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血管性假血友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性假血友病是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血浆中von Willebrand因子的缺乏或结构与功能异常。随着对von Willebrand蛋白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以及其基因的定位,克隆,基因缺陷的检出,人们已从分子水平对该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本文综述血管性假血友病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血友病是由于基因缺陷而使相关凝血因子含量不足或功能缺陷所致,发病率约5/100000~10/100000。血友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高纯化和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的使用及对该类病人管理的加强,提高了血友病的基因诊断、治疗水平,降低了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血友病的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友病是由于基因缺陷而使相关凝血因子含量不足或功能缺陷所致,发病率约5/100000-10/100000。血友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高纯化和基因重组凝 因子的使用及对该类病人管理的加强,提高了血友病的基因诊断,治疗水平,降低了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患儿血浆血栓调节素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患儿血浆血栓调节素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变化于宪一朴英爱韩玉昆魏克伦血栓调节素(TM)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内皮细胞损伤后,释放、游离于血循环中。血浆中TM和vWF浓度的高低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完整密切相关。我们...  相似文献   

5.
血友病A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友病A是凝血因子VⅢ(FVⅢ)基因缺陷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FVⅢ基因的结构已基本明确,已确认的基因突变种类繁多。基因治疗就是利用病毒载体,将正常的FVⅢ基因导人患者体内,并表达治疗水平的FVⅢ,从而实现彻底治愈血友病A。选择适合血友病A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将关系到基因治疗的成功与否。该文对血友病A基因治疗中常用的病毒载体和靶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除血友病、遗传性Ⅺ因子缺乏与血管性血友病以外的少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根据其不同的出血机制分类后,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作一概述,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血友病A是凝血因子VIII(FVIII)基因缺陷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FVIII基因的结构已基本明确,已确认的基因突变种类繁多。基因治疗就是利用病毒载体,将正常的FVIII基因导入患者体内,并表达治疗水平的FVIII,从而实现彻底治愈血友病A。选择适合血友病A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将关系到基因治疗的成功与否。该文对血友病A基因治疗中常用的病毒载体和靶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重型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VW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方法回顾分析2例VWD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活性。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F7、F8、F9、F11、VWF基因全部外显子编码区和剪接区的变异情况。采用PCR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分析VWF基因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 2例男性患儿,分别为1岁和2岁,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VWF:Act)分别为5.0%及2.8%。例1血浆因子Ⅷ凝血活性(FⅧ:C)1.9%、血浆因子ⅩⅡ凝血活性(FⅩⅡ:C)43.2%;例2 FⅧ:C 23%。例1 VWF基因检测到c.813CG(p.Tyr271Ter)纯合变异;父母均为杂合变异。例2 VWF基因检测到c.55GA(p.Gly19 Arg)和c.1200 CA(Asp400Glu)杂合变异,分别来自其父亲、母亲。c.813CG(p.Tyr271Ter)变异与3型VWD相关;c.55GA(p.Gly19 Arg)变异率极低,与1型VWD相关;c.1200 CA(Asp400Glu)变异未见报道,SIFT、Polyphen和MutationTaster均预测其有致病性。2例患儿经止血及替代治疗后,病情均有所好转。结论经基因检测确诊重型1型和3型VWD各1例,并发现VWF基因c.1200 CA(Asp400Glu)新发变异。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为遗传性疾病,通常在儿童时期起病,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各种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血友病是最常见的因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而致的出血性疾病,已为大家所熟知,在此不作赘述。下面主要介绍一些少见的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治,供临床参考。血管性假血友病虽不少见,但新的中文文献少,本文仍作描述。  相似文献   

10.
血友病B因子Ⅸ基因重复点突变的研究王宁遂,邓兵,朱静血友病B是一种性联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因子IX(FIX)基因缺陷导致FIX蛋白凝血活性降低所致。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双链bNA循环测序技术,对两例血友病B的基因缺陷进行了研究,发现两个...  相似文献   

11.
患儿女,8日龄,因“血小板减少5 d”于2020年4月收入北京儿童医院。血常规示血小板减少,外院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血小板输注暂时有效,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可见巨大血小板,低浓度瑞斯托霉素诱导血小板聚集阳性,二代测序提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c.3946G>A(p.V1316M)杂合突变,诊断为血管性血友病2B型。本例系自发性突变,我国尚无该突变位点报道。本病以预防出血为主要处理原则,患儿无活动性出血,病情平稳,未输注血制品(含成分血)。  相似文献   

12.
正血友病属先天性基因缺陷病,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措施,因此,血友病儿童生活质量差,出血严重,致残率高。重型血友病儿童多于2岁左右发生关节出血,此后反复的关节出血导致慢性血友病性关节炎进而因关节畸形而致残,几乎是血友病患者的共同结局。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血友病综合关怀的治疗模式,尤其是对重型血友病儿童实行预防治疗,使得重型血友病由威胁生命、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转变成终生携带但可以正常生活的疾病。本文就儿童血友病预防治疗的相关问题及进展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理想的STR遗传标记体系,对广西地区血友病A携带者进行快速简便的基因诊断。方法:选取广西地区10个血友病A家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荧光PCR联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家系成员中FⅧ基因内外具有高度遗传性的3个STR位点F8Int13、DXS1073、DXS9901进行等位基因分型,评估该体系用于家系中血友病A携带者的诊断效率,并对待检者进行携带者诊查。结果:10个血友病A家系中,11例肯定女性携带者均含有与相应先证者完全一致的3个STR等位基因(F8Int13、DXS1073、DXS9901)片段长度;在待检的8例女性中,5例检出3个STR等位基因片段与相应家系中先证者完全相同,被诊断为血友病A携带者。结论:联合应用3个STR位点F8Int13、DXS1073、DXS9901进行遗传分析能够快速检出血友病A携带者,给血友病A产前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常用凝血因子应用的有关问题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200032)吴王月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低凝期等疾病引起的严重出血,需应用有关凝血因子及血液成分替代治疗,现将常用凝血因子、血液成分应用的有关问题简述于下。1冷冻...  相似文献   

15.
因子Ⅷ(FⅧ,抗血友病球蛋白)基因是人类目前克隆出来的有明确基因产物的最大基因之一,由于存在显著的遗传异质性,为研究人类基因突变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利用现有 DNA 枝术,已检测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突变,从而对 FⅧ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外对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合并肺动脉高压 (简称肺高压 )的研究较多 ,主要集中在检测内皮来源的几种蛋白质如血栓调节蛋白 (thrombomodulin ,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 (vWF :A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内皮素 1(ET 1)等。普遍认为上述几种蛋白质在先心病合并肺高压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作用 ,但究竟作用机理如何尚存在较大分歧。为了进一步研究TM、vWF在先心病合并肺高压…  相似文献   

17.
血友病A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携带者的检测及早期产前诊断显得更加重要。直接检测基因突变位点的方法是最理想、最准确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然而凝血因子VIII基因突变的异型性和复杂性使得直接法在血友病A的诊断中变得困难,因此作为间接法的连锁分析仍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本文拟简要阐述近年来血友病A携带者的基因检测与产前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3岁8个月,反复血小板减少伴溶血性贫血3年余,体检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无手指畸形。实验室结果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凝血功能正常,胆红素、乳酸脱氢酶及网织红细胞升高,完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 Willebrand factor-cleaving protease,ADAMTS13)活性检测示极度缺乏,ADAMTS13活性抑制性抗体阴性,二代测序发现ADAMTS13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最终确诊为先天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易误诊为Evans综合征,临床诊断较困难,该患儿自出生时即起病,但历时3年才得以确诊,因此,当患儿出生时有黄疸、反复血小板减少伴溶血性贫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时,需警惕先天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尽快完善ADAMTS13活性及抑制性抗体检测来协助诊断、指导治疗,必要时完善基因检测以确诊。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血友病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对生活质量改善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临床需要发展综合评估来比较和指导治疗。儿童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特殊时期。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儿童健康包括三方面: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血友病儿童综合评估也应从这三方面出发,包括关节形态及功能评估、活动参与、生活质量评估。目前世界血友病联盟(WFH)推荐的血友病儿童关节形态及功能评估工具是血友病关节健康评  相似文献   

20.
1血友病儿童的现状血友病是遗传性、伴随终身的出血性疾病。身体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发生出血,以关节最为常见,肌肉出血次之,内脏出血少见但病情较重。重型血友病儿童多于2岁左右发生关节出血,此后反复的关节出血导致慢性血友病性关节炎进而因关节畸形而致残,几乎是血友病患者的共同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