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乙型肝炎 (乙肝 )的自然史对于了解乙肝的发生、发展规律 ,确定预防、治疗乙肝的医学策略均极为重要。目前我国乙肝的传染途径以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婴幼儿时期的水平传播为主。乙肝病毒 (HBV)感染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 3个时期 ,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病毒低水平复制或无复制期。在免疫清除期 ,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表现为病毒复制活跃 ,肝损伤重。如出现了HBeAg血清学转换 ,常伴有病情的缓解。如出现了HBeAg的血清转换 ,但仍有乙肝病毒的活跃复制和肝脏的损伤 ,则病人属HBeAg阴性慢性乙肝。该类病人多有HBV基因的前C区和基础核心启动子的突变 ,治疗效果和预后差。HBeAg阳性和阴性的患者均可转换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非活动性携带状态 ,但这种状态可再度转化为活动性肝病。持续肝脏损伤和HBV持续复制者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的 5年存活率为 5 5 %~ 80 % ,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 5年存活率 14 %~ 2 8%。HBsAg有一定的自然转阴率 ,我国约 0 6 %~ 6 6 %。 相似文献
3.
关口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关口村村民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感染程度 ,对全村 5 2 4人采血进行普查。结果显示 :HBV感染率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率平均为 5 7 2 5 %和 12 2 1% ,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分别为 6 4 0 6 %和19 14 % ,女性分别为 5 0 75 %和 5 6 0 % ,且女性HBsAg阳性者中HBeAg阳性占 2 0 0 0 %。HBsAg阳性率 1~ 3岁为 5 4 1% ,<2 0岁平均为 8 10 % ,≥ 2 0岁平均为 15 88%。表明该村HBV免疫水平较低 ,为HBV高感染区 ,男性高于女性 ,感染主要发生在成人。提示该村HBV感染除来自母婴传播外 ,水平传播起着很重要作用 ,因此除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外 ,还应对其他易感人群 ,尤其是 <2 0岁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PHC)与肝炎病毒的关系愈来愈多的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之一,特别是乙肝病毒在社会人群中存在着巨大的携带者,它除了可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为研究PHC与HBV和HCV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将PHC病人的血清进行HBV五项血清学(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抗-HCV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临床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树林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3,20(2):57-61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HBVM)临床意义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和不断更新。高度敏感和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检测血清和其它临床标本中HBVDNA,使对HBVM临床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人群中存在HBsAg阴性的HBV携带者,相当数量HBsAg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为HBV感染所致;抗-HBs出现后仍可有HBV复制;单项抗-HBc阳性者中确有部分为HBV低水平携带;单用HBeAg和抗-HBe作为HBV复制和传染性指标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对980名藏族春群HBV感标志进行了血清学研究。该人君HBV总感染率高达60.82%,HBAg、抗-HBs、抗-HBc、HBeAg阳性率分别为13.27%、5.61%、57.86%和4.49%。感染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趋势,到老年期 较高水平,反映出人群的高感染状态。HBV感染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提示家庭内传播可能是藏族人群HBV感染的主要方式,是防治工作的重点,但垂直传播作用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8.
9.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HBV的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疾病的高发区,其传染性和病死率都很高,大约有10%的人感染或携带该病毒。HBV感染后可出现重症肝炎,急、慢性肝炎等多种临床表现,其中部分慢性肝炎可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1,2]。因此,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时准确的监测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治尤为重要。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目前仍是临床实验室诊断最主要的检测指标之一。正确理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对乙肝的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观察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规范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有关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近10余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此文结合美国肝病协会最新的治疗规范就抗病毒治疗进展作相应介绍,包括HBeAg阳性及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代偿及失代偿肝硬化及其合并感染的患者、化疗患者、妊娠患者、耐药患者以及联合治疗等。 相似文献
11.
2372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HBVM模式的转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标记物(HBVM)模式的转变规律。方法 对2372例无症状HBV携带进行了2-11年(平均4.14年)血清HBVM模式的随访,随访期内不用任何抗病毒药。结果 最初HBVM模式为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简称“大三阳”)和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简称“小三阳”),随访终点时分别有62.1%和67.4%保持原模式不变;而最初模式为“大二阳”(HBsAg、HBeAg均阳性)、“小二阳”(HBsAg、抗-HBc均阳性)、“单抗-HBc阳性”(单项抗-HBc阳性,其余4项均阴性)、“单HBsAg阳性”(HBsAg阳性,其余4项均阴性),随访终点时保持原模式不变的比率较低(分别为39.3%、32.4%、8.7%、5.6%)。小三阳或小二阳随访期间仍可出现病毒复制(HBsAg阳转)。HBsAg、HBeAg平均每年阴转率分别为1.16%、7.1%,抗-HBs、抗-HBe平均每年阳转率分别为0.63%、4.8%;HBeAg阴转率明显高于HBsAg阴转率(P<0.01);抗-HBe阳转率明显高于抗-HBs转阳率(P<0.01)。在随访期出现ALT升高468例(19.7%),其中160例(6.7%)表现为急性肝炎发作。结论 慢性无症状HBV携带长期随访中不同的血清HBVM模式可相互转换,并可出现肝炎活动。HBsAg自然阴转率和抗-HBs的自然阳转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重叠急性戊肝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将55例慢性乙肝患者分成两组,一组25例为乙肝合并戊肝急性感染,另一组30例为单纯慢性乙肝组,对两组进行临床特点的对照分析。结果乙肝合并戊肝急性感染组黄疸深[TB(319.78±153.94)μmol/L)],血清白蛋白更低[(33.39±5.17)g/L],凝血功能恶化[PTA(52.92±28.04)%],重肝发生率(40%)、并发症发生率(32%)及死亡率(12%)均明显高于单纯乙肝组(P〈0.05)。结论慢性乙肝重叠戊肝急性感染可诱发慢性肝炎活动及重症化,并发症增多,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Roche Cobus E601(E601)和Abott Architecti 2000(i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咐测定(ELISA)法的HBV标志物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3种方法对4个批次(188、215、178、180份)共761份样本的4种HBV血清标志物---HBV表面抗原(HBsAg)、HBV表面抗原抗体(HBsAb)、HBVe抗原(HBeAg)、HBVe抗原抗体(HBeAb)进行平行检测。对于3种方法中HBeAg和HBsAg测定结果有差异的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仪进行复查。结果3种方法中HBsAg的符合率最高(98.94%),其次是HBeAg(94.94%)、HBsAb(90.70%)和HBeAb(83.3%)。i2000能对HBsAg和HBsAb进行定量分析,E601只能对HBsAb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i2000和E601的HBsAb定量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4种标志物测定结果中E601和i2000间的符合率都明显高于ELISA和E601(或i2000):且无论是E601还是i2000其阳性率均高于ELISA法。E601的HBeAb测定结果的阳性率在3种方法中最高(61.67%)。结论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的HBsAg和HBsAb定量对于评估HBV疫苗接种效果与HBV复制水平有着传统ELISA方法无法比拟的作用。自动免疫分析的重复性和敏感性要好于传统ELISA。E601的HBeAb测定敏感性过高存在假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孕妇血清标志物模式、HBV-DNA载量及肝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孕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的监控和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11月在我院产检的767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肝功能指标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m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HBVDNA载量进行研究,探讨三者间的关系。结果HBsAg、HBeAg、HBcAb阳性组孕妇HBV-DNA阳性率及病毒载量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ALT升高程度与HBV-DNA载量具有一定相关性(r=0.255,χ^2=80.150,P=0.000);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间HBV-DNA阳性率、ALT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V-M、HBV-DNA与肝功能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大三阳孕妇中高病毒载量比例高,应加强乙肝孕妇孕期各项指标的监测,必要时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例(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CHBP)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乙肝病毒e抗原(HBV e Antigen,HBeAg)状态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测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的确诊CHBP采血,检测肝功能和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HBeAg]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载量。ALT指标在采血24h内由当地医疗机构检测。HBsAg、HBeAg及HBV DNA载量检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统一完成。HBsAg、HBeAg使用美国雅培(Abbott)试剂光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ent Microparticle Immunoassay,CMIA)检测。HBV DNA载量使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工具包(中国复星医药有限公司)检测。结果 〈20岁、20~40岁和〉40岁CHBP中,高病毒载量[HBV DNA〉105拷贝/毫升(Copies/ml)]者比例分别为70.21%、40.37%和28.75%(χ2=29.38,P〈0.001)。在HBV DNA低(〈103Copies/ml)、中(103~105Copies/ml)、高(〉105Copies/ml)载量组内,HBeAg阳性率分别为2.36%、9.40%和82.24%,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7,P=0.02;χ2=177.78,P〈0.001;χ2=140.31,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CHBP ALT的独立因素有年龄、性别和HBV DNA载量。相对于0~19岁CHBP,20~39岁CHBP ALT升高比值比(Odds Rate,OR)=3.2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2~8.01],〉40岁CHBP ALT升高OR=3.92(95%CI:1.54~9.98)。相对于女性,男性CHBP ALT升高OR=2.93(95%CI:1.64~5.24)。中病毒载量和低病毒载量对CHBP ALT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66),但高病毒载量组ALT升高的OR=3.01(95%CI:1.33~6.80)。结论 HBeAg阳性CHBP体内HBV复制活跃,HBV DNA高病毒载量是CHBP ALT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出模式及其临床报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通过分析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对规范乙肝临床报告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51746例临床标本常规HBV检测,对常见模式组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对罕见模式组用ELISA进行复检。结果 常见模式组占总阳性率的98%。罕见模式组经复检后,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有的出现了多达三种不同模式的改变。结论 对于HBV罕见模式,应综合分析,规范处理,方可发出HBV临床报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某院慢性HBV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制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研究的方法,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程、外周血血小板检测结果等。结果慢性乙肝的发病年龄以20~35岁居多,肝硬化和肝癌均在35岁以上;临床表现:慢性乙肝以乏力、纳差为主,肝硬化除乏力纳差外,腹胀明显,肝癌除乏力外,肝区痛较为突出;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特别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最为明显。结论慢性HBV感染危害大,应积极推广成年人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定期作好健康体检,及早诊断,及时治疗,以阻断HBV的持续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于院外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后出现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减黄、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死亡率、HBV-DNA阴转率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I)、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死亡率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X2=4.523,P=0.036),HBV-DNA阴转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7%(X2=16.408,P=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LB、TBIL、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ALT、TBIL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而ALB、PTA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HBV-DNA阴转率,促进肝脏生化功能提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手套不能阻止乙型肝炎病毒经手术传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用手套阻止乙型肝炎病毒(HBV)经手术传播的效果. 方法在确定手术中HBV传染性和感染阈值的基础上,探讨用手套阻止HBV经手术传播的效果. 结果 HBV经过单层手套感染的阈值为105 ID/ml;经双层手套感染的阈值为106 ID/ml;HBsAg阳性、HBsAg阴性、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传染性分别是0~109、0~104、102~109和0~106 ID/ml;分别有19.2%、0、83.9%和3.2%患者的传染性超过单层手套感染阈值,为手术中的传染源;76.7%的HBsAg阳性和80.8%的HBeAg阳性传染源的传染性超过双层手套的感染阈值,最大传染性为103 ID/ml;HBeAg阴性传染源有50.0%达到双层手套的感染阈值,但传染性仅为临界水平.结论在手术中,单层手套只能消除HBsAg阴性血液的传染性,双层手套虽能阻止HBeAg阴性血液传染,但对大部分HBeAg阳性血液防护无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