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和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局部心肌收缩异常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SRI技术,测量冠心病组(41例)和正常对照组(40例)心肌长轴方向12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PSV)、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SR)、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Tsv)、应变率收缩达峰时间(Tsr)。结果①冠心病组PSV、PSSR较对照组减低(P<0.05),Tsv、Tsr较对照组延长(P<0.05)。②PSSR对于缺血节段的检出率高于PSV(P<0.05),Tsr对缺血节段的检出率最高(68.5%)。结论QTVI、SRI对于定量分析冠心病局部心肌收缩运动异常具有重要价值,SRI更优于QTVI。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肌应变率显像(SRI)技术在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局部室壁运动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RI技术对3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心尖四腔、两腔观各节段局部心肌功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术前缺血心肌应变率曲线中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SR峰值均小于正常节段并可出现收缩后收缩(PSS)波。术后经治疗的缺血心肌各峰值逐渐增加,PSS波消失,各指标较未经治疗的缺血心肌明显增加。结论SRI技术可准确识别缺血心肌节段,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缺血心肌血供,提高心肌发生变形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应变率成像评价缺血心肌收缩后收缩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应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健康者与冠心病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后收缩(PSS),即等容舒张期负向应变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测量左心室缺血心肌收缩期应变率峰值(SRS)、等容舒张负向应变率峰值(SRPSS)、持续时间(TPSS)、出现SRPSS的节段数、收缩-舒张转换时间(Tcec)及SRPSS/SRS比值,并与56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缺血心肌与对照组比较SRPSS增大,出现SRPSS节段数增多,TPSS延长,Tcec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收缩后收缩应变率能够较客观地检测出缺血心肌,并准确评价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局部心肌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应变率成像技术测定2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术后(20±5)d及20例正常人左室壁各节段收缩期、收缩期后及舒张早期的纵向峰值应变率SRS、SRPSS、SRE,计算收缩期后收缩波(PSS)发生率及SRPSS/SRS比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缺血节段的SRS和SRE显著降低(P<0.01),PSS发生率,SRPSS和SRPSS/SRS显著增高(P<0.05).冠心病组缺血节段支架置入术前、术后PSS发生率,SRPSS、SRS和SRE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RPSS/SRS术后较术前显著减低(JP<0.01).结论 SRPSS/SRS比SRS、SRE、SRPSS更能敏感地评价支架置入术后局部心肌功能改善状况.  相似文献   

5.
应变率显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应变率显像(SR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探讨SRI评价左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正常组(A组)30例,冠心病组(B组)30例,测定各组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SRS、SRE、SRA);统计各组左室壁出现的收缩后缩短(PSS)的节段数;检测各节段收缩-舒张转换时间(TCEC).结果 与A组比较,B组缺血节段的SRS、SRE、RSA均显著降低(P<0.05),B组PSS检出率显著增多(P<0.05);与非缺血节段比较,缺血节段TCEC显著延长(P<0.05).结论 SRI为定量、准确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探讨SRI评价左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A组30例健康人群,B组2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C组19例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取心尖四腔、心尖两腔、心尖左室长轴切面的心肌应变率曲线,测定左室各室壁的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SRS、SRE、SRA)和收缩期峰值应变(εS),计算其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RSA)和平均峰值应变(mεS);统计各组左室各壁出现的收缩后缩短(PSS)的节段数;观察左心室曲线M型应变率成像(CMM-SRI)图像特点,定量检测各节段收缩-舒张转换时间(TCEC),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缺血节段,比较各组左心室壁各节段TCEC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A组)相比,高血压病组(B组)患者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C组)患者的mSRS、mSRE、mRSA和mε均有明显降低(P〈0.05);与A组及B组相比,C组各节段PSS的检出率明显增多(P〈0.05),而A、B两组各节段的PSS检出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非缺血节段比较,缺血节段TCEC延长(P〈0.05)。结论应变率成像(SRI)技术为定量、准确评价高血压和冠心病左室心肌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室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60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术前1 d、术后3 d、1个月测量左室缺血心肌收缩期、等容舒张期负向的应变率峰值、舒张早期 (SR_S、SR_(PSS)、SR_E)以及出现SR_(PSS)节段数、持续时间(T_(PSS)),利用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节段SR_S、SR_E降低,SR_(PSS)增大,出现节段数增多,T_(PSS)延长;术后3 d与术前相比,SR_E增高,SR_(PSS)降低,T_(PSS)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术后1个月SR_S、LVEF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 应变率能够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冠心病PCI术后左室局部心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组织速度成像(TVI)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左室壁收缩运动异常的临床意义,比较TVI中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应变率成像(SRI)、组织追踪成像(TTI)和组织同步成像(TSI)之间对于评价左室壁收缩运动异常的敏感性差异。方法对正常组健康人群及冠心病组的病例应用TVI采集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两腔切面、心尖左室长轴切面的后间隔、下壁、前壁及前间隔图像,获得QTVI、TSI的速度-时间曲线图,TTI的位移-时间曲线图及SRI的应变率曲线图,测量左室11个节段收缩期的峰值速度(Vp)、峰值位移(D)及最大应变率(SR)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以正常组各节段各项指标为标准,冠心病组各节段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冠心病组共208个节段,QTVI、SRI、TTI、TSI对异常节段的检出比例分别为56.73%、60.58%、67.79%、50.48%。结论TVI技术能有效地定量评价冠心病的左室壁收缩运动异常,其中尤以TTI对评价左室壁收缩运动异常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应变率与应变显像对冠心病局部心肌收缩后收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应变率与应变显像评价冠心病局部心肌收缩后收缩(PSS)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应变率、应变显像对48例冠心病患者和42例正常人左心室不同节段径向、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应变(εS)和PSS的峰值应变率(SRPSS)及应变(εPSS)进行测定。对比分析冠心病组狭窄冠状动脉供血节段(狭窄节段)和对照组相应正常节段(正常节段)的各项参数。结果冠心病组所有部位狭窄节段PSS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节段,狭窄节段与正常节段径向PSS检出率分别为67.0%和14.3%(P<0.01),纵向PSS检出率分别为66.2%和17.2%(P<0.01)。各室壁狭窄节段的径向、纵向峰值SRS和εS均明显低于正常节段(P<0.05)。各室壁狭窄节段的SRPSS/SRS均明显大于正常节段(P<0.05)。除基底段纵向εPSS外,余各部位狭窄节段中的εPSS均显著大于正常节段(P<0.05)。心尖部狭窄节段中的纵向SRPSS明显大于正常节段(P<0.05),余各部位狭窄节段的SRPSS与正常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局部心肌PSS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心肌,病理性PSS具有较明显特点,易与生理性PSS区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与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在大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DSE)中诊断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49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分别于静息、10、20、30、40μg.kg-1.min-1多巴酚丁胺负荷下获取心尖两腔、四腔观清晰组织速度成像图。脱机分析侧壁、室间隔、前壁、下壁心肌基底段、中段心内膜下心肌QTVI与SRI曲线,QTVI测量参数为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SRI测量参数为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YS)和最大应变(εMAX)。结果根据常规HDDSE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心肌节段区分为正常节段与缺血节段(缺血组);与对照组正常节段(正常组)比较,静息状态下,缺血组与正常组节段间VS、VE、SRSYS、ε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峰值负荷时,与正常组各节段比较,缺血组各节段VS、VE、SRSYS、εMAX明显减低(P<0.05)。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将峰值负荷下基底段心肌VS≤9.6cm/s,中段心肌VS≤8.3cm/s,SRSYS≤-2.6s-1为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截断值,DSE中QTVI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8%、80.4%;DSE中SRI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6%、85.7%。与QTVI比较,DSE中SRI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显著增高(P<0.01)。结论DSE中QTVI与SRI技术均能准确、无创检测冠心病缺血心肌,SRI技术敏感性、特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反映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35例,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6例(WHOⅠ~Ⅱ级),高级别胶质瘤19例(WHOⅢ~Ⅳ级)。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序列、SWI及PWI扫描,并获得SWI图和脑血容量(CBV)彩图,逐层观察SWI图胶质瘤静脉分布情况,并按静脉多少进行评分。利用CBV彩图观测胶质瘤实质相对CBV(rCBV)值,并对肿瘤静脉及肿瘤实质rCBV值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静脉评分:0分11例(68.75%),1分5例(31.25%);高级别胶质瘤静脉评分:1分3例(15.79%),2分16例(84.21%),胶质瘤静脉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rCBV值分别为2.25±0.32、5.80±0.75(P<0.001)。胶质瘤实质rCBV值与静脉评分在同一病理级别胶质瘤中有明显相关性(r=0.727,P<0.001)。结论 SWI技术为在活体上从磁共振功能影像学角度反映胶质瘤血管生成情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在胶质瘤的诊断评价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段读出扩散加权成像(RS-EPI DWI)相对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SS-EPI DWI)在鼻咽癌检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0例经病理证实的未做任何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采用Siemens 3.0 T Skyra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常规平扫加增强扫描基础上加做鼻咽的轴位RS-EPI DWI及SS-EPI DWI序列,分别计算出鼻咽肿瘤区域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T_1增强轴位图像为参考,计算鼻咽层面图像的变形百分比,测量鼻咽肿瘤长、短径,比较SS-EPI DWI、RS-EPI DWI图像上肿瘤大小的准确性,比较颅底层面磁敏感伪影幅度。结果RS-EPI DWI较SS-EPI DWI图像的SNR(t=34.074,P0.01)、CNR(t=23.120,P0.01)值高,图像变形较轻,相同解剖层面,RS-EPI DWI图像测出的肿瘤大小更接近增强后T1轴位上病灶大小,颅底层面RS-EPI DWI图像磁敏感伪影明显较弱(b值为0 s/mm~2时t=10.634,P0.01,b值为1000 s/mm~2时t=8.219,P0.01),两名医师分别对SS-EPI DWI、RS-EPI DWI的ADC图病灶区进行测值,两组测值在判断病灶扩散受限上统计学差异(t=0.00,P=1.000.05)。结论分段读出扩散加权成像较传统的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更佳,其临床应用更有价值,对于诊断的准确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Transvaginal color Doppler imaging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ransvaginal color Doppler was used to assess circulation in pelvic vessels in a group of 64 patients including 15 patients with fertility problems, 18 patients with pelvic tumors, 2 cases of suspected ectopic pregnancy, and 29 pregnant patients with fetuses between 6 weeks and 10 weeks, menstrual age. Blood flow was successfully displayed by color Doppler in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iliac arteries, and the uterine arteries, but flow in ovarian arteries could not be visualized. In the subgroup of patients with pelvic tumors, neovascularization of tumor tissue was documented in 6 out of 10 cases of uterine fibroma and in 2 cases of ovarian cancer. In 6 cases involving benign ovarian pathology, no abnormal blood supply was observe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flow within uterine fibromas and ovarian malignancies showed lower impedance and higher blood velocity in cases of malignancy. In early pregnancy blood flow in the umbilical artery could be visualized by color Doppler starting from the 6th week and flow in the aorta from the 8th week. Flow in the trophoblasts was observed with an overall success rate of 59% and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in 1 out of 2 cases of ectopic pregnancy.  相似文献   

14.
生物超声(US)、光声(PA)和磁声(MA)成像均以超声波作为载体,将其结合可获得生物组织的组合图像,充分发挥各成像手段的优势。与单一成像技术相比,联合成像具有更好的分辨率及更高的对比度和敏感度,可更精准地定位病变组织,并辨识出其形态和成分。本文对光声—超声、磁声—超声及磁光声联合成像,尤其内窥式联合成像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分子影像学报告基因显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报告基因显像技术是分子影像学中重要的显像技术,其可对多种不同的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过程进行显像,有望更快地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分子影像学中报告基因显像的一般原则、分类、相关影像学技术及潜在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原理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作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阐明相关概念,分析重要成像参数的影响及二者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成像用于分子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子影像学可广义定义为在活体内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过程描述和测量,而磁共振不仅具有非侵袭性,在活体成像中有着极精细的空间分辨率和极佳的组织分辨率,还可在活体器官的细胞或亚细胞水平定性与定量生物学过程。所以,磁共振技术在分子影像学研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肝脏恶性肿瘤扩散加权成像与T2加权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和T2WI反映肝脏恶性肿瘤扩散特征、病理特征及肿瘤范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肝脏恶性肿瘤44例48灶(肝细胞癌30例30灶,肝转移瘤10例14灶,胆管细胞癌4例4灶),比较DWI与T2WI图像液体(脑脊液,胆囊胆汁)和肝脏恶性肿瘤的信号,肿瘤/肝脏信号强度比(SI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肿瘤范围,测量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在b=600 s/mm2的图像中,所有病例的脑脊液均显示为低信号.肝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高信号,其信号分布特征与T2WI不同;肿瘤的信号强度和瘤/肝SIR,DWI与T2WI不相关;DWI信号强度与ADC值呈负相关.DWI的病灶对比噪声比高于T2WI,二者差异有显著性.DWI显示病灶范围与T2WI差异无显著性.结论b=600 s/mm2的肝脏DWI图像受T2穿透效应影响较小,能够较好地反映肝脏恶性肿瘤的扩散特征.DWI肿瘤对比噪声比更高,有助于病灶边界的确定.DWI反映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扩散特征,可作为其影像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q-空间成像在1.5T 临床用设备上的可行性.方法对12名成年健康志愿者分别用不同的q值进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通过傅立叶变换得到水分子的位移分布.结果通过对所有被试的平均,能够获得水分子的扩散位移轮廓分布.结论使用q-空间成像可以提供活体内的水分子扩散的定量信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脊椎病变的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结合常规MER,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脊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4例脊椎良恶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采集数据.包括常规T1WI、T2WI和DWI,DWI b值分别选择70 s/mm2、100 s/mm2、165 s/mm2、300 s/mm2、500 s/mm2,经Functool 2软件分析处理得到病变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指数弥散系数(EDC)值.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对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WI中,脊椎良、恶性病变的信号差异无显著性.b≤100 s/mm2时,弥散效应不明显;b>300 s/mm2时,图像信-噪比过低.当b=165 s/mm2时,其图像可满足诊断需要.当b=165 s/mm2时,脊椎良性病变的ADC值为(3.19±O.33)×10-4mm2/s,EDC 值为(715.68士28.36)×10-3;脊椎恶性肿瘤(转移瘤)的AIN;值为(1.87±0.12)×10-4mm2/s,EDC值为(1466.25±41.69)×10-3.与恶性肿瘤相比,脊椎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偏高,EDC值明显偏低.结论 脊椎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差异无显著性.因此,不能单纯根据DWI信号的高低对脊椎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脊椎EPI-DWI中,当b值在100~300 s/mm2时,能够得到适合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当b=165 s/mm2时,脊椎ADC值和EDC值可作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指标之一.若AIX;值大、EDC值小,则提示病变良性可能较大;反之则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