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89Sr治疗恶性肿瘤晚期多发骨转移的效果。方法46例恶性肿瘤晚期多发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组与联合组各23例,单纯组给予唑来膦酸4mg+生理盐水100mL,15min静脉滴注完毕,疼痛缓解者每30d重复1次;联合组静脉注射89Sr2.6MBq/kg,7d后静脉滴注唑来膦酸4mg+生理盐水100mL,15min静脉滴注完毕,疼痛缓解者,89Sr每3个月重复1次,唑来膦酸每30d重复1次。治疗后1个月评定2组疼痛缓解率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3个月评价骨转移灶好转率。结果治疗1个月,联合组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91.3%,69.5%,单纯组分别为82.6%,5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单纯组骨转移灶好转率为73.9%,联合组为8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89Sr治疗恶性肿瘤晚期多发骨转移具有较好的缓解疼痛作用,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双膦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并恶性高钙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并恶性高钙血症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开放、对照研究方法,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经ECT和X线或CT或MRI证明骨转移且校正血清钙值(CSC)≥12.0mg/dl,接受唑来膦酸4m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15min或帕米膦酸60m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至少4h,定期追踪观察患者的疼痛(NRS)、CSC水平并对临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进行监测。【结果】20例肿瘤骨转移并高钙血症患者,唑来膦酸治疗12例,帕米膦酸8例,经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唑来磷酸:5.92vs3.25,P〈0.01;帕米膦酸:6.13vs4.38,P〈0.01);血钙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唑来膦酸:12.86 vs 10.28mg/dl,P〈0.01;帕米膦酸:13.19 vs 10.36mg/dl,P〈0.01);CSC的有效率均为90%左右。1例帕米磷酸治疗后3h出现低热,未作特殊处理好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加重的趋势。【结论】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对恶性高钙血症有明显疗效,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3周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骨痛缓解率、功能状态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3周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骨痛客观缓解率分别为60.0%(18/30)和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455,P=0.02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0%(12/30)和46.6%(1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271,P=0.602)。治疗组治疗后功能状态评分较治疗前改善[(2.30±0.70)、(1.80±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00,P=0.042),对照组治疗前后功能状态评分变化不明显。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有明显协同作用,能提高近期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放射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唑来膦酸+放疗)和对照组(单放组),其中治疗组16例,放疗同时给予唑采膦酸4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5—20min,1次/4周。对照组16例,单纯局部放疗。结果治疗组镇痛、生活质量改善、骨质修复率分别为87.50%、87.50%、56.25%,对照组分别为75.00%,62.50%、37.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放射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有明显提高镇痛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促进骨质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国产唑来膦酸(因力达)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国产唑来膦酸4 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5 min,1次/4周,持续治疗6个月后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唑来膦酸治疗患者骨痛、骨转移病灶、生活活动能力的有效率分别为83.3%、66.7%、75.0%;血液指标异常例数较治疗前有所减少,异常率有下降趋势,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为发热1例(4.2%),肌肉关节酸痛2例(8.3%),全身及末梢水肿1例(4.2%),经对症治疗后消失。结论国产唑来膦酸(因力达)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临床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的不良反应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对280例骨质松疏症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5mg唑来膦酸注射液以不超过40滴/rain的速度恒定滴注),回顾性总结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结果280例患者静脉注射唑来膦酸后,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96例(34.28%)、肌肉酸痛61例(21.78%)、剧烈骨痛7例(2.5%)、心律失常4例(1.42%)、腹泻1例(0.36%);经对症治疗及护理,均予缓解。结论在唑来膦酸治疗中应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工作,完善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天晴依泰)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作用。方法:40例静脉滴注唑来膦酸4 mg/次,每4周1次。结果:唑来膦酸治疗总有效率80.0%,其中CR 5例,PR 14例,MR 13例,NR 8例。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头晕等。结论: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溶骨转移疼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短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唑来膦酸治疗既往用过双膦酸盐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骨疼痛的缓解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唑来膦酸4mg静脉注射〉15min,1次/4周,治疗既往用过和未用过双膦酸盐的骨转移实体瘤患者,记录疼痛评分,东方协作肿瘤组织(ECOG)体力状态评分和不良反应,每次用药前检测血肌酐水平。结果疼痛评分较基线下降,ECOG体力状态评分保持稳定。51例患者中,既往用过双膦酸盐28例(54.9%)。发热、乏力和恶心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血清肌酐值无明显升高,在既往用过与未用过双膦酸盐患者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既往用过双膦酸盐静脉注射治疗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可安全的给予唑来膦酸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唑来膦酸)联合氯化锶(89SrCl2)治疗恶性骨转移痛的临床价值。方法:26例恶性骨转移痛患者用唑来膦酸联合89SrCl2治疗,20例恶性骨转移痛患者用唑来膦酸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唑来膦酸联合89SrCl2治疗后疼痛反应I级38.5%(10/26),II级53.8%(14/26),总有效率92.3%(24/26);骨转移病灶治疗后疗效I级7.7%(2/26),II级30.8%(8/26),总好转率38.5%(10/26)。单纯唑来膦酸治疗后疼痛反应I级15%(3/20),II级60%(12/20),总有效率达75%(15/20);骨转移灶治疗后疗效I级0%(0/20),II级35%(7/20),总好转率35%(7/20)。唑来膦酸联合89SrCl2治疗恶性骨转移痛效果优于单纯唑来膦酸治疗(P<0.05),而骨转移病灶的消退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89SrCl2治疗恶性骨转移痛,止痛效果优于单纯唑来膦酸治疗,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方法50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对照组单用化疗,28d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结果治疗组骨病灶缓解、止痛总有效率分别为65.4%、80.8%,对照组分别为25%、3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骨关节疼痛及化疗所致骨髓毒性、消化道反应等。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骨病灶缓解率高,止痛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且给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唑来磷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缓解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唑来磷酸注射液治疗18例65-85岁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骨痛的缓解情况,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骨痛症状明显改善,血钙、磷无显著变化(P〉0.05),血碱性磷酸酶明显下降(P〈0.05),骨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P〈0.05),18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0%,但患者能耐受。【结论】唑来磷酸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有效性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654-2治疗恶性肿瘤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将78例恶性肿瘤化疗后发生Ⅲ°骨髓抑制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654-2穴位注射配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G-CSF)300μg/d皮下注射,对照组单纯采用G-CSF 300μg/d皮下注射。结果:观察组粒细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用G-CSF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现Ⅳ°骨髓抑制少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654-2穴位注射配合G-CSF皮下注射治疗化疗后Ⅲ°骨髓抑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G-CSF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放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多重逐步Cox回归分析85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回顾分析了3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效果。结果:20例治疗患者中疼痛完全缓解率75%,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占85%。治疗后的1、2、3 a生存率分别为65%、25%、5%,中位生存期15个月。而10例未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6个月(P〈0.01)。通过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有3项:(1)临床分期,Ⅳ期-Ⅰ期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1.903;(2)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1.041;(3)确诊时或手术时的年龄,35-50岁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2.132,年龄〉50岁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2.920。结论:乳腺癌骨转移行放射治疗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初诊时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初诊时年龄是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明确这些危险因素有利于骨转移的早期发现和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唑来膦酸联合放射治疗(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10期)和CBM、CNKI、VIP、WanFang Data,收集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0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9个RCT,共2 0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放疗组比较,唑来膦酸联合放疗组可改善治疗结束时控制疼痛有效率[OR=3.08,95%CI(2.30,4.12),P〈0.000 01]、治疗结束2周后控制疼痛有效率[OR=3.39,95%CI(2.52,4.56),P〈0.000 01]、患者生活质量[OR=2.74,95%CI(1.66,4.52),P〈0.000 01]和活动能力[OR=2.96,95%CI(2.16,4.05),P〈0.000 01],并降低新生骨转移瘤发生率[OR=0.21,95%CI(0.10,0.45),P〈0.000 1]和骨相关事件发生率[OR=0.17,95%CI(0.03,0.92),P=0.04]。在不良反应方面,唑来膦酸联合放疗组的发热[OR=11.92,95%CI(6.31,22.48),P〈0.000 01]和低钙血症[OR=8.82,95%CI(1.61,48.36),P=0.01]发生率明显增多。结论与单纯放疗相比,唑来膦酸联合放疗能明显缓解骨转移性疼痛,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活动能力并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能有效减少新发骨转移及骨相关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融合显像对脊柱单发放射性浓聚影“热区”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1例常规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时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同时行断层显像、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同机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最终诊断。结果:131例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34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例数的26.0%;94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例数的71.7%;3例诊断为原发骨肿瘤,占总病例数的2.3%。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不仅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同时也显示脊柱单发病灶的良恶性与病灶的位置、形状密切相关。明显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也有一定的价值。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对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全身热化疗联合唑来膦酸钠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6例多发性骨转移癌病人随机分成3组,全身热化疗联合唑来膦酸钠组(A组),全身热化疗组(B组),单纯唑来膦酸钠组(C组),各22例。观察3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和全身体力评分(KPS评分)。结果疼痛缓解率A组95.4%,B组90.9%,C组77.3%;KPS评分提高有效率A组95.4%,B组81.8%,C组68.2%。全身热化疗有轻度不良反应。结论全身热化疗联合唑来膦酸钠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能缓解患者疼痛,提高KPS评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伴骨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在接受帕米膦酸二钠和唑来膦酸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12月,74例伴骨转移的NSCLC,患者接受了双膦酸盐治疗,其中50例接受帕米膦酸二钠治疗,24例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帕米膦酸二钠9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米替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癌性骨痛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50例合并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阿米替林片25 mg/次,口服,1次/晚,以及唑来膦酸4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15 min,每4周1次,作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单用唑来膦酸治疗,用法与治疗组一致。2个以上疗程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6%)和临床获益率(96.2%)高于对照组(75.0%,9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好转;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米替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癌性骨痛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恶性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分区特征。方法颈部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患者248例,其中甲状腺癌79例,食管癌31例,喉癌23例,鼻咽癌27例,舌癌14例,上颌窦癌7例,肺癌29例,乳腺癌38例,超声分析各恶性肿瘤患者转移淋巴结分区情况。结果甲状软骨以上头颈部原发肿瘤(喉癌、鼻咽癌、舌癌、上颌窦癌)71例,其Ⅱ区淋巴结转移率(92%)高于Ⅰ、Ⅲ、Ⅳ区(49%、37%、11%)(P〈0.05);甲状软骨以下颈部原发肿瘤(甲状腺癌、食管癌)110例,Ⅲ、Ⅳ、Ⅵ区淋巴结转移率(82%、97%、80%)高于Ⅱ、Ⅴ区(16%、35%)(P〈0.05);头颈部外的原发肿瘤(肺癌、乳腺癌)67例,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96%、85%)高于Ⅲ区(16%)(P〈0.05)。结论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分区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