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9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9例,男6例,女3例;年龄31~76(平均54.5)岁。受伤原因为骑车不慎跌倒手掌着地或车祸伤所致;左侧6例,右侧3例;根据Neer分类:3部分  相似文献   

2.
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我院对10例高龄复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临床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因车祸致头部、左上肢损伤,于我院就诊,行X线拍片示肱骨近端骨折,骨连续性中断,呈粉碎性,肱骨头向关节盂下脱位。查体发现左关节明显肿胀,广泛压痛,可见青紫及皮下淤血,有骨擦音及骨擦感,无开放伤,无严重血管、神经损伤。诊断为左肱骨头、左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左肩关节脱位。经充分的术前、术中准备,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1个月精心治疗,康复训练及护理后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4.
李宇卫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428-2430
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仍然存在争议。对于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等,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一个可望取得良好疗效的治疗方法,关节置换术可能比开放复位内固定更有利。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的更坚强的肩袖固定和更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功能的改善。本研究讨论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头四部分骨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收治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13例均为车祸致上肢损伤,X片显示肱骨近端骨折,骨连续性中断,呈粉碎性,肱骨头向关节盂下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6~32个月,平均21个月。患者术后伤口Ⅰ期愈合,肱骨头假体位置均满意。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且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进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时间5~16 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7个月。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2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神经损伤、术后感染、术后出血、肌肉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可以有效地缩短康复时间,改善关节功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所收治的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置换组和固定组,每组患者各15例,全体患者均于全麻状态下接受手术,对照组行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手术,观察组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两组患者均以吊带悬吊患侧7d,可在卧床期间缴进行患侧前屈、外展等被动功能锻炼,2周后可下床进行肢体活动功能训练,4周后可开展患侧负重训练,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两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外展、外旋功能较置换组均表现良好(P<0.05);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差异不显著(P>0.05)。肩关节功能:清洗对侧腋窝、拿重物,两组患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锁定钢板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均具有良好效果,临床应结合患者不同病情、个体差异及康复需求,慎重选择治疗方式,以确保治疗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4月至2010年9月我科共完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1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56~77岁,平均63.7岁,皆为闭合性肱骨头或肱骨近端粉碎骨折患者.致伤原因:车祸伤3例,摔伤7例,坠落伤1例,骨折分型(根据Neer分型原则[1]):三部分骨折3例,四部分骨折5例,四部分骨折并脱位2例,肱骨头脱位并塌陷骨折大于45%者1例,患者术前均无肩部血管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骨折的疗效.方法 1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4例Neer分型4部分骨折,1例3部分粉碎性骨折,均采用骨水泥型单极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术.结果 15例患者术后均无肩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关节稳定,进行外展、上举、旋转等动作良好,主观状态满意,X 线片提示假体位置良好,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断柄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43例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15例,行人工肱骨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开始活动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达86.7%,高于对照组的64.3%(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应用肱骨近端钢板治疗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钢板治疗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应用肱骨近端钢板治疗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26例。按照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8例。结果:骨折临床愈合6~8周,术后10~2周,以Neer评分法评估其功能,19例为优,5例为良,2例为可。结论:肱骨近端钢板对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固定稳定,在正确掌握手术技巧的前提下,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20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9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分为滑动髋螺ST(DHS)、骨股近端髓内钉(PFN)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各30例,各组病例均随访平均约15个月,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情况以及术后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关节置换术术后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著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关节功能评价,各手术组间的优良率分别为90.0%、96.6%、1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关节置换与DHS、PFN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关节置换术后住院时间缩短,疼痛轻,恢复快,能早期下地,可减少并发症。对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特别是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不能闭合复位、预计内固定术后不能早期下地活动及内固定物容易失效的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05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5例,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内固定术组(n=27)和肱骨头置换术组(n=18)。内固定术组给予骨折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肱骨头置换术组给予人工肱骨头置换方法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在末次复诊时按照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18个月。内固定术组中的主要并发症是肱骨头坏死(6例)、骨折畸形愈合(7例)和骨性关节炎(2例);肱骨头置换术组的并发症是大结节、小结节(或两者均有之)骨质吸收(6例)、关节不稳定(1例)、异位骨化(1例)。内固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5.6%)显著高于肱骨头置管术组(44.4%)(P<0.05),优良率(77.8%)显著高于肱骨头置换组(66.7%)(P<0.05),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高于肱骨头置换组(P<0.05)。结论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优于人工肱骨头置换,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冉令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315-1316
目的:总结肱骨髁间粉碎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64例不同类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4个月(14~64个月),采用3种不同的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经鹰嘴入路、钢板固定技术适应证广、功能恢复满意。结论:经鹰嘴入路和钢板固定技术应作为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损伤的严重程度、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患者的配合程度对术后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宋旗 《中国基层医药》2014,(12):1820-1822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62例采用保守治疗或钢板内固定失败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31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早期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7.4±21.3)min、(209.6±34.5)mL、(174.2±29.4)mL和(17.8±5.6)d,观察组分别为(104.2±33.7)min、(229.1±35.1)mL、(182.2±30.5)mL和(18.2±6.2)d。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4.927,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86、0.413、0.775,均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占96.8%(30/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9%(26/31)(χ2=6.92,P〈0.05)。对照组在YAS评分变化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分别为(23.4±9.2)分和(36.1±11.2)分,观察组分别为(35.1±10.6)分和(42.8±12.6)分,观察组VAS评分变化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均高于对照组(t=6.032、3.924,均P〈0.05)。观察组发生早期并发症占9.8%(3/31),低于对照组的25.8%(8/31)(χ2=13.64,P〈0.01)。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或钢板内固定失败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虽然手术复杂,但可以明显提高髋关节功能、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老年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对28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结果28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Neer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良率为70%。2例四部分骨折者发生肱骨头坏死。结论对老年肱骨近端移位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具有内固定牢靠、术后不需要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赵彬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758-1760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粉碎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63例不同类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4个月(14~63个月),采用3种不同的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经鹰嘴入路、钢板固定技术适应证广、功能恢复满意。结论:经鹰嘴入路和钢板固定技术应作为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损伤的严重程度、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患者的配合程度对术后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王磊  余灿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43-45,47
目的 评价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人院的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骨折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20例采用传统钢板交叉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治疗评分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本研究中40例患者X线片显示均解剖复位,术后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和畸形愈合发生.全部患者均达到骨折一期愈合,愈合时间8~24周,平均(10.5±2.5)周.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平均患肩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对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可早期功能锻炼,具有防止复位丢失、保护板下血运和骨折愈合快等优点.手术中掌握良好复位技术,选择合适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越  杨光毅  王宏  刘志明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287-2289
目的 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33例.年龄75-93岁,平均81.5岁,均为新鲜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和内科疾病.平均随访31.5个月,观察住院时间、行走负重时间、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结果 平均住院23 d,术后3d均能扶助行器行走,术后15-29 d(平均21d)能完全负重行走,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恢复到伤前水平,无一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随访期内假体无脱位,髋臼无明显磨损.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16例,可6例.优良率为81.8%.结论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早期下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