管狭窄、腰椎失稳、滑脱的情况不同,分别采用开窗减压、半椎板减压、全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结果本组共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53~68岁,平均(61±7)岁;随访时间8~38个月,平均(27.6±3.5)个月。术后按改良腰椎功能障碍指数,优26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下腰疼痛完全缓解率为82.2%(23/28),跛行改善率为85.7%(12/14),26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21例(80.7%),部分恢复4例(15.4%),无明显恢复1例(3.9%)。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依据狭窄的情况单纯采用半椎板减压、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的手术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最后1次随访时的腰椎管面积,同时记录患者主观对腰腿痛的Greenough和Fraser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2(2.5~6)年.狭窄节段钛网椎管成形前横截面积为正常横截面积的(62.8±11.2)%,术后1年面积为(120.2±5.8)%,最后1次随访时为(123.6±9.2)%.术前Greenough和Fraser评分为(25.7±6.9)分,术后1年为(68.1±2.9)分,最后1次随访时为(68.7±8.7)分.椎管横截面积、Greenough和Fraser评分术后1年与术后最后1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能够在恢复椎管形状、免除马尾及神经根压迫的同时,进行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保持手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减压椎板切除侧块螺钉植骨内固定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36例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所有患者作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和X线、MRI检查,观察颈脊髓受压情况和内固定位置。结果随访6~18个月。临床评分:手术前平均JOA评分(11.3±1.05)分,手术后随访期平均(15.7±1.11)分;术后MRI比较术前显示脊髓后移,脊髓受压解除明确。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8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肿瘤的切除情况及术后患者功能改变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38例中17例室管膜瘤均显微镜下全切除;13例星形细胞瘤全切除5例,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4例;5例脂肪瘤均大部分切除;3例血管母细胞瘤均全切除.32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的患者出院时29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无变化,2例较术前减退;29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感觉障碍,出院时21例患者有改善,5例无变化,3例加重;14例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患者,12例较术前减轻或缓解,2例无变化.结论 早期诊断并采取显微手术治疗是脊髓髓内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接触式激光显微手术治疗髓内肿瘤的疗效。方法  1995年 3月至 2 0 0 2年 1月应用美国 Medi- Therm公司生产的激光治疗系统 (SL T)接触式激光器配合显微技术共完成各类脊髓髓内肿瘤手术2 5例 ,包括室管膜瘤 8例 ;低恶度星形细胞瘤 7例 ;高恶度星形细胞瘤 1例 ;髓内脂肪瘤 3例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3例 ;髓内畸胎瘤、神经鞘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各 1例。术中依据肿瘤性质和部位不同选用不同的激光刀头或联合使用。结果 肿瘤全切 15例 (6 0 % ) ;近全切除 8例 (32 % ) ,两者合计共 2 3例 (92 % )。大部切除 2例 (8%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 ,随访期 4~ 79个月 ,按功能标准判断 :痊愈 13例 (5 2 % ) ,好转 7例 (2 8% ) ,两项合计 2 0例 (80 % )。而不变 3例(12 % ) ,加重 1例 (4% ) ,复发 1例 (4% )。结论 接触式激光可以精确地切除和汽化髓内肿瘤 ,减少副损伤 ,增加脊髓髓内肿瘤的切除率和术后功能好转率 ,术中显微手术技术的运用和激光刀头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价值。方法2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其中颈椎转移4例、胸椎转移11例、腰椎转移6例;单椎体18例,2个以上椎体3例。结果17例(81.0%)术后疼痛缓解。16例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中,10例(62.5%)术后神经受损改善。随访9-38个月,术后1年存活率为66.7%。结论脊柱转移瘤手术治疗可增加脊柱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脊髓内肿瘤术后辅用甲泼尼龙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对脊髓髓内肿瘤术后的疗效.方法 通过9例脊髓髓内肿瘤术后病人应用甲泼尼龙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与分析.结果 9例术后病人使用甲泼尼龙治疗后,病情恢复快,但5例出现副作用反应,经对症治疗均能恢复正常.结论 辅用甲泼尼龙治疗脊髓髓内肿瘤术后效果虽然不错,但应注意副作用的发生,并做到:正确配药,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M RI确诊椎管内硬脊膜下、髓外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患者16例.肿瘤位于颈段2例、胸段3例、腰段11例.采用2-4 cm皮肤切口 ,鼻窥器显露椎管 ;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切除肿瘤.结果 16例患者的椎管内肿瘤均全部切除.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脊柱的稳定性无明显变化.结论 使用鼻窥器和神经内镜可减小脊柱的破坏 ,并可完全显露和切除椎管内肿瘤 ,手术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切口全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一般情况及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结论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切除病灶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脊柱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多发性脊柱肿瘤患者18例,采用经前路切除肿瘤、经后路椎管减压、姑息性肿瘤切除、经椎弓内固定术等手术方法,同时利用骨水泥做椎体成形术.结果 18例患者中15例(83.3%)术后疼痛得到缓解,麻痹症状改善(9/12,75.0%),平均生存时间8.9个月(3~33个月);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主要与骨水泥渗漏有关:硬膜外少量渗漏2例3椎,椎旁渗漏2例2椎,沿椎旁静脉渗漏和椎间盘内渗漏各1例.结论 对多发性脊柱肿瘤患者采用外科手术切除联合椎体成形术,可以更好的缓解疼痛,改善神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