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20例,每例患者接受14次皮下注射。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min、4 min、5 min、10 min,观察各组出血面积的大小和出血例次。结果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不同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部按压≥5 min可以有效减少出血面积和出血例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出血面积及皮下硬结的关系,找出较为有效的压迫时间,以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减小出血面积和减少皮下硬结。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者40例,每例患者皮下注射LMWH 5 d,12 h 1次,每天2次共10次,局部压迫时间分别定为5min、10 min,注射后12 h观察皮下出血的次数及出血面积的大小、有无皮下硬结。结果与5 min组比较10 min组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较大面积出血及皮下硬结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压迫10 min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较大面积出血及皮下硬结发生率,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使其对医护工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方法对60例病人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注射方法和延长按压的时间、增加按压力度,排除其他因素实施后,观察病人皮下出血的情况。结果试验组选择腹部即脐周围注射部位,应用垂直褶皱的注射方法,延长按压的时间、增加按压力度,排除其他因素,其皮下出血的情况较对照组轻。结论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的皮下出血有明显的好转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后局部压迫与否与局部出血的关系,找出改良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1日至12月31日我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120例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方法皮下注射,研究组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至发红。每例均使用1ml注射器注射10次,共注射1200例次,观察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程度。结果:2组不同注射方法所致皮下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按压方法预防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出血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改进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操作方式减少注射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实验组采用垂直皱褶法进针、注射前保留空气、注射后按压5~10min、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注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皮下出血及硬结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注射部位局部发生皮下出血、硬结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垂直皱褶进针、延长压迫时间、改进排气方式、规律轮换注射能有效减少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的局部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疼痛,使患者更愿意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刘燕  杨小芳 《西部中医药》2009,22(10):45-46
目的:探讨减少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采用2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腹壁皮下注射。结果:实验组发生皮下出血27例,对照组发生皮下出血41例。对照组皮下出血程度较实验组重。结论:采用注射器不排空气,脐1cm上下左右交替注射可有效的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及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减少皮下出血,硬结的注射方法。方法:1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接受低分子量肝素钙腹部皮下注射1076次,注射后观察局部针眼的出血,注射4小时后进行观察局部的瘀斑,总结注射方法、注射后的按压、局部瘀血的处理。结果:158例患者中,皮下注射1076例次,有轻度瘀斑者847次,其中14例次注射部位针眼处出血,中度瘀斑者193,重度瘀斑者36次,同时5例次注射局部有皮下硬结,并伴有压痛感。结论:通过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后的观察,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减少出血、皮下淤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谢金霞  张海薇 《光明中医》2008,23(6):784-785
目的:探讨腹壁垂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80例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皮下注射(即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使之与皮肤成30°-45°刺入),观察组采用垂直皮下方法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皮下出血及皮下瘀血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腹壁垂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皮下出血及皮下瘀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血府逐瘀汤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试验组除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外,另加血府逐瘀汤口服,用药时间为2周。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6、13dwells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下肢彩超,并记录2组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出现深静脉血栓3例,皮下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无肺动脉栓塞、呼吸衰竭发生;试验组出现深静脉血栓1例,皮下出血1例,无肺动脉栓塞、呼吸衰竭发生。2组间术后并发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PTT、PT与术前比较,术后6、13 d均延迟,组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D-二聚体、Fg与术前比较,术后6 d增高,与术后6 d相比,术后13 d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wells评分≥3分例数与术前比较,术后6 d增加,与术后6 d相比,术后13 d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肢B超确诊试验组发生1例股静脉血栓,1例皮下血肿,对照组发生2例股静脉血栓、1例腘静脉血栓,2例皮下血肿,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确定,且可减少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肝素联合血塞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与血塞通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38例和治疗组 4 0例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 0 .4mL脐周皮下注射 ,每 12h 1次 ,血塞通 4 0 0mg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两组疗程均为 1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率及缺血性心电图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 ,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低分子肝素与血塞通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黄贤娜 《环球中医药》2013,(Z1):103-104
目的通过规范化流程表的优化并使用,使护士提高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规范操作的认知,并减少因护士非规范操作而造成的皮下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由规范化流程来保障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方法建立流程优化小组,通过循证、改进流程将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住院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同时口服拜阿司匹林、波力维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运用改良后的流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硬结发生情况及对用药依存性的影响,并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皮下出血及硬结发生例次,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步骤流程表的优化,规范了护士的操作,减少了皮下出血及硬结例次,减轻了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惠东县人民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的注射前、注射中及注射后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皮下出血及硬结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皮下出血情况比较,对照组共20例,观察组共3例;皮下硬结情况比较,对照组3例,观察组0例,总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46.0%,观察组6.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也需得到重视,采用整体护理措施,从注射部位、进针方式选择、注射后压迫处理、心理干预等方面着手,可有效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分析低分子肝素钙(LMWH)皮下注射的不良反应原因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60例皮下注射LMWH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每12 h注射1次,10 d为1个疗程,可获得样本量1200例。两组患者在同样的常规护理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抽药方式、注射部位及注射方式,观察皮下注射LMWH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临床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后发生皮下出血3例,局部疼痛2例,皮下硬结2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对照组患者注射后发生皮下出血129例,局部疼痛11例,皮下硬结7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4.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善患者操作方式可以明显减少皮下注射LMWH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术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8例。2组均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同时在TEG监测下根据监测结果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观察2组DVT发生情况及出血症状。结果试验组发生DVT 1例(0. 93%),对照组发生DVT 9例(8. 33%),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发生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2例(1. 85%),微小血管轻微创伤出血1例(0. 93%),浸透敷料的出血1例(0. 93%),切口出血2例(1. 85%),皮下血肿3例(2. 78%);对照组发生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1例(0. 93%),微小血管轻微创伤出血1例(0. 93%),浸透敷料的出血2例(1. 85%),切口出血1例(0. 93%),皮下血肿3例(2. 78%); 2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TEG指导下对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能降低DVT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脉络宁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脉络宁注射液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西医常规治疗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脐周皮下注射,治疗组加用脉络宁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未见出血现象.结论脉络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发病6~1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抗心绞痛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0.3-0.6m1(3000~6000L)脐周腹壁皮下注射,2;P.dd,连续7d为1个疗程。结果:心绞痛改善效果:显效41例(63.1%),有效18例(27.7%)无效6例(9.2%);静息心电图变化:显效24例(36.9%),改善30例(46.2%),无效11例(16.9%);不良反应:2例出现轻度瘀斑,未影响继续用药,未见其它部位出血现象,无致命性大出血及内脏黏膜出血。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可靠,简便易行,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治疗妊娠中晚期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的比值异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脐动脉血流S/D比值大于相应孕周的第95百分位以上的67例妊娠中晚期妇女,共67例胎儿分为研究组35例孕妇、对照组32例孕妇,知情同意后,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d,对照组为常规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参30mL+10%葡萄糖500mL,东莨菪碱20mg+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平均治疗(6.7±2.8d),范围3~14d。定期复查脐动脉血流S/D比值(3~5d1次,严重者每天1次)。结果:研究组平均每天脐动脉血流S/D比值下降0.37,对照组平均每天脐动脉血流S/D比值下降0.14,两组研究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所需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有8例胎儿脐动脉血流S/D比值进行性升高,2例胎儿脐动脉血流S/D比值出现无穷大,即舒张末期缺如而致胎儿死亡。2组孕妇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产后出血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中晚期脐动脉血流S/D比值异常升高,效果显著、安全、疗程更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缓慢静脉输注,合并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均为2周。观释比较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静脉通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PTT)延长,纤维蛋白原(FIB)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两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肢肿胀程度明显减轻,患肢的周径在治疗前后减少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皮下出血、内脏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低分子肝素钠腹壁皮下注射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心血管内科需要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后的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皮下出血情况比较,实验组出血发生率(12%)明显少于对照组(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低分子肝素钠皮下出血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董钧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55-5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住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肝素组各37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肝素组同时于治疗第1天开始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每日1次,连续7d。治疗前及治疗后2、5、9、14d行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肝素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阻止脑梗死症状进一步加重,在短时间内改善伤残程度,临床疗效明显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