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4例 MB 患者以二甲胺四环素(MINO)100mg/日治疗,每周6天,疗程3个月,其中8例于疗前及治疗1、2和3个月时取皮损活检作鼠足垫接种,测定药物对麻风菌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时,8例中有4例接种的小鼠分别有1只检出少量麻风菌,但未达到繁殖程度(≤10~5条/足垫),另4例未检出活菌;治疗2和3个月时,8例均未检出活菌,提示 MINO 是高效的抗麻风药物,可作为常规抗麻风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无环鸟苷递减口服治疗131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1年。患者年龄均在16岁以上,每年至少复发8次。分为 A、B 2组。所有患者最初用无环鸟苷200mg 每日5次,共5天。嗣后 A 组在第1个12周200mg 每日4次,第2、3、4个12周分别为每日3次、2次和1次。B 组第1~4个12周剂量分别为400mg 每日2次,800mg 每日1次,400mg每日1次和200mg 每日1次。若患者治疗期间复发,则回到先前剂量,并维持到48周治疗期结束。若在每日最大剂量时复发(不论200mg 每日4次还是400mg 每日2次)则剂量加倍。结果发现首次复发与每日总剂量、服药次数有关。开始200mg 每日4次者到84天末仅6%复发,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二甲胺四环素(MINO)治疗瘤型麻 风的疗效、副作用及病人对药物耐受性进行了研究。 14例病人(BL 1、LL 13),其中新发未冶10例,复发未治4例,男性8例,女性6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案为A:MINO 200mg/d×30天以后100mg/d×5个月,治疗4例患者。B:MINO 100mg/d×30天以后100mg/d×5个月,治疗8例患者。C:MINO 100mg/d,在第一个月的第1、2、3天和第15、16、17天给药,以后  相似文献   

4.
用大剂量羟基氯喹(HCQ)口服治疗78例迟发性皮肤卟啉症(PCT),其中65例(男42例,女23例)给予口服羟基氯喹250mg,每日3次,共3天;7例患者因患有肝、肾疾病而用中等剂量250mg,每日1~2次,共2~45天;其余6例予小剂量或只予戒酒治疗。对于高尿卟啉排泄者及有肝硬化或慢活肝者,在治疗前1~3周作一次静脉放血(500ml)。治疗期间每日测定尿中尿卟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AKP)、总胆红素和凝血因子Ⅱ、Ⅶ、Ⅹ,以后3~6个月测一次。57例病人治疗前作肝活检分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 1993年起试用 WHO MUT+氟嗪酸治疗10例MB麻风患者,现已进行疗后监测4年,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病例选择:10例病人全部为1993~1995年新发现的MB麻风,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30岁1例,31~45岁3例,46~57岁6例,平均48.2岁;病期:<24个月者3例,>24个月者7例。 治疗方法 10例病人均按WHO MDT的MB方案正规治疗6个月,同时加服氟嗪酸每日400mg,分2次口服,时间亦为6个月。疗前均进行查体、查菌及病理检查,疗中每月查体、查菌1次,疗后每6个月…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一次较大剂量利福平(RFP)可能杀死皮肤涂片阴转多菌型病人体内的持久菌,从而降低停止化疗后的复发率。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136例多菌型病人,男91例,女45例,平均年龄56岁(24~78岁),均以氨苯砜(DDS)单疗5~32年不等(平均14年)。在1982~1985年,所有病人在活动性皮损和神经损害消退,皮肤查菌阴转,停止DDS治疗前即予RFP1500mg一次量监服。在停止治疗后病人来门诊时,作详细的临床体检,尤其是麻风检查。如在最近12个月内未作过检查,还要作皮肤涂片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包括有利福平的3种方案对239例(男178例,女58例)以往来治疗过的少菌型麻风患者进行了治疗试验。少菌型麻风包括未定类、结核样型和细菌阴性或 BI<2(Ridley 标准)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疗前均作了严格的临床和细菌学检查,并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以下3个方案进行治疗。方案I(WHO 方案):利福平600mg 每月1次监服和氨苯砜每日100mg,不监服,疗期共6个月。  相似文献   

8.
印度学者观察到,少菌型麻风用6个月联合化疗是不够的。作者研究了42例未定类麻风经12个月联合化疗的疗效,均属新病人,从未接受抗麻风治疗。所有病例每月给600mg利福平,同时日服100mg氨苯砜,连续12个月。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各作临床评价,6个月末有30例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开始时31例(73.8%)只有一个斑疹,30例(71%)有感觉障碍,所有病人皮肤涂片均阴性。疗前皮肤病理见淋巴和组织细胞围绕皮肤附件,有真皮神  相似文献   

9.
我科自1995年起应用四联疗法治疗慢性等麻疹20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反复发生风团,病程3个月一5年,随机分成:()治疗组:200例,男性108例、女性92例;年龄平均3550t8,28岁。(2)对照组:100例,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平均3614t722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及体征1:均有可比性。用药方法:(l)治疗组给予赛庚防Zing、安络血2‘sing、多虑平25mg,均每日3次口服,同时口服法莫替T20mg,每日2次2周后上述前3种药物减为每日2次,4周后4种药均减为每日1次,5周后仅口服赛庚咬Zing、法劳替丁20m…  相似文献   

10.
选30例未经治疗的病人,其中LL24例,BL 6例;年龄20~80岁;男24例、女6例。每日合用利福平460mg、复方新诺明1280mg及异烟肼320mg,分早晚2次服,星期日停服1天,治疗2个月,然后随访2年。治疗前,15例有麻风瘤,其中2例治疗2个月麻风瘤消  相似文献   

11.
引言:DDS 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对 DDS 的过敏反应。其临床、实验室特征为高热、泛发性斑丘疹、肝炎、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生化检查出现异常。本文报告一例服用 DDS4周出现 DDS 综合征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麻风,并就此予以讨论。病例:为一来自印度南部35岁男性患者。在四肢躯干可见多处浅色斑及浸润性红斑、知觉减退、脱毛、闭汗之斑块。多处周围神经和皮神经变粗,右侧腘神经明湿粗大有触痛。右足有早期足下垂。病人被诊断为 BT 型麻风并发有Ⅰ型麻风反应。此诊断通过组织病理学证实。每日给予 DDS 100mg,氯苯吩嗪(B663)100mg 隔日一次,利福平(RFP)600mg/月,倍他米松2片每日2次。DDS 治疗4周后,病人出现发热  相似文献   

12.
作者试图证明使用氨苯砜大剂量治疗界线类麻风比用常量要好.将26例未经治疗的界线类麻风(BT~BL)分为两组,R组16例有高起红色损害,表示有早期逆转反应,Q组10例为静止的色素减退斑。两组病人随机分配用大剂量(约4mg/公斤/日)或正常量(约1mg/公斤/日)的氨苯砜.试验2 1/4个月,均在门诊治疗。每次家访均作临床评定和氨苯砜尿测定.疗前,治疗后1、2和2 1/4个月作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LMIT).分别用犰狳麻风菌(MLW)、经超声波处理的杆菌(MLS)及植物血凝素为抗原。结果临床上Q组病例很少变化,R组疗  相似文献   

13.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主因全身起皮损伴瘙痒2年零6个月,于2015年1月20日就诊。患者2012年7月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供者为其父的6/6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型O-O。术后口服醋酸泼尼松60 mg每日1次、环孢素100 mg每日2次、吗替麦考酚酯500 mg每日3次、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及阿昔洛韦400 mg每日2次治疗。术后3周,  相似文献   

14.
美满霉素致皮肤色素沉着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例1 男,34岁。因非淋菌性尿道炎合并副睾炎,使用美满霉素100mg,每日2次。间断服药4月,累积剂量18g。查体见额、面部弥漫性浅灰褐色色素沉着斑,皮肤粗糙,有散在较大的色素痣,右手中指甲有浅灰色纵纹。例2 女,27岁。因酒渣鼻使用美满霉素100mg,每日1次。连续服药6月,累积剂量15g。查体见鼻、面、颊有片状浅蓝灰色斑,境界不清。例3 男,22岁。因增殖性痤疮使用美满霉素,起始100mg,每日1次,2周后改50mg,每日1次。连续服药14月,累积剂量22g。服药1年左右,日晒后面、手臂肿胀,脱屑,留灰色斑,未停药。因再次强烈日晒,上臂肿胀、水疱就诊。无四环…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31例不同种族的瘤型(LL)和界线类偏瘤型(BL)麻风用氯苯吩嗪(B663)治疗的结果.其中男22例,女9例;大多为移民,其中6例英国血统的病人均到过国外麻风流行区.以上病人有的在门诊用B663治疗,有的住院治疗数月至数年,后在门诊继续用B663治疗.在治疗期间,通过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评价病情的进步.31例病人中8例证实为氨苯砜耐药,12例临床和组织学上高度怀疑为氨苯砜耐药(包括对氨苯砜50~100mg/日监督治疗无效),4例伴持续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其余7例BL的临床表现氨苯砜可能诱发逆向(升级)反应,B663治疗则可能改变甚至防止逆向反应的发生.B663治疗剂量:11例为100mg/日,疗期3个月~3.5年;5例为200~300mg/日,疗期3~20个月,均系ENL反应而采用大  相似文献   

16.
5例LL型和3例BL型病人口服二甲胺四环素(100mg/天)3个月。治疗1周后,6例红斑和结节好转,2例红斑和结节同时消退。治疗3个月后,全部病人皮损明显消退,其中6例红斑和结节完全消退。未出现副作用和麻风反应。接种鼠足垫表明,治疗1周后1例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白芍总苷(TGP)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150例慢性湿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5组(各30例)。A组予口服氯雷他定(10 mg,每日1次);B组予口服左西替利嗪(5 mg,每日1次);C组予口服TGP(0.6 g,每日3次);D组予口服TGP(0.6 g,每日3次)及氯雷他定(10 mg,每日1次);E组予口服TGP(0.6 g,每日3次)及左西替利嗪(5 mg,每日1次)。5组患者均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2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记录各组症状和体征,并根据治疗前、后的临床改善程度计算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C组疗效优于A组,但弱于B组;D组和E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及E组与B组疗效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3例及E组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均自行缓解。结论:TGP联合氯雷他定或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具有协同作用,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盐酸非索非那定片长疗程递减和每日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61例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2组,治疗组予非索非那定片口服,第1个月时口服60mg,2~3次/d;第2个月时口服30mg,2次/d;第3个月时口服30mg,1次/d,疗程3个月。对照组予非索非那定片60mg口服,2~3次/d,疗程1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每2周复诊1次,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且随访1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10%,复发率为29.0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3%和56.6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盐酸非索非那定片长疗程递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优于每日疗法治疗组,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早期临床试验证实利福平(RFP)一次剂量即具有迅速杀菌作用,但未经第2次临床试验证实。作者以RFP 2次剂量间隙给药治疗未治瘤型麻风,检测其抗菌活性。 29例未治瘤型(LL)或界线类偏瘤型(BL)病人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RFP 600mg或1200mg于第1和第29天服用。试验期间病人均住院,服药前仍全面体检,皮肤切刮查菌和活检。活检标本用于组织病理检查和鼠足垫接种,同时作尿液氨苯砜测定、血象检查和肝肾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两组以往未治疗过的多菌型麻风(每组20例)用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一年。A方案为利福平(RFP)600mg,每周2次,共6个月和氨苯砜100mg/d半年;B方案为RFP600mg每周2次,共6个月、PTH500mg/d共6个月和氨苯砜100mg/d共一年。以上治疗结束后给予安慰剂,治疗期间每3、6及12个月时作临床及细菌检查,以后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对可供分析的A组15例和B组14例病人分别随访了4.5年和5年。结果显示这些病人临床进步很快,皮肤涂片检查细菌指数(BI)在停止治疗后每年下降一个单位。A组1例在48个月皮肤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