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探讨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3).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95.34±20.53)mL,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9.43±16.77)min、住院时间为(14.08±3.64)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为60.27%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9%,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对患者损伤较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因此,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生理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对比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4例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42例。介入组行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显微组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术后Hunt-Hess分级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显微组35.71%低,复发率19.05%较显微组2.38%高(P <0.05)。结论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可减轻患者病情,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术后易复发,需谨慎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过去在我院治疗的7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颅内动脉瘤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9%,略高于对照组的89.2%,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6例;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VAS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相当,但能够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治疗时间,迅速减轻疼痛,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作为A组,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的39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恢复良好率为80.0%,明显高于B组的59.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明显高于B组的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能够获得更高的临床疗效,血管内介入疗法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康复时间以及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两种治疗方案各有利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合并颅内血肿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行经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其中24例患者给予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24例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设为观察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中,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对照组为54.1%;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8%,对照组为45.8%,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以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跟开颅夹闭手术效果相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胡涛  周建华  韩书清  雷丹 《当代医学》2021,27(27):117-118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高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因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予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并进行稳定血压、降低颅内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术后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杜向青 《吉林医学》2014,(7):1432-1433
目的:探讨分析颅内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发病后进行手术的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研究组58例手术均在发病48 h内进行,而对照组32例手术在发病48h后进行,观察3个月并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病情分级变化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研究组病情分级情况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早期应用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肯定、预后较佳,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明显缓解病情,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6例,其中28例患者采用传统保守治疗,设为对照组;28例患者给予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2%,对照组为14.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有效防止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内宽颈动瘤患者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的提高疗效、缩短手术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整群选取的该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71例破裂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病例资料,按Hunt-Hess分级,其中Ⅰ~Ⅲ级58例,Ⅳ~V级13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72 h内早期行显微手术夹闭,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71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手术夹闭,影像学检查共发现动脉瘤74个,3例为多发动脉瘤,5例宽颈动脉瘤均使用两个动脉瘤夹共同夹闭,所有病例均一期夹闭。术后6个月GOS评分,预后良好(5分﹚55例(77.5%﹚,轻残(4分﹚4例(5.6%﹚,重残4例(5.6%﹚,植物生存3例(4.2%﹚,死亡5例(7.0%﹚。结论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积极显微手术可有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疗效. 方法 整群选取2012年7月—2015年2月在医院收治的72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开颅夹闭组36例和介入组36例, 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GOS)预后的评分以及术后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复发率方面,开颅组为2.78%,介入组为19.44%,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术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开颅手术的复发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对62例64个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其中行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4例,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手术组:33例成功夹闭瘤颈(其中2例分离瘤颈时动脉瘤破裂),1例合并脑内血肿在清除血肿后急性脑膨出未能显露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31例术后两周复查血管造影,动脉瘤完全夹闭83.9%(26/31)。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70.0%(21/30);血管内栓塞相关并发症2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二者互有优缺点,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与术后转归。结果:18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恢复良好16例,轻残1例,重残1例。结论:经过慎重的选择病例以及术前周密的手术设计,经翼点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而导致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6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81例)和药物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累积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围手术期并发症,以30 d后责任血管同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作为次要终点事件,随访3年时两组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介入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对30 d后责任血管同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更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仍然是限制其临床推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吴珂 《中外医疗》2014,(16):19-21
目的观察分析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5例共113个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患者分别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53例59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显微技术治疗,52例54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利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治疗的教训和经验。结果显微手术治疗患者中有79.2%患者手术后预后良好,9.4%患者中残,5.7%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3.7%患者死亡;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患者中有76.9%患者预后良好,7.7%患者中残,3.8%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9.6%患者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各有利弊,且相互补充,临床治疗时应依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主治医师的技能和患者的意愿进行综合的考虑,以确定一个最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为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和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选取2014年1月~2016年8月入院的动脉瘤患者共96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8例.对照组接受院内常规的介入手术前准备及治疗,实验组在介入手术前及手术后接受全程健康教育路径指导,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接受健康教育路径指导的患者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焦虑与抑郁心理应激状态明显降低,总体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病率相对于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治疗费用及大大降低了相关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和观察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复发率0%,同期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复发率17.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改良的 Rankin 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MRS)、巴塞尔指数(Barthelindex,BI)无明显差异,术后各指标相比较,观察组更为理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更佳,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邵星博  关俊宏  曲圣涛 《西部医学》2022,34(8):1204-1208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疗效,为临床实际工作中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提供手术策略方面的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三个神经外科病房收治的70例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全部病例根据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单侧或双侧手术、一期或分期手术、处理责任动脉瘤或处理全部动脉瘤进行分组。通过对术后GOS评分、术后再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等预后指标对比分析不同手术策略下的治疗效果。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介入栓塞术的临床疗效好于开颅夹闭术,处理全部动脉瘤临床疗效好于只处理责任动脉瘤;手术侧别、手术分期对预后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unt Hess评分及术式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多发动脉瘤的治疗,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在处理明确诊断的多发动脉瘤时应尽可能处理全部动脉瘤,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应遵循一定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