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手足口病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雪梅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0):1177-1178
<正>我院感染疾病科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收治74例手足口病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74例手足口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性50例,女性24例,年龄9个月至7岁;住院时间:轻症(4.7±2.3)d,重症(12.9±2.4)d。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病原学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1]。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患儿以口腔炎,手、足、膝部和臀部的皮疹或疱疹,  相似文献   

3.
重型手足口病5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71(EV71)CoxA16等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肛周的斑丘疹、疱疹、溃疡为特征,大多数预后良好,个别可引起重症而死亡。为进一步认识HFMD的临床特点,现对我科2009年5-11月诊治的5例重型HFM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5.
<正>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多见)引起的发疹性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1,2],以发热、口腔溃疡、手、足、臀部的斑丘疹、水疱疹为临床表现,少数患儿可并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肺水肿、循环障碍和心肌炎等,极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极易导致死亡[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重症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洛阳市洛轴医院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手足口病1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23例手足口病中101例为轻症,22例为重症,重症多表现为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结论近年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临床大部分呈轻症表现,治疗过程顺利,多于5~7d痊愈;重症者以脑炎为主,及时转诊有效治疗,转归较好;个别病例未早期识别,从神经系统受累迅速进展到呼吸循环衰竭,病死率极高,提醒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为探讨其临床特点,笔者对2008年5-10月收治的3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符强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87-187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特征。方法:分析2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3岁以下患儿占75%。男性(65%)高于女性(35%)。少数民族(70.6%1高于其他民族(29.4%1,农村儿童高于城镇儿童,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0%)。发热170例,多数以不规则热、低热为主,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d内。部分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2.5%)。经抗病毒、清热解毒及对症治疗,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此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儿手足口病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儿手足口病的诊治经验.方法 53例经抗病毒抗感染治疗.结果 53例均未出现与柯萨奇A组16型病毒相关的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结论 经常给幼儿园、小学教室通风,玩具及时消毒,对患儿进行有效的隔离是预防HFMD流行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究小儿手足口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6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皮疹、持续发热、血压升高、无力、肢体抖动。采用抗病毒治疗并以对症治疗加以辅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的特点明显,应加强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至12月广西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幼儿,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为主,大部分有心肌酶异常,本组138例患儿治愈136例,死亡2例,均为重症患儿,均死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结论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经积极对症处理多数可取的良好预后,但仍需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肠道传染性疾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分析该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了解该病的传播途径、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对该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儿手足口病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炎,手、足部疱疹为临床表现,多发于5岁以下的小儿.由于患儿在临床救治中常出现误诊.笔者对我院2002年至2007年收治的58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为手足口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结果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皮疹(100%)、持续发热(高热16.00%,中等热25.60%,低热58.40%)、肢体抖动无力(41.60%)、血压升高(18.40%)等,采取抗病毒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小儿手足口病的具有显著的临床特点,要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方法 2010年4月7日至7月30日临床诊断97例手足口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5例,更昔洛韦组52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86.66%,更昔洛韦组总有效率92.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足口病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严格按照"指南"进行诊断,治疗采用广谱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能够有效的控制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防止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儿手足口病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28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年龄1~3岁者98例(76.6%),82例为幼托机构儿童(64.0%);轻症者110例(85.9%),重症者18例(14.1%),128例患儿经过治疗全部治愈出院.本病主要好发于夏秋季,全年散发.本病预后良好.结论该病目前无特效的病因治疗,治疗方面主要以抗病毒及支持对症为主,做好小儿卫生,特别幼托机构小儿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皮疹、疱疹、溃疡为特征,个别患儿口『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现将我院自2008年5月-2009年8月诊治的150例手足口病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住院的84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1~3岁患儿居多,患儿均有皮疹,以手和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双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可升高;约1/3患儿出现心肌酶谱改变。痊愈69例,好转4例,无l例发展为重症或死亡。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诊断治疗,注意生命体征监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及时采取对策,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