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Alzheimer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并用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对38例AD与30例VD患者的发病情况、行为、精神症状特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比较。结果 VD患者多急性发病、呈阶梯性病程、伴有高血压和卒中史;AD患者脑电图改变主要是双额叶及双枕叶的节律改变,以θ波及δ波为主要活动,而VD患者以不对称为主要表现;抑郁、焦虑、欣快的发生率VD患者明显高于AD患者,而幻觉、妄想、饮食障碍则明显低于AD患者;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物体命名评分AD患者明显低于VD患者,而图形描述评分高于VD患者;AD和VD患者存在着躯体生活、工具使用能力下降的不平衡,VD患者躯体生活能力下降更明显。结论 AD与VD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发病基础、行为、精神症状、认知功能、智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及CT和脑电图的检查等对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综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与电针治疗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方法将6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相同治疗的基础上,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作业疗法与电针治疗组(30例)以及单纯作业疗法组(30例),比较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ADL评定)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作业疗法与电针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单纯作业疗法组(P<0.01)。结论作业疗法与电针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赛乐特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赛乐特20mg/d,入组后3个月时随访,现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抗抑郁疗效,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死亡/残疾情况。结果 治疗组抑郁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6%和45.8%),具有显著性差异;随访3个月患者的死亡及残疾率低于对照组(40.8%和60.4%),有显著性差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赛乐特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常规康复措施对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措施,观察组同时接受日常生活活动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ulg‐Meyer运动量表评估肢体功能,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Fulg‐Meye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良、中等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SF‐36量表QOL躯体健康及精神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最大程度的克服心理生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汉密顿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对8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结果通过制定各种护理措施,使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状态明显减轻。结论通过采取各种积极的护理措施,使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运动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康复)40例,实验组(VR康复)40例。分别于康复前、康复4周、康复12周时对肢体运动障碍、躯体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康复4周、康复12周时2组肢体运动Furg—Meyer量表评分、Fugl—Meyer躯体平衡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VR康复)的肢体运动Furg—Meyer量表评分、Fugl—Meyer躯体平衡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传统康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R康复可有效改善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躯体、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2例卒中后抑郁,随机分为系统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系统心理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连续观察8周,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定,ADL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肢体恢复功能状况。结果在研究4、8周末HAMD、ADL评分2组均有显著差异,说明施以系统心理护理的患者躯体功能恢复快于常规护理组。结论心理护理可以促进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与躯体康复。  相似文献   

8.
康复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康复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并对其中30例进行康复的早期介入。30天后再次评价。结果 康复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的早期介入有利于卒中患者ADL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及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入院第3 d及治疗后第2、4、6周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组HAMD评分和NIHSS评分明显减少,ADL评分明显增高(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88例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康复治疗;每例患者入组时和治疗第30天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量表评价运动功能和Barthcl指数(BI)评价ADL。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治疗后BI评分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但康复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  相似文献   

11.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53例双盲对照3年随访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3例发病在24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到用药间隔时间、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具有可比性。动态监测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并在1年随访基础上,延长到3年随访观察病死率及脑卒中的复发率。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下降(P<0.05),第2天开始下降,第4天下降最明显(P<0.01);2.降纤酶组PT延长,但没有增加出血危险;3.治疗后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及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随访1年,病死率及卒中的复发率无差异,延长至3年随访时卒中的复发率有差异。结论:降纤酶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且使PT延长,1年随访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及病死率、卒中复发率无差异,延长至3年随访时卒中复发率有差异,降纤酶能降低卒中的复发率。但选用合适剂量,时间窗及对神经功能缺失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及综合疗效评价以及再延长随访时间对卒中复发率、病死率的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类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8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类卒中单元治疗(A组),神经内科普通病房选取60例为普通对照组(B组)。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Barthe1指数法和Fugl—Meyer法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2组的Barthel和Fugl-Meyer积分相近,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A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 类卒中单元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共收集了64例病后3天内就诊的脑卒中患者。随访中,14例死亡,对其余50例用BarthelIndex(B.I)进行了就诊时及病后1月、2月、4月、6月、12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ofDailyLivingADL)的评定,结果发现:(1)ADL各项功能完全独立率为50%;(2)除上楼、洗澡外,其余各项功能均在病后2月内快速恢复;(3)B.I十个项目组成了一个有难易恢复排列的等级表;(4)就诊时的B.I分值高低及尿失禁为预示卒中恢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治疗好转出院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每月上门随访指导,对照组回家自行锻炼或休养,运动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分(FI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6个月后干预组FIM及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arthel指数对1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结果 160例脑卒中患者中65例(40.63%)出现抑郁症状。与无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重(P=0.04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低(P=0.000)。进一步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亚组,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P=0.000,0.000,0.00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P=0.000,0.000,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症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534,P=0.005),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r=-0.645,P=0.002)。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关,积极治疗原发病、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早期康复治疗、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将有助于减轻脑卒中后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除引起多种躯体功能障碍外,还常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抑郁则是卒中后心理障碍的常见表现之一,在脑卒中后情感障碍中居首位.卒中后抑郁障碍不仅阻碍躯体残疾的康复,增加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其本身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脑卒中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卒中后抑郁障碍引起了广泛关注[1,2].及早识别、诊断、干预卒中后抑郁障碍对于患者的躯体及心理康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老年心身疾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法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表(ADL)评定54例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54例老年非心身痰病患者和健康老人对照。结果 交通工具、备餐、家务、洗衣、洗澡、购物、打电话和使用工具等能力心身疾病组差于两个对照组;ADL总分为16.0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和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结论 老年心身痰病患者存在以工具性生活活动能力为主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障碍,疾病的严重程度、年龄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的影响。良好的病情控制,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是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路优泰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及其对卒中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9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5例,对照组54例。研究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路优泰;对照组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2组患者入院第3天及治疗后第2、3、4周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组HAMD评分和NIHSS评分明显减少。ADL评分明显增高;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路优泰是一种较理想的抗抑郁药物,对改善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在基层医院建立和运作康复卒中单元,以探讨脑血管病新的管理模式及效果评定。方法将病情稳定、Barthel指数(BI)评分低于40分的57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康复卒中单元(观察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进行为期3周的相关治疗,运用Ⅸ、Fugl-Meyer评估(FMA)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抑郁和焦虑程度进行评定。比较患者的综合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前BI、FMA、HAMD在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与其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2组患者的治疗均有效,但康复卒中单元的效果更明显;康复卒中单元是基层医院实施脑血管病治疗更好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对出血性脑卒中的近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近期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1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组织化卒中治疗组(A组)及常规治疗组(B组)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程度、并发症及近期临床疗效的差异,并对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结果:A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意识障碍程度评分及近期临床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均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且组织化卒中医疗组每提高患者的一个功能单位,所需的花费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明显减少。结论: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