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黄琨 《实用癌症杂志》2013,(6):693-695,699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病理学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0例DLBCL患者中共有47例(78.33%)侵犯淋巴结,13例(21.67%)结外侵犯。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临床分期、PS分级、结外病灶数、血清LDH、近期疗效。经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近期疗效、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低中危组、高中危组及高危组,各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9%(12/17)、57.14%(12/21)、41.67%(5/12)、10.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DLBCL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性放化疗或手术治疗患者。结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年龄、近期疗效、临床分期,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的方案能提高DLBCL患者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IE期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IE 期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71例原发于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IE 期患者 ,其中 37例病灶局限于鼻腔 (IE 局限组 ) ,34例有鼻腔外侵犯 (IE 超腔组 )。44例为单纯放疗 ,2 7例为放疗加化疗。生存统计采用Kaplan Meier法 ,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 放疗后肿瘤完全消失者 5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71.9%和 5 9.7% ,放疗后残留者均为 13.9% (P =0 .0 0 0 4)。IE 局限组 5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6 9.8%和 5 6 .7% ,IE超腔组分别为 40 .7%和 35 .6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47)。年龄≤ 44岁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年龄 >44岁者 (P =0 .0 0 0 3)。IE 局限放疗加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的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75 .0 %和 5 2 .0 % ,IE 超腔组则分别为 45 .0 %和 37.6 % (P =0 .0 6 44 )。有无B症状对生存率无显著影响 (P =0 .792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 ,放疗近期疗效、肿瘤超腔和年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鼻腔IE 期淋巴瘤的治疗以放疗为主 ,加上化疗能提高远期生存率。放疗近期疗效、临床分期和年龄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子宫肉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道成  梁立治  颜笑健  熊樱 《肿瘤》2002,22(4):329-331
目的 了解影响子宫肉瘤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 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4例患者总的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4 .4 4 %和 4 3.6 0 % ,复发率为 5 8.96 % (79/ 134)。单因素分析显示 :(1)年龄 <5 0岁者预后好于年龄≥5 0岁者 (P =0 .0 0 0 1)。 (2 )患者的绝经状态与预后有关 ,未绝经者生存率高于已绝经者 (P =0 .0 0 0 1)。 (3)生存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有关 ,Ⅰ、Ⅱ期患者的生存率高于Ⅲ ,Ⅳ期患者 (P =0 .0 0 5 6 )。 (4)生存率与病理类型有关 ,MMMT患者的生存率低于LMS和ESS (P =0 .0 0 11)。 (5 )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P >0 .0 5 )。 (6 )手术后辅助动脉灌注化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P =0 .0 0 8)。多因素分析显示 :仅绝经状态、手术分期和辅助化疗三个因素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其中手术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P =0 .0 0 0 4 )。结论 绝经状态、手术分期和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三个独立因素。辅助化疗(经盆腔动脉灌注化疗药物 )不仅能减少复发 ,而且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7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30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全组临床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治疗方式、眼眶内颅内侵犯情况和年龄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患者总5年生存率为43.3%.临床分期A+B期、C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5%,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55.6%,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单纯放疗组、单纯化疗组、手术联合放化疗组、放疗联合化疗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0%、33.3%、33.3%、52.9%、33.3%(P>0.05);有眼眶内颅内侵犯与无眼眶内颅内侵犯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1.4%、62.5%,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50岁与发病年龄<50岁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3.1%、58.8%,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预后与年龄、临床分期、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及眼眶内颅内侵犯有关.  相似文献   

5.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点及CHOP方案治疗结果,探讨DLBCL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CHOP类方案初次化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生存率进行评估,进一步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25例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1.3∶1,中位年龄49岁,Ann ArborⅢ~Ⅳ期患者占52.0%,LDH升高占42.1%,IPI中高危组(3~5分)占22.6%。首发为浅表淋巴结肿大60.0%,结外器官受侵72.8%。中位化疗5个周期,CR38.4%,PR 44.8%。中位随访28.2个月,中位生存期(MST)46.5个月,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1.9%和48.9%。单因素分析显示,≤60岁、Ann ArborⅠ~Ⅱ、LDH正常、体能评分好(ECOG 0~1)I、PI评分低、未侵及骨髓、肝未受侵、接受放疗、无B症状以及缓解者是DL-BCL的良好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高(P=0.000)、未行放疗(P=0.045)和未能缓解者(P=0.049)是DLBCL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DLBCL结外侵犯发生率高,IPI评分高、未行放疗和一线治疗未能缓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惰性B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接受化疗的71例惰性B淋巴瘤患者作为惰性组,同期选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5例作为侵袭组,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IL-6、IL-10表达水平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的性别、临床分期、体能状态、FLIPI分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结外受累、骨髓侵犯、年龄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惰性组的IL-6与IL-10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侵袭组(P<0.05)。惰性组中,化疗后完全缓解54例,部分缓解8例,病情稳定5例,病情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87.3%;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结外受累、骨髓侵犯、IL-6与IL-10阳性率均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惰性B淋巴瘤患者年龄较大,少伴随有结外受累、骨髓侵犯,IL-6与IL-10表达量比较低。结外受累、骨髓侵犯、IL-6与IL-10阳性率均为影响惰性B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鼻腔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鼻腔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原发于鼻腔的腺样囊性癌38例 ,对其治疗与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 Meier法 ,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临床治疗结束时肿瘤完全消失者 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 0 %和 88.9% ,临床治疗结束时残留者 5、10年生存率分别为 4 8.0 %和 0 % (P <0 .0 1)。早期 (Ⅰ、Ⅱ期 )患者 5、10年生存率分别为 86 .7%和 75 .8% ,晚期 (Ⅲ、Ⅳ期 )患者分别为 5 8. 6 %和 0 % (P <0 .0 1)。单纯手术者 5、10年生存率分别为 5 1.4 %和 2 5 .7% ,单纯放射治疗者均为 5 0 .0 % ,综合治疗者分别为 84 .4 %和 6 2 .0 % (P >0 .0 5 )。多因素分析表明临床治疗近期疗效、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鼻腔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临床治疗近期疗效、临床分期和临床治疗方法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对化疗不敏感和复发现象是否与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bcl-2蛋白及增殖因子ki-67蛋白的表达有关。方法:收集2000-2003年本院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DLBCL患者,符合入组条件41例,分析IPI各因素及疗效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同时,20例可获取病理组织标本的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survivin、bcl-2及ki-67蛋白表达的测定,并对其进行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结外侵犯情况、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疗效均为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合并放疗或使用美罗华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差别;多因素分析提示ECOG评分与疗效是影响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免疫组化分析显示ki-67乘积高的患者生存期较短(P<0.05),复发组的平均ki-67指数及bcl-2乘积较未复发组高(前者P<0.05,后者P=0.069),bcl-2乘积高的患者死亡率较高(P<0.05),survivin核阳性患者较核阴性患者生存期短,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结外侵犯情况、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疗效及ki-67均为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Ki-67指数高为复发危险因素,bcl-一2乘积高为预后危险因素,survivin核阳性可能是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9.
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75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8年 6月至 2 0 0 2年 3月收治的 75例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资料。临床分期按AnnArbor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分区标准。预后判断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75例 5年生存率为 5 0 .7% ( 3 8/ 75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①病理类型 ,鼻型NK /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均未超过 3年 ,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 61.5 % ( 8/ 13 )和 3 0 .7% ( 4 / 13 ) ,预后极差。②临床分期 ,Ⅰ、Ⅱ、Ⅲ和Ⅳ期 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 ( 2 0 / 2 8)、5 4.5 % ( 12 / 2 2 )、42 .9% ( 6/ 14 )和 0 ( 0 / 11) (P <0 .0 1)。③肿瘤局部侵犯范围 ,T1区、T 2区、T 3区患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4.1% ( 2 0 / 2 7)、45 .2 % ( 14 / 3 1)和 2 3 .5 % ( 4 / 17) (P <0 .0 1) ,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对预后有显著影响。④治疗方法 ,放化疗综合治疗、单纯放疗和单纯化疗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68.4% ( 2 6/ 3 8)、44 .1% ( 12 / 2 7)和 0 ( 0 / 10 ) (P <0 .0 5 )。结论 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是影响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预后因素 ,应采用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年轻妇女卵巢上皮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R  Wu LY  Zhang WH  Li HJ  Li SM  Liu LY 《中华肿瘤杂志》2003,25(3):264-267
目的 探讨年轻妇女卵巢上皮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生存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 1985~ 1997年收治的 4 5 5例卵巢上皮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率采用Kaplan Meier方法计算 ,利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比较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 4 0岁组92例 ,>4 0岁 36 3例。≤ 4 0岁组早期、高分化、黏液性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 >4 0岁组 ,浆液性癌、腹水、肿瘤残存所占比例低于 >4 0岁患者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4 0岁组和 >4 0岁组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9.5 %和 2 8.2 %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同一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分级、肿瘤残存情况等显示 ,在相同情况下 ,≤ 4 0岁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 >4 0岁者。多因素分析显示 ,临床分期、肿瘤残存情况和年龄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 4 0岁的卵巢上皮细胞癌患者 ,其早期、Ⅰ级、黏液性囊腺癌所占比例高 ,肿瘤残存小 ,腹水少 ,总的 5年生存率高。临床分期、肿瘤残存情况、年龄是影响卵巢上皮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介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未分类的B 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 lymphoma,DLBCL/BL)的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 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DLBCL/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 检验对临床分期、年龄、LDH 水平、IPI 评分、初治化疗方案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存在结外侵犯,13例患者的中位OS为10个月,中位PFS 为6 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IPI 评分、LDH 水平与预后有统计学相关性,行CHOP、CHOP 样与高强度化疗方案患者之间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 结论:DLBCL/BL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结外侵犯多见,对CHOP 及CHOP 样方案治疗反应差,高强度化疗可能改善预后,IPI 评分≥ 3 分及 LDH 升高是其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非霍奇金淋巴瘤10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近10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特点,分析影响NHL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1012例NH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影响新疆地区NHL生存率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012例NHL中以40~60岁汉族男性发病多见,最主要病理类型依次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46例(34.1%),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185例(18.3%),滤泡淋巴瘤(FL)97例(9.6%),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94例(9.3%),NK/T细胞淋巴瘤62例(6.1%),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47例(4.6%).结性起病的淋巴瘤619例(61.2%),结外起病的淋巴瘤393例(38.8%).本组维吾尔族女性FL淋巴瘤患者人数比例较汉族女性患者高(P=0.002),汉族男性PTCL患者人数比例高于维吾尔族男性患者(P=0.015).5年总生存率为45.8%.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行为状态评分(PS),B症状,年龄,肿块大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结外器官受侵数目及IPI是NHL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T细胞来源,Ⅲ~Ⅳ临床分期,IPI评分3~5分及LDH增高是NHL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新疆地区NHL发病以中年多见,结性起病者多于结外起病,B细胞淋巴瘤多于T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临床分期、IPI、血清LDH水平与NHL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L)的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ENKL患者,予单纯放疗3例,单纯化疗9例,其余15例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其中3例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对B组症状、乳酸脱氢酶(LDH)、一般状况评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Ann Arbor分期、治疗模式和近期疗效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 Kaplan-Meier法。结果 全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2(2~42)个月。1、2、3年的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79.5 %、71.6 %、53.7 %。早期(Ⅰ期+Ⅱ期)及晚期(Ⅲ期+Ⅳ期)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 %、62.3 %(P=0.368),早期患者单纯放疗或化疗4例均获总有效(OR)(CR+PR),化疗联合放疗10例,OR 9例。晚期患者单纯化疗8例,OR 2例;化疗联合放疗5例,OR 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近期疗效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对于ENKL早期患者,放疗或化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放化疗联合治疗及auto-HSCT是治疗晚期ENKL的重要方法。年龄及近期疗效可作为判断ENKL预后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原发结外与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134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 DLBCL 134例,占同期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52.14%(134/257),结外DLBCL共93例占总体DLBCL的69.4%.结外DLBCL分期为Ⅲ~Ⅳ期者占55.9%(52/93),结内DLBCL中Ⅲ~Ⅳ期者占75.6%(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外DLBCL中乳酸脱氢酶升高者占33.3%(31/93),而结内DLBCL中升高者占58.5%(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他临床特征如出现B症状、大肿块、骨髓浸润、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的比例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外与结内DLBCL生发中心及非生发中心起源出现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结外与结内DLBCL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2%、55.2%,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3%、4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5、0.748).结论 原发结外DLBCL的发病率较高,与结内DLBCL相比其临床分期较早,肿瘤负荷较低,但两者的免疫表型、分化特征及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YD88基因突变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的74例初治DLBCL患者,回顾分析MYD88突变组(MYD88mut)和MYD88野生组(MYD88w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74例DLBCL患者中,MYD88mut组和MYD88wt组患者性别、年龄、ECOG评分、LDH、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及I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YD88mut组主要为ABC亚型(75.00%)。12例MYD88mut突变均为错义突变,其中8例氨基酸改变为L265P。MYD88mut组2周期R-CHOP方案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为41.67%,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mission,PR)为33.33%,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effective,OR)为75.00%。MYD88wt组分别为77.42%、11.29%和88.71%。2组比较,2周期CR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0 4)。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YD88mut组及MYD88wt组患者5年OS分别为54.98%与73.53%,PFS分别为48.61%与66.54%,2组比较,OS及PFS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 4,P=0.031 9)。结论:MYD88突变主要存在于DLBCL的ABC亚型,且MYD88突变提示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比值(ALB to FIB ratio,AF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04-17至2022-03-18确诊的DLBCL病例59例,收集所有患者首次化疗前1周内的血清ALB值、血浆FIB值,计算出AFR。应用生存分析研究AFR对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来评估各模型对DLBCL患者预后预测能力的大小。结果:AFR范围3.87~20.13,中位数11.16。AFR与IPI、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数以及B症状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AFR增高时,DLBCL患者的PFS显著提高(P<0.001),2年累积PFS与低AFR组患者相比提高了73.0%。Cox单因素分析提示,低AFR的DLBCL患者发生肿瘤进展或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P=0.002);多因素分析提示,AFR是影响DLBCL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04)。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和IPI联合AFR两种模型判断DLBCL患者PFS的AUC值分别为0.778(95%CI 0.659~0.897,P<0.001)和0.829(95%CI 0.723~0.935,P<0.001)。结论:AFR是判断DLBCL患者PFS的独立预测因子,IPI联合AFR能够更好地判断DLBC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原发韦氏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 对2000-2008年间本院收治的 122例DLBCL和 44例ENKTCL进行回顾分析。DLBCL通常 4~6周期CHOP方案化疗后加累及野放疗,早期NKTCL单纯扩大野放疗或加辅助化疗或放疗前加短周期(1~3周期) CHOP方案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82%,DLBCL和ENKTCL随访时间满 5年者分别为 32例和 15例。DLBCL多见于扁桃体并伴有颈淋巴结累及,ENKTCL多见年轻男性、鼻咽Ⅰ期病变、B症状和侵犯周围结构。DLBCL和ENKTCL的 5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67%和68%、59%(χ2=0.53、1.06,P=0.468、0.303);Ⅰ+Ⅱ期的 5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76%和72%、62%(χ2=1.20、2.46,P=0.273、0.11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乳酸脱氢酶升高、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1、国际预后指数评分≥1、Ⅲ+Ⅳ期病变和大肿块与DLBCL的预后相关(χ2=9.40、12.72、6.15、10.36、12.48、5.53,P=0.002、0.000、0.013、0.001、0.000、0.019),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1和年龄>60岁与ENKTCL的预后相关(χ2=3.98、8.41,P=0.046、0.004)。结论 原发韦氏环的DLBCL与ENKTCL临床特征不同,但不同治疗原则下两者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叉头框转录蛋白1(FOXP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85例DLBCL组织中FOXP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OXP1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85例DLBCL组织中FOXP1的阳性表达率为71.8%(61/85),FOXP1表达与年龄、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病理类型密切相关(P<0.05)。在生发中心型(GCB)DLBCL中FOXP1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无病生存期(PFS)为13个月和44个月(P=0.002),总生存期(OS)为28个月和50个月(P=0.003);而在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中FOXP1表达与生存预后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分期、LDH水平、有无B症状以及FOXP1表达与DLBCL患者的PFS和OS均相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期(95%CI:1.410~4.415,P=0.02)和FOXP1表达(95%CI:0.143~0.734,P=0.007)是PFS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FOXP1蛋白有可能是DLBCL的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尤其在GCB型DLBCL中FOXP1蛋白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9.
Lu NN  Li YX  Wang WH  Jin J  Song YW  Zhou LQ  Wang SL  Liu YP  Liu XF  Yu ZH 《Cancer》2012,118(6):1593-1598

BACKGROUND:

Nas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is ra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nasal DLBCL.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ll patients received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radiotherapy.

RESULTS:

Patients with nasal DLBCL usually were older and were predominantly men with early stage disease, low frequency of B symptoms and elevate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good performance status, and a low‐risk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 score.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after initial treatment was 76%, the 3‐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for the whole group was 44%, and the median OS was 35 months. Performance status and IPI were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OS. For patients with IPI scores of 0 or 1, the 3‐year OS rate was 54%, and the median OS was 52 months compared with 17% and 11 months, respectively, for patients with IPI scores of 2 or 3 (P = .033). Th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ho achieved a complete response (CR)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for patients who did not achieve a CR. Extranodal spread was the primary pattern of failure.

CONCLUSIONS:

The curr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rimary nasal DLBCL appears to have distinct clinical features; its poor outcome and propensity for extranodal failure illustrate the need for innovative therapies. Cancer 2011;. © 2011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