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设计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的教学方法设计最能体现教育现代化,它是教学设计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传统的大学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以讲解灌输式教学为主,在结构形式上缺乏多样性和优化系统性,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重质量、高效率的时代潮流,不能满足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科教学方法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中医专业教学安排中,中医经典课程的设置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已将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三者合为一个学科,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求正于同道。  一、组建新学科的合理性  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知识面宽广、创新能力强的高级人才,国家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对学科或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改造和重组。在这样的前提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也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这个做法突破了传统的和狭隘的专业观念,拓宽了人才培养的视野,构建出了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  相似文献   

3.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定位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确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定位、性质、任务、研究方向及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系统探究和分析讨论。中医学科的根本特征是基于临床,离不开临床,紧扣临床,因而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应当归属于中医学中基础学科群;其根本作用是统合基础,综合与延伸基础、指导临床、引领实践研究;其领域应当是病证的临床思维、辨证体系、治疗规律和病证规范化等。着力从临床思维、病证辨治体系、病证治疗规律及病证规范化等4大方向上去构建、充实本学科研究,使其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临床基础是本学科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建立 ,标志着中医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然从其所设定的学科内容来看 ,还须有一个质的飞跃 ,才能符合今天所建立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要求。而当务之急是本学科的教材建设和人材培养。故就此两方面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特性及教材建设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建立 ,其本身就具有既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 ,又区别于临床学科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体现在教材方面 ,应是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的紧密联系 ,是基础理论直接应用于临床 ,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从其学科所设定的教学内容来看 ,虽然伤寒、温病…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内涵及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修订学科目录时为中医学新设置并命名的一门二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三门课程,目前全国各中医院校本学科多数所含三门课程仍互为独立,教材亦各成体系,尚未融成一体,中医界对本学科的设立及界定也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应主要研究临床疾病诊治规律;进行病证规范化研究;使学生面对病人知道该用什么辨证方法并能准确辨别病证。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及《温病学》内容揉合提炼,编写为《中医临床基础》教材,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搜集疾病信息,进行辨病、认证,并以此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6.
7.
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条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条件建设,阐明了条件建设中的实验室建设、临床基地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它们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提出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临床基础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由《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三门课程组成,旨在阐明和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指导临床各科的辨证施治。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既有鲜明的理论性,又有中医临床的实践特色,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和基石。由于该学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柴可夫 《中医教育》2000,19(6):45-46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吸收历代医家和现代研究成果,研究和阐发具有普遍临床指导意义的辨证论治原则、规律和方法的一门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现根据该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我院多年来培养该学科研究生的情况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0.
加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的意义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德友 《中医教育》2003,22(1):18-21
中医药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医药的学术和教育水平,它是衡量学校学术地位和总体实力的主要标志。一流的大学必须有多个一流的不同功能的学科,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造就出一流人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1997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颁布的新学科,由伤寒、金匮、温病3个专业组成,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如何建设和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因此通过思考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探讨学科性质内涵和建设意义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和符合该学科特殊规律的规划,为更好地适应21世纪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培养高质量中医药…  相似文献   

11.
建宇  李杨 《光明中医》2008,23(12):2025-2025
日前,在京举行的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高层论坛”的与会专家的共识是:注重中医思维方法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肖鲁伟以及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出席。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讲授中医经典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引入病案教学法,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培养中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实践,经典病案的筛选、讲解及分析,建立病案数据库,既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又可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1 研究的内容和做法 1.1 教学质量的监控 ( 1)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我们的做法是:规定每个教研室只有一位主任参与评估,若主任未能来则让指定的代表教师参评,成立评估组。以此限定评估人数和相对固定评估人员。学生评估在同一班级中要求每小班、小组都有代表,而且相对固定。课后还组织评议讨论,让教研室主任(参评)和主讲教师(受评)都参加。最后评估成绩是教师评估占 60%,学生评估占 40%而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德尔菲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介绍德尔菲法的实施要素、应用方法、注意事项。[结果与结论]应用德尔菲法对中医临床确定病因病机及指导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科学性,是评价临床中相关指标发展趋势的辅助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谢忠礼 《中医杂志》2011,52(15):1348-1349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中医学新设置并命名的一门二级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三门课程。对中医经典课程在培养中医临床人才中的作用与地位作了评价,分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整合前后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据学者对部分中医药院校近10 年来本科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显示: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最弱.这种现状的产生可能与仍把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有关,从而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由于受统编教材的束缚,习惯于知识的传授,较少涉及知识和规律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检索古、今详实资料,论述了中医在治疗急症方面的作用,在展望中医的发展前景时,反复强调振兴中医急症才是振兴中医的关键,并提出个人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和《温病学》一直是必修科目,为培养高级中医人才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将它们归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对于合并后的学科如何认识?怎样建设?势必引发出一系列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仅就学科的定名和学科建设试作研析,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医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与探讨的问题。我们对中医学专业基础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在开设了中医基础学科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对本科程的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中国医学并不是唯一的传统医学,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国家的民族医学逐渐消亡,而中医学始终挺立自我,其原因除了有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基础学科就是要研究并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使之能更好的指导与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