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在显微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指导异氟烷吸入对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行显微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患者30例,年龄18-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采用标准麻醉诱导,术中以0.8%-3%异氟烷吸入和标准瑞芬太尼持续微量泵输注维持麻醉。BIS组术中调整异氟烷的浓度使BIS维持在40-60,对照组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调整异氟烷浓度。术中每5min记录患者BIS、吸入、呼气末异氟烷浓度等,手术结束记录自主睁眼、呼吸时间、拔管时间和达到Aldrete改良评分9-10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IS组手术期间的BIS升高、术中异氟烷用量减少、呼气末异氟烷浓度降低,从手术结束至自主睁眼、自主呼吸和Aldrete9-10的时间缩短。结论BIS指导异氟烷吸入能减少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异氟烷用量,加快患者麻醉恢复,有利于尽早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相似文献   

2.
李申一  钱若筠  黄建成  王晓军  赵涛  胡芸  雷毅 《西部医学》2012,24(10):1888-1890
目的比较吸入七氟烷和静脉靶控注射丙泊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实施七氟烷吸入麻醉;B组30例实施丙泊酚静脉靶控注射麻醉。观察两组在麻醉维持和苏醒时血液动力学和BIS值的变化以及苏醒时恶心、呕吐和躁动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麻醉过程中BIS值均维持在35~60,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麻醉苏醒过程中A组血液动力学变化更为显著;A组苏醒时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较B组高。结论七氟烷吸入及丙泊酚靶控注射全麻均能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吸入七氟烷麻醉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治疗苏醒时恶心、呕吐和躁动。  相似文献   

3.
黄光梅 《吉林医学》2012,33(4):747-748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适宜浓度。方法:选择100例需要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的2~10岁小儿,随机分为两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组和非BIS监测组。BIS监测组入室后逐级加大七氟烷吸入浓度,BIS值达到40~50进行气管插管。非BIS监测组依靠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进行气管插管。结果:BIS监测组插管条件更好,患儿的生命征更平稳。结论:七氟烷用于小儿吸入诱导麻醉是安全的,在BIS监测下8%的浓度是适宜的,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病人静吸复合麻醉时,七氟烷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普外科上腹部手术病人30例(ASA分级Ⅱ~Ⅲ),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为60~69岁;B组为70~79岁,每组15例。采用七氟烷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调节七氟烷浓度使BIS值在50~60。记录术中各时间段吸气末和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并记录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恢复定向力的时间),对两组病人的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组病人两个时间点(手术开始30min与60min)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与BIS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60,大部分具有显著相关性。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老年病人年龄与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临床麻醉中要根据病人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七氟烷浓度,同时BIS值可以作为调节七氟烷麻醉深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室钻孔引流术中七氟烷喉罩吸入辅助局部麻醉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实施脑室钻孔引流术的患者60例,静脉给予芬太尼以及异丙酚,患者入睡后面罩辅助呼吸并吸入七氟烷;当脑电双频指数降低到适当标准后置入喉罩,并对七氟烷的浓度进行相应调整.对实施手术前、喉罩置入前及置入后患者MAP、 HR、 BIS以及七氟烷浓度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在实施脑室钻孔引流术之前、置入喉罩前及置入喉罩后在MAP以及HR两项指数上的变化不明显,但在BIS方面有所降低,且变化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喉罩吸入辅助局部麻醉在脑室钻孔引流术中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吸入七氟醚用于颅脑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颅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IS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由同一麻醉医生根据经验调节术中七氟醚的吸入浓度;BIS组术中维持BIS在50-60,手术结束前20min,BIS维持在60~70。记录诱导前、麻醉期间和拔管时的BIS、七氟醚呼气末MAC(MACET);麻醉后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IS组诱导前、拔管时BIS差异无显著性,麻醉期间对照组BIS值较BIS组低,MACET较BIS组高;BIS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BIS可以指导七氟醚用于颅脑手术患者围术期,并能加快颅脑手术患者麻醉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患者七氟烷麻醉术后的苏醒时间。方法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按血胆红素分为无黄疸对照组,轻度黄疸组,中度黄疸组,重度黄疽组,每组15例。其中黄疽组患者均为梗阻性黄疸。常规麻醉诱导后吸入1%-2%七氟烷,维持BIS值45,术毕即停吸七氟烷。同时记录从停药后至BIS值达到90的时间和唤醒时间。结果黄疸组BIS值达到90的时间和唤醒时间明显大于非黄疸对照组,但黄疸轻,中,重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七氟烷麻醉术后苏醒时间明显延长,胆红素水平与延长的苏醒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调节七氟烷体积分数能否有效抑制行斜视手术时患儿的眼心反射。方法 52例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斜视患儿被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维持BIS值为40(A组)和60(B组)左右,两组均采用吸入七氟烷行全身麻醉,术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心电图(ECG)、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眼心反射的发生率及呼气末七氟烷体积分数。结果 A组的眼心反射发生率为11.6%(3/26),显著低于B组的34.9%(9/26,P<0.05)。A组的呼气末七氟烷体积分数为0.021±0.003,显著高于B组的0.015±0.005(P<0.05)。结论先天性斜视患儿行手术治疗,吸入七氟烷行全身麻醉时,BIS值维持于40±1时其眼心反射的发生率低于BIS值为60±2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转流期间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连续7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39例。S组体外循环开始后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监测转流期间两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并测定两组麻醉前、术后8小时、术后24小时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浓度。结果转流期间两组BIS、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和混合静脉血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小时、24小时血浆cTnI浓度S组明显低于P组(P〈0.01)。结论体外循环转流期间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安全、可行;与丙泊酚相比,七氟烷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七氟烷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AEPI,以A-line ARX Inden为代表,即AA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皮质醇(cortisol,Cor)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AAI判断七氟烷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行腹部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检查分级Ⅰ~Ⅱ级的患者50例,在咪唑安定、异丙酚、维库溴铵、芬太尼诱导插管后吸入七氟烷,使呼气末浓度分别达0.8%、1.0%、1.2%,并每个浓度维持20 min后以及停吸七氟烷3 min、5 min、拔管时记录AAI、BIS、血压、心率和血清Cor.结果 随着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增高,AAI、BIS下降,以上变化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呈线性相关(r=-0.816,-0.813),血压、心率、Cor无显著变化.停吸七氟烷后随着呼气末浓度的下降麻醉减浅AAI、BIS、血压、心率和血清Cor显著升高(P<0.05).结论 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在0.8%~1.2%的范围内AAI可作为七氟烷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七氟烷不同吸入浓度在小儿全麻诱导过程中静脉穿刺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相关性。方法全麻患儿90例,均为ASAⅠ级,根据呼气末七氟烷浓度随机分为A组(2MAC,30例),B组(2.5MAC,30例),C组(3MAC,30例)。观察三组患儿麻醉诱导时的BIS值及静脉穿刺时体动反应。结果三组患儿静脉穿刺时体动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组最低。三组患儿吸入七氟烷诱导深度与BIS有相关性(r=-0.954 9,P<0.000 1),但在C组观察到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2.7MAC时BIS值存在一过性升高。结论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3MAC时最宜静脉穿刺,且在七氟烷吸入诱导的整个过程中其与BIS有相关性。BIS与小儿七氟烷全麻诱导深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相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地氟烷和七氟烷对全身麻醉下肩关节镜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PI)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地氟烷组(D组)和七氟烷组(S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前,所有患者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维持采用1.0 MAC地氟烷或七氟烷持续吸入,通过BIS监测吸入麻醉药的镇静程度,通过SPI监测镇痛程度。记录腔镜置入前(T1)、腔镜置入时(T2)、滑膜切除或清创时(T3)、缝合切口时(T4)的BIS、SPI值。结果 在T1~T2时,D组与S组相比,BIS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T3~T4时,与S组相比,D组BIS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组相比,D组在T1~T4时SPI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同MAC地氟烷和七氟烷的BIS、SPI不同,提示地氟烷、七氟烷的镇静、镇痛效能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七氟烷在婴幼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七氟烷在婴幼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45例3月~5岁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外科手术的患儿。以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麻醉,以BIS判定麻醉深度。记录开始吸入七氟烷至BIS降至40~50的时间;血压心率变化;患者苏醒时间;诱导期及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反应。结果:BIS降至40~50的时间为90.87±32.5s;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稳定,无一例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有27例(18.6%)患儿在麻醉诱导时出现体动,无一例呛咳、屏气和喉痉挛发生;苏醒时间10.6±3.0min;5例(3.4%)出现恶心但无呕吐,有97例(66.9%)患儿在苏醒后出现躁动:送出手术室时间为19.6±5.3min。结论:七氟烷用于婴幼儿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具有诱导快、苏醒快、副作用少、麻醉深度易于调控等诸多优点,可安全地用于婴幼儿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相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七氟烷和地氟烷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PI)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将病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地氟烷组(D组),各45例。S组采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3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 ng/mL静脉泵入、七氟烷吸入以及罗库溴铵0.6 mg/kg静脉推注进行麻醉诱导;D组采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3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 ng/mL静脉泵入、地氟烷吸入以及罗库溴铵0.6 mg/kg静脉推注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1.0 MAC七氟烷或地氟烷持续吸入联合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 ng/mL静脉泵入,监测麻醉镇静深度和镇痛深度。比较2组麻醉诱导前和气腹期间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和SPI。结果:麻醉诱导前,2组BIS、SPI、心率、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期间,D组SPI、BIS、MAP均低于七氟烷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相同MAC的地氟烷较七氟烷可产生更低的SPI值,提示地氟烷可以产生更深的镇静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高龄患者七氟醚吸入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65岁以上行腹部手术病人7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麻醉医师根据平时的麻醉经验以及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用七氟醚的吸入浓度调节麻醉深度;实验组根据BIS值调整术中七氟醚吸入浓度来调节麻醉深度.术中维持BIS值在40-60,手术结束前调整BIS在60-70.记录患者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即刻的七氟醚呼出末浓度,记录术中各种用药量;术后随访患者是否有术中知晓.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 BIS指导高龄患者吸入七氟醚能加快其麻醉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七氟烷吸入儿童喉在实例手术中体现的临床作用,并且对七氟烷在其中的疗效展开探讨和深入分析。方法随机挑选于2010年入院的100例幼儿患者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具体的麻醉临床表现。结果通过记录观察发现,100例患儿中出现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甚至恶心呕吐的不法反应率约为13%。只有2例患儿出现重症恶性高热,患儿在手术中BIS降至40-50(90.57±32.4),苏醒时间较短。结论将七氟烷作为麻醉药剂,以吸入方式进行儿童喉手术,具有对患者不良反应率低、苏醒时间短等优势,临床作用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182-1184
目的:通过观察小儿七氟烷麻醉过程中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及血流动力学随呼气末七氟烷浓度(ETSEV)改变时的变化情况,从而客观评价BIS和AAI在小儿七氟烷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年龄3~12岁拟择期在腹腔镜下行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患儿40例。所有手术皆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通过调节七氟烷吸入浓度维持ETSEV于0.6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1.0MAC和1.4MAC并记录在不同七氟烷浓度状态下的BIS、AAI、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与麻醉前相比,ETSEV为0.6MAC时,BIS、AAI、MAP和HR显著降低(P<0.01);与0.6MAC时的BIS、AAI、MAP和HR相比,1.0MAC和1.4MAC时显著降低(P<0.01);1.0MAC与1.4MAC时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当ETSEV由0.6MAC向1.4MAC逐渐升高的过程中,BIS、AAI和MAP呈下降趋势,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BIS和AAI可以作为小儿七氟烷麻醉深度监测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七氟烷应用于困难气道全麻诱导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困难气道手术患者32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6例。实验组患者采取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氯胺酮肌注诱导麻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期间吸入诱导管成功率、屏气和呼吸抑制、麻醉诱导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采取的七氟烷诱导吸入麻醉方法可以以减缓患者的焦虑症状,并且麻醉起效时间快,患者的血流动力变化平稳,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的情况少。结论:将七氟烷用于困难气道全麻诱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对气管的损伤性较小,患者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并分析围术期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来调整麻醉深度对七氟烷应用总量、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的影响,并与以血流动力学指标来调整麻醉深度组做比较.方法 择期七氟烷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的血压来调节呼气末七氟烷浓度(ETsevo),保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在基础值的±20%;AAI组:保持术中AAI值维持在15~20;BIS组:保持术中BIS值维持在45~55.于麻醉诱导前、气腹即刻、游离胆囊三角、游离胆囊、腹腔冲洗、缝皮和拔管前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AAI、BIS和ETsevo,并记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毕1 h内取3个时点行镇静/清醒(OAA/S)评分.结果 麻醉维持期ETsevo对照组大于AAI组和BIS组(P<0.05);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AAI组与BIS组均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1h内各时点的OAA/S评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I和BIS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BIS、AAI监测运用于吸入麻醉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中吸入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从而减少麻醉药需要量,缩短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更有预见性的使用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诱导在困难气道诱导插管时的应用。方法观察组20例,拟行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实施气管插管;并与对照组8例已在传统清醒表面麻醉下实施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对比,观察2组患者插管效果、插管麻醉知晓情况及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4 min(T4)共5个时间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濒指数(BIS)值。结果观察组有12例患者在七氟烷吸入法后气道通畅,其中10例顺利完成气管插管,2例出现插管困难,后置入喉罩;8例患者呼吸道不通畅,后改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完成气管插管;术后随访20例患者对整个插管和麻醉过程均无知晓。对照组有3例患者在清醒表面麻醉下完成气管插管,3例在清醒表面麻醉后因不能耐受插管刺激而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完成插管,2例患者插管失败改用置入喉罩;术后随访8例患者对整个插管过程记忆深刻,内心恐惧,对插管后的麻醉手术过程无知晓。与诱导前相比,观察组T1 HR、MAP、BIS值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HR、MAP、BIS值无显著改变(P>0.05)。在T2 2组患者的HR、MAP较T1均有升高(P<0.05),但对照组MAP、HR升高幅度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BIS在T4较T1显著降低(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诱导全身麻醉用于困难气道处理是一项安全临床麻醉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