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机理之一,艾灸疗法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实现对炎症性肠病的防治作用。本文从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模式识别受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模式识别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及艾灸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优势等几方面进行论述,认为肠道菌群失调、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艾灸对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是深入阐释艾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作用机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当前的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针灸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炎症性肠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目前针灸作为一种单独的治疗方式或同药物一起对炎症性肠病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主要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及表观遗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调节炎症因子、改善肠道菌群、调节机体代谢物水平等途径延缓炎症性肠病的发展。现总结目前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病因未明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遗传(调节细胞因子网络的基因多态性、先天性编码下调回路的基因敲除)、免疫(先天性固有免疫结构功能的紊乱、消极的防御装置)、感染(微生物的多重性);环境(吸烟、饮食、卫生条件等)[1]。近年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易患静脉血栓栓塞,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显著增高,表明炎症性肠病与凝血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累及胃肠道的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出血、腹泻、体质量减轻等临床症状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同时可诱发结直肠癌。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涉及生活环境改变、多基因遗传因素、炎症性免疫细胞浸润及持续免疫应激状态、黏膜屏障防御作用减弱及肠道内菌群紊乱等因素。目前临床治疗用药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类、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鉴于其治疗效果不佳及价格昂贵等缺点。中药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其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防治中独具优势。该文主要从保护肠上皮屏障及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抑制致炎因子、调节Th1/Th17/Treg平衡等方面总结了中药活性成分在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为基于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新药研发及相关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涉及环境、遗传、微生物和免疫等多种因素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疾病。目前的西药治疗 药物疗效差、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中医药凸显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滤泡辅助性T 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 细胞)是当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分化与功能异常可导致包括炎症性肠病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发生。大量的证据表明中医药复方及中药有效组分可通过调控Tfh 细胞的数量水平、Tfh 细胞与滤泡调节 性T 细胞(Follicular regulatory T cells,Tfr 细胞)的平衡、Tfh 细胞功能蛋白分子等途径治疗实验性结肠炎。该文 就Tfh 细胞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中医药调控Tfh 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机制作一综述,为从Tfh 细胞角度探 索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中医药的干预下,Tfh 细胞数量水平及功能的改善将有望成为 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经典理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及“治未病”等指导下,结合免疫代谢学研究最新热点提出的“温阳-能量-免疫轴”理论,诠释了阳气的功能物质基础、阳虚证的免疫代谢学表征以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科学内涵,进而为从阳论治未病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具有温脾补肾、涩肠止泻之功的四神丸可通过改善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能量代谢水平,调节免疫状态平衡,维持免疫耐受,从而有效治疗炎症性肠病,不失为“温阳-能量-免疫轴”理论实际利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抗原提呈细胞、T细胞、细胞因子、TOLL样受体黏附分子等因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过程中的影响;总结了中药对炎症性肠病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结果。目前免疫异常及肠道持续的炎症损伤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由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慢性炎性疾病,通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呈慢性、复发性或进行性炎症的病理表现,主要表现为肠道免疫反应和正常肠道菌群的改变,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两种形式。目前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难点。众所周知,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优势菌群、条件致病菌及病原菌三种类型,与人体正常机能的发挥关系密切,而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肠腔内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公认为机体最重要的屏障之一,这两者可以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来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态。该文将围绕肠道菌群、肠道免疫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来探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浅谈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症的相互关系,强调临床上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注意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和控制。方法:通过分析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以及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内在联系,从实验资料到临床治疗的运用给予阐述。结果:炎症性肠病和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两种不同的疾病,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组疾病。骨质疏松症是炎症性肠病患者严重却又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而炎症性肠病又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必须面对和重视的一个障碍,也是影响骨质疏松最后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临床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重视对炎症性肠病的控制和治疗非常重要,重视治疗炎症性肠病或对炎症性肠病的管理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蒙医大肠宝如病系血热为主的聚合性痼疾之一,与西医学中的炎症性肠病的症状相似,蒙医学将炎症性肠病归于“大肠宝如病”的范畴,并结合这两种疾病进行学术研究以及临床诊断。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蒙医大肠宝如病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认识,从病因、发病部位、临床症状、临床诊断、临床用药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概括说明,为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期望能在蒙医大肠宝如病与炎症性肠病领域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其语言深奥典雅,风格隽秀,是中医古籍中运用修辞的典范。其修辞现象既是文字运用的一大特色,又是翻译的难点所在。故基于比喻、摹声、讳饰、谐韵等辞格角度,探讨如何依据题旨情境,在英译中实现本体与喻体、声象与物象、词形与韵律的有机结合,从而一方面清楚表达语义和逻辑关系,创建合理的结构形态和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展示中医内涵与文化意蕴,在译语中构建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意境,实现“形与意”“情与理”的符号转换,具有良好的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4.
程永 《天津中医药》2012,29(6):552-555
[目的]探讨肩周炎的经筋病机实质与治疗方法。[方法]从《黄帝内经》原文及现代相关文献出发,分析经筋与肩关节的生理解剖联系、肩周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生理上,肩关节与手六经之经筋和足少阳、足太阳经筋相联属;病理上,分为"瘀沫期"、"经筋拘急期"、"筋结病灶形成期",但三病理过程相互杂揉与绞结;治疗上,宜遵循"以痛为俞"、采用粗银质针温针治疗,是解除瘀、沫、筋结病灶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认真探讨中医生理、解剖学,有利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16.
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医家认为手足口病与心密切相关,正气不足、气候反常与骤变、感受温邪、戾气,经脉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宋金元时期医家对温病、疮疹等发病的病位及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将先天因素"胎毒"纳入发病的重要病因,并指出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认为内有血热,再加上外感风热,兼有寒、暑、湿之气,或时邪疫毒等,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导致本病的发生。明清时期的文献指出本病病位在于脾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感受温热、湿热之邪气,或脏腑积热而致,并把经络理论与情志因素纳入其中。此时期对本病的发病特点、证候症状以及注意事项等有了具体的认识,为后来学者留下了参考依据。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小儿的身体素质,均衡饮食,少食肥甘厚腻之品,切忌暴饮暴食,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其次,做好本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经方中细辛减毒增效配伍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有毒中药细辛的毒性特点及其在经方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进行了探讨。临床上细辛的配伍应用具有减毒与增效两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其配伍应用的合理性与规律性,以及减毒增效的机制,总结出了以收制散、以寒制温、扶正制毒的配伍减毒方式,以及相济相助、相反相成的配伍增效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中医学基本概念中,证、证候、病机、病因之间存在严重的逻辑矛盾,文章借助50余年来不同版本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比较,廓清了证、证候、病因和病机内涵歧变的基本过程。研究表明,同一教材和各教材之间,这些概念均存在内涵界限不清、彼此套叠、相互包含、互换使用的逻辑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成为中医药各项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诊治不孕症5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不孕症的临床意义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09年1月入住我院的98名不孕症妇女,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经腹手术组,比较两组术后妊娠情况。结果:输卵管粘连Ⅰ~Ⅲ级者,不孕时间要短于输卵管Ⅳ级的患者。腹腔镜组术后妊娠2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8例,异位妊娠5例;经腹术组术后妊娠1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0例,异位妊娠3例。两组输卵管粘连Ⅰ~Ⅲ级的妊娠率均明显高于Ⅳ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诊治不孕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