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呃逆危证案     
刘翁,80岁,素有肺气肿,继为肺心病,两月来连作重证3次,喘息心悸,均住院治疗得以控制。10日前,证又作,住入某医院。考虑其曾有肺结核,除消炎、强心、平喘外,又连用对氨基水杨酸钠4日,致胃脘痛、呕血、便血。急投止血剂后,呕血虽止,胃气大败,呃逆频作。...  相似文献   

2.
冯××,男,60岁。1985年4月6日入院,住院号00198。患者既往有胃痛史。半月前受凉后咳嗽气喘、恶寒发热,经某院治疗后上症缓解。七天前,突发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呕血,继而呃逆不止,解柏油样大便。经多方治疗症状未见好转而来我院住院治疗。现症:呃逆不止,心烦,不思饮食,渴欲饮水,饮入即吐,吐出物为红色血水及血块,大便两日未解。检查:面色潮红,口唇红干,舌质淡紫,舌苔黄略干,脉洪数。血常规,白血球16800,分叶81%。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  相似文献   

3.
郭梅钦 《陕西中医》2003,24(9):863-864
呃逆 ,为日常习见的症状 ,笔者不揣浅陋 ,将个人一点粗浅的研究与临证心得撰文给同道 ,不当之处 ,敬请教正。1 关于辨证  1 .1 呃逆的表现 :呃逆 ,西医称之为膈肌痉挛 ,以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 ,一般不难诊断。但有时表现不典型 ,则须与干呕、嗳气相鉴别。鉴别的关键是 :呃逆是气往肺里进 ,干呕、嗳气是有气从胃中出。若手扪患者腹部 ,则症作时 ,呃逆者腹部鼓振 ,干呕者腹部回缩 ,嗳气者腹部鼓缩不明显。有些书中说呃逆是“胃气上逆时 ,往往断续冲出喉间”,或说是“气逆上冲 ,出于喉间”。这恐怕是把“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4.
陈淼 《陕西中医》2000,21(2):53
<正> 李某,男,46岁,机关干部,1999年11月28日就诊。患者1周前受凉,加之工作琐事不悦感冒而出现咳嗽,咯白色粘痰,发烧(体温38.7℃),伴身倦乏力,头昏(血压120/80mmHg),胸中烦闷(心电图正常),次日出现呃逆。经抗炎、止咳、祛痰治疗,体温正常,咳嗽、咯痰好转,但呃逆加重,每次连续呃逆1h左右,近3d加重,每次发作连续呃逆达3h之多,并伴有阵发性痉挛性呃逆。发作时呃逆连声,张口吞气,胸闷气短,严重影响呼吸、语言、睡眠,因此而极度烦燥,曾行针刺内关、合谷及机械刺激咽部催吐,口服安定,肌注氯丙嗪25mg等治疗呃逆未止。患者体壮,精神差,舌质黯,苔薄白腻,脉沉弦有力。此乃肝气不舒,寒邪动膈而致,治以温化寒湿,降逆止呃。处方:吴茱萸15g,党  相似文献   

5.
呃逆是临床常见症状,顽固性呃逆可影响进食、讲话、呼吸和睡眠.临床上一般把呃逆持续发作或间歇发作,时间超过48小时者称为顽固性呃逆.  相似文献   

6.
1 肺病致呃逆临床多见咳嗽、胸痛、恶寒、发热、脉浮、舌苔薄白,呃逆不止。治以清肺去痰,降气止呃。方用麻杏石甘汤和千金苇茎汤加薤白、瓜蒌。若咯痰不利加桔梗;痰多尿少加石苇;咳嗽甚加仙鹤草;呃声洪亮加赭石、竹茹;肺热重加黄芩、菊花、鱼腥草。例1.杨某,男,34岁。1982年4月16日诊。1周前发热、恶寒、咳嗽、气紧、胸痛,呃逆不断,白血球13×10~9/L,“X”光为急性支气管炎伴中下肺间质肺炎,辨证为痰热郁肺,肺胃气逆。治以清肺去痰,降气止呃,药用:菊花、黄芩、薤白各20克,麻黄、桔梗、桃仁、瓜蒌各10克,苇茎、冬瓜仁、石膏、鱼腥草、苡仁各30克,服1剂后呃逆止,5剂后肺部感染灶消失。  相似文献   

7.
呃逆一证,有寒热虚实之别。其严重者常出现在多种疾病的严重阶段,持续不断,不能自止,进而影响睡眠和饮食,甚至危及生命。笔者采用化痰、补肾及脏腑合治3变法进行论治,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呃逆证临床比较常见,自觉膈下气冲,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多因痰饮、气郁所致,但亦有因火气上冲或感受寒气者。因此本证必须分辨寒、热、虚、实等各种类型,以做辩证施治的依据,兹介绍呃逆证中热证、寒证各一例:  相似文献   

9.
李寺仓 《四川中医》1997,15(5):24-24
金××,男,68岁,离休干部。1991年2月28日初诊。患者偏瘫、先语13天,发病当日即以“脑血栓形成”收治十本县中医院。入院第6天,并发顽固性呢逆,继以“隔肌痉挛、胃肠功能紊乱”迭用阿托品、氮丙嗪、胃复安等解痉、镇静药,并予中药汤剂、扎针、穴位封闭配合治疗,历周,寸功未取,遂邀诊于余。诊见咂声高昂短频,每分钟近10次,见则两肩11耸,全身铜动,目瞪口张,喉中有如物堵,右手不住抚按胸膺,以至夜不能寐,饮食几废,烦乱似绝,势甚可骇;细察患者:左肢不遂,舌寄语失,形体肥胖,面赤身热,联腹插满,按之作痛,目胞红突,口…  相似文献   

10.
作者自1960年到1963年6月止,共治疗重证呃逆症32例,其中除1例未曾用西药治疗外,其余31例曾用阿托品、可待因、冬眠灵、鲁米那及眠尔通等治疗,因不效或见效不著,才改用中药治疗.32例中,发病时间最长者2年(时发时止),最短者2天,平均发病日期为52.4天,所有病例,经治疗后,结果呃逆停发者27例,呃逆减轻或不效者5例.有效病例大都在服药后呃逆逐步减轻至完全停止,或虽反复发作,经治疗仍能停止.兹将临床经验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1.
<正> 呃逆一症,历代医家诸多阐发,但概言之,则不外乎虚实二端,临床一般可分虚、实、寒、热四种证型。针灸治疗效果颇为满意,此举数隅分述如次。一、虚呃: 徐××,男,75岁。1954年4月6日初诊。患者呃逆五天,呃阵间歇,声出低微,胸膈不适,且伴腰酸便溏。平素体弱,曾先后五次呃逆,多在重病之后,此次又因胃痛住院。脉象沉细无力,舌淡苔净,面黄无华。恙属虚呃,治拟补益脾肾,理气降逆。穴取足三里、气海、膈俞,针后即觉脘膈舒畅,兼灸气海15分钟后,似有暖流上及胃脘,下至少腹,殊感舒适,呃次减少,原方治疗四次告愈。按综观脉证,系虚呃无疑。此乃古稀之年,元阳虚惫,中焦不健,生化乏源。张景岳所言:“虚弱之,多见呃逆,正以元阳无力,易为抑遏而然”。遵“合治内腑”之意,主取阳明合穴,健脾和胃以壮生化之源;针灸气海  相似文献   

12.
诸多气机升降失常的疾病,病后易遗呃逆,若套用和胃降逆常法,往往疗效不佳,笔者在临证中,颇有心得,兹举数例,介绍于下: 一、脾虚肝乘,寒湿中阻康×,男,32岁。1983年3月5日诊。因感风寒而发热水泻,治疗一周后,热净泻止,然呃逆频繁,声沉有力,每分钟十余次,用西药抗痉及穴位封闭,历时半月未瘥,兼见脘痞食少,朡胁闷胀,脐腹沉坠,喜温喜按,大便欠爽,头昏沉,神疲倦怠,躯体酸楚、  相似文献   

13.
真心痛并呃逆证是上中二焦失和之证 ,心与胃通过宗气及胃之大络密切联系 ,真心痛时上焦痹阻 ,必然影响中焦气机 ,中焦所受谷气 ,不能由心肺正常输布 ,反逆还于胃 ,而胃腑不受 ,故呃逆。其治则为调和上中二焦 ,提出了降胃家气、宣上焦气、调和肝气的治法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  2 6例中 ,男 18例 ,女 8例 ;年龄最大 82岁 ,最小 30岁 ,平均 6 3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1年。脑梗死 8例 ,脑出血 1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8例 ;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 7例 ,痰阻血瘀型 6例 ,肝阳暴亢型 5例 ,元气败脱型 5例 ,痰热互结型 3例。本组患者均经 CT检查确诊 ,在原发病救治中出现呃逆症状并经西医常规止呃治疗无效。治疗方法 涤痰汤药物组成 :法半夏 10 g,胆南星 10 g,橘红 10 g,茯苓 2 0 g,枳实 10 g,人参 3g,石菖蒲 3g,竹茹10 g,甘草 3g。气虚血瘀型证见呃声沉缓 ,纳少乏力 ,舌微紫或紫斑 ,苔黄 ,脉细缓而涩 ,加…  相似文献   

15.
刘×,男,48岁。1990年5月10日诊。体素健,4天前突发频频呃逆而致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降气止呃中药和解痉镇静西药并用未效。诊时见呃声频繁,声高气急如  相似文献   

16.
方剂组成:当归、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红花、柴胡、牛膝、桔梗、枳实、柿蒂各10克,甘草3  相似文献   

17.
白兆芝治疗老年顽固性呃逆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震宁 《中医杂志》2004,45(12):901-901,916
老年性呃逆属临床常见病,其病情有轻重,治疗有难易,轻者每以常法即可获愈,重者病机复杂,病情顽固,常法多难奏效.  相似文献   

18.
呃逆虽为临床常见的一般性病症,但历代医家认为,若遇体虚、年迈或久病、大病中出现者,多是病深之候,非为佳兆,尤恐土败胃绝而危及生命,其治亦颇棘手,需当倍加留意。愚曾辨治重证患者病中兼发呃逆数例,收效尚属满意。兹举录典型病例2则如下。1 脾肾阳虚、浊邪上干案何某某,女,54岁,农民。1992年4月3日初诊。患  相似文献   

19.
文章总结了胡淑萍教授治疗小儿呃逆的临证经验,胡淑萍教授在临床上发现儿童呃逆多与脾阳不足有关,辨证时需结合患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重视舌象以及生活习惯,治疗上应以固护中阳为主,兼以理气和胃,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韩××,男,44岁,1976年5月29日初诊,患者1972年底开始脘腹胀闷,食少纳呆,常打空呃或半截呃,深为所苦,莫可言状。继则食后喉间呃呃连声,将所进之食口口倒出,嚼后再次咽下,无法抑制。曾多方求治均未显效。察见面色晄白,神疲懒言,舌淡边缘有齿印,脉沉细无力,尺部略大。属呃逆夹食症,病因脾胃气虚,升降失司,按呃逆治则,培中逆,开结散痞之法。处方半夏20克、党参20克、山药25克、枳壳15克、砂仁15克、干姜10克、黄芩15克、大枣5枚、云苓16克、桔梗15克、三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