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析《伤寒论》"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认为太阴病能利下而腐秽去,皆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纽枢,脾胃之气恢复则其升清降浊之功亦恢复。故治疗湿热不去或大便不通之证时,攻下未必有用且易伤正,可考虑扶脾阳以复其清浊升降之能。而内有湿热凝滞,脾胃不虚时也不必一定攻下,可疏行脾胃之气,复其升清降浊之功,使腐秽随利下而去且不伤正气。  相似文献   

2.
小儿湿热咳嗽的证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文成 《中医杂志》1996,37(7):398-399
小儿咳嗽为常见多发病,然外感湿热之邪所致的湿热咳嗽鲜有论述。笔者十几年来,对小儿湿热咳嗽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效果满意。兹不揣浅陋,介绍如下。1 小儿湿热咳嗽的发病机理小儿湿热咳嗽相当于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炎症。其成因主要是外感湿热之邪,但其发病则与脾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湿热之邪四季均有,但以夏秋较  相似文献   

3.
葛根与黄连配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病机坏境为切入点,探析葛根与黄连配伍所针对的病机核心是湿浊阻滞,甚至蕴结成湿热胶结之势,而此病机的根本却责之于脾不升清。故此配伍组合常与调理脾胃之品配合使用,且常用于脾胃素亏之人或潜在脾胃亏虚体质者。  相似文献   

4.
湿热之邪伏于膜原的发热常为日久不愈之低热,缠绵难愈。膜原与少阳、三焦同属半表半里之病位系统,与脾胃、三焦关系密切,以达原饮、升降散加减进行治疗湿热中阻型发热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5.
脾胃疾病的发生多与湿邪或湿热之邪困阻中焦存在密切关系。藿朴夏苓汤为清热解表化湿之良方,临床上运用此方加减治疗脾胃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湿热病证,是温病中一个常见的类别,其特点是湿与热相兼为患,病变多以中焦为中心,如薛生白所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因此,古人多从脾胃进行论治,化脾胃之湿,清脾胃之热,如《景岳全书》中说:“治湿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但由于湿热氤氲,粘腻难解,最易蒙上流下而影响三焦气化,故治疗较为棘手。迨至清·叶天士从无数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治湿热为病,必须分消上下,就中从肺论治,实为湿热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如徐灵胎称赞叶氏治暑湿“能用轻  相似文献   

7.
尹宗强 《光明中医》2003,18(6):封3
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辨证时 ,每见阴虚与湿热并存的证侯。滋补易助湿 ,清利反伤阴 ,两相掣肘。今不揣浅陋 ,略陈己见。1 病因病机1 1 湿热稽留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稽留不去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脾居中土 ,主运化水湿 ,喜燥恶湿。若劳倦太过 ,或饮食失节 ,损伤脾胃 ,使脾失健运 ,气化不速 ,则易于感受外界湿热病邪。此即温病学家薛生自所说的 :“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脾为湿土之脏 ,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 ,所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 ,又首先影响中焦脾胃 ,使脾胃进一步受困 ,运化水湿功能更…  相似文献   

8.
长夏即夏至至处暑五个节气。时值夏秋之交,阳气尚盛。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温土同类相招,同气相求,终归脾胃,故临床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故湿气伤人致病,四季均可发生,以长夏居多。  相似文献   

9.
文章重在探析中医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从外感湿热、内伤湿热、内外相合、湿热相生四个方面探讨湿热病证的病因;从湿热之邪易导致脾胃功能、气血运行、水液代谢等方面失常探析湿热病证的病机。湿热病证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之盛衰和湿热邪气之强弱两个方面。其中人体正气是内在决定因素,外界湿热之邪也为致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对于重症肌无力(MG)病机的认识,以往多从"脾胃虚损"立论,以峻补脾胃为法,并取得一定疗效。但近年临床研究发现,仅用峻补脾胃并不能通治MG;细究之,广东地处湿温之域,MG发病,多因脾虚复感湿热之邪,尤以犯肺伤脾为多,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治疗应以异法方宜论指导,重视补脾益气之时,清热化湿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长夏即夏至至处暑五个节气,时值夏秋之交,阳气尚盛,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湿土同类相招,同气相求,终归脾胃,故临床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故湿气伤人致病,四季均可发生,以长夏居多。  相似文献   

12.
清代医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指外感病湿热证候的病因为湿热,病位在中焦脾胃,故治疗时应针对湿热轻重之不同,脏腑功能之所偏,用药物之药性、归经及功能纠正其偏,使中焦脾胃功能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一治则,已不限于外感湿热证,后扩展于涉及到脾胃二脏病机的许多病证,特别对脾胃病辨治时的方药配伍运用,医家们多遵此训,用以指导临床组方,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具体“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 升脾气与降胃气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升降运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形式,若脾气不升则可见头目…  相似文献   

13.
冯晓纯教授治疗小儿湿疹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临证尤重脾;又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从热化,认为小儿湿疹的发生责之"脾胃受损,湿热为患"。临证亦重湿热,以健脾解毒、清利湿热为治疗大法。内服紫苓疹消汤,外用黄连膏涂于皮疹处,配合小儿捏脊以调理脾胃,从病因病机、脾胃论治、内外合治等方面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叶玲主任认为湿热、脾虚贯穿于溃疡性结肠炎全过程,活动期因感受湿热之邪,湿热阻滞中焦,易于下注肠道,呈现腹痛、腹泻、排黏液便、便血、肛门灼热痛等湿热邪实之象,治疗上予除湿热之标,兼顾脾胃;缓解期则因湿热之邪迁延日久不愈,湿阻气机,损伤脾胃,除湿热邪实之象外还伴有神疲乏力、口淡黏腻等脾虚湿困之象,治疗上不仅要除湿热之标,更要健脾补胃。但临证时需具体辨证,不可拘泥于分期治疗,而应充分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明确脾虚与湿热孰轻孰重,本虚标实合治,内服与外用结合,以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15.
陈昆山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师陈昆山先生从事临床、教学30余年,学验俱丰,尤其对肝胆病证有独特见解。兹就业师对肝炎的认识和降酶经验作一介绍,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虽有内因与外因之分,但湿热毒邪是致病的主因,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胸脘痞满或胀痛,大便溏臭或不爽之湿热蕴阻脾胃证;或为身目小便俱黄,口干苦,胁痛,厌油,大便干结,脉弦滑或弦数之湿热蕴结肝胆证。若失治或误治,易使湿热留恋,形成慢性肝炎。湿热久羁,既可损伤脾胃,致脾胃纳运失常;也可结于肝胆,使肝胆疏泄失司。故业师认为,慢性肝炎虽有湿热残留,但脾失健运、胃不纳降、肝失…  相似文献   

16.
温病湿热犯肺的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包括湿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疠气,尚有部分温毒病邪,本文所论限于湿热病邪和暑湿病邪。湿热之邪由表人里多侵于中焦脾胃,故中焦脾胃证候多且繁杂,为众多医家所重视。然温邪始上焦,终下焦,在感邪之初,亦可有肺脏受邪者,为多数医家所忽略。纵观诸多温病研究文献,对于湿热诸邪犯肺则很少提及,此类证治的研究报道亦较少。从现代医学对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研究来看,外感湿邪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有直接关系,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多见有湿证表现。  相似文献   

17.
指出《脾胃论》阴火形成之根源在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其中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是关键所在。湿滞蕴阻于中焦为慢性脾胃病缠绵难愈之缘由。提出治疗脾胃病有湿热表现者选用蒲公英有效。  相似文献   

18.
赵丽平 《山西中医》1990,6(3):19-20
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本人从脾胃论治小儿皮肤病,常收到较好效果,特总结如下。一、清脾除湿法:本法适用于脾胃湿热壅盛所致的小儿皮肤病。《诸病源候论》曰:“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热。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小儿或因胎热,或因过食乳酪肥甘之物,在内致脾胃壅盛,酿生湿热,加之小儿卫外功能较弱,风湿之邪由皮毛而入,客于肌肤,郁结不散,内外之湿热与气血搏  相似文献   

19.
从调畅气机和湿热病的关系、治上焦湿热,重在宣畅肺气、治中焦湿热,重在恢复脾胃升降之气机、治下焦湿热,重在宣化膀胱之气4个方面对调畅气机在湿热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甘露消毒丹证治阐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湿热病证证治探析 1.1 湿热病证病机:湿热病证是"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初起可见卫气同病或表里同病,薛生白云:"其表者为阳明,太阴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