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制备的天灸药膏及不同穴位组合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观察末每组20例。天灸1组、天灸2组选用生白芥子制备的天灸药膏;天灸3组、天灸4组选用炒白芥子制备的天灸药膏。天灸1组、天灸3组穴位选取双侧肺俞、风门、膏肓;天灸2组、天灸4组穴位选取双侧大杼、膈俞、肾俞。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结果 4组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过两两比较发现天灸1组、天灸3组疗效优于天灸2组、天灸4组,治疗效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天灸1组与天灸3组、天灸2组与天灸4组比较,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风门、肺俞、膏肓穴位组合对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生白芥子与炒白芥子制备的天灸药膏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三伏灸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应用三伏灸的疗效,探讨三伏灸疗法对多种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优势病种。方法:在每年确定的三伏天时间内,将"天灸膏"药粉配适量蜂蜜和新鲜姜汁调和,制成软膏状,将药物敷贴固定在相关穴位。结果:慢性单纯性鼻炎疗程越长则疗效越好;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见效稍缓;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则起效较快、疗效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天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方法]对400例住院患者使用天灸治疗,白芥子、麻黄各10g,甘遂、肉桂各5g,细辛3g。以上药物研成粉末,新鲜姜汁调成糊状,涂于天突、大椎、肺俞、心俞、肾俞、定喘、脾俞、大杼、身柱、膻中、风门穴位。每伏各贴药一次,双侧取穴。临床根据个体的不同差异,辨证分型,选取不同的穴位。连续治疗3年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临床控制65例,显效169例,有效117例,无效49例,总有效率87.75%。[结论]天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平骨宁贴剂是我院名老年中医协定方基础上研制的。由马钱子、白芥子等几味中药材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抗炎抗风湿作用。我们根据方中药材的活性成分理化特性 ,制定了制备工艺 ,使药物的活性成分完全溶出 ,以提高该制剂的治疗效果。在剂型上 ,我们把传统的擦剂改变为贴敷剂 ,使药物缓慢渗透病灶 ,延长了作用时间 ,以增加疗效。应用于临床获得一定的效果。1 处方与制备1.1 处方 :马钱子 2 5 0 g,白芥子 2 5 0 g,防风 10 0 g,冰片 6 0 g,甘油 2 0 0 g,70 %乙醇适量。1.2 制备 :取马钱子、白芥子、防风研成粗末 ,用 70 %乙醇…  相似文献   

5.
天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0例诸晓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杭州310012)天灸是利用某些中药的刺激性,将药物捣烂成糊,敷贴在穴位上,致使穴位发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有毛莨灸、斑蝥灸、白芥子灸、旱莲草灸、蒜泥灸等。笔者以斑蝥...  相似文献   

6.
正1临床资料笔者在门诊工作期间,通过脐灸法治疗1例中年女性阴痒症,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2治疗方法采用脐灸法治疗。取穴:神阙。脐灸粉:将人参、熟附子、肉桂、土鳖虫、续断、生龙骨、乳香、没药、白芥子等药物按一定比例超微粉碎,密封备用。面圈:取面粉适量,以温开水调成面团,制成直径约1. 5 cm环形,其下放置一薄层脱脂棉,按压使其与面圈底座成一整体,备用。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将面圈放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天灸磁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20例缓解期冷哮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时间为"三伏天",治疗组采取天灸磁贴进行穴位贴敷,对照组则采用甘遂、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等药末按比例兑调生姜汁的药膏进行穴位贴敷,治疗3年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天灸磁贴治疗冷哮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天灸药物白芥子散对缓解期小儿哮喘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缓解期小儿哮喘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沙丁胺醇粉雾剂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西药组,30例),一组天灸药物白芥子散治疗(中药组,30例),统计分析2组患儿的肺功能、临床指标、临床疗效及血清TNF-α、IL-4、IL-6、Ig E水平。结果中药组患儿的FEV1、MEF 25%~75%、PEF均显著高于西药组(P 0. 05),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显著少于西药组(P 0. 05),血清TNF-α、IL-4、IL-6、Ig E水平均显著低于西药组(P 0. 05)。结论天灸药物白芥子散对缓解期小儿哮喘的防治效果好,作用机制为降低患儿的血清TNF-α、IL-4、IL-6、Ig E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变应性鼻炎方为湖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临床经验方,处方由白芥子、黄芩、苍耳子等10味中药组成,具有开窍散结、抗炎止痒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阵发性喷嚏、鼻粘膜肿胀、鼻痒、鼻塞等症~[1]。该方原剂型是将各味中药粉碎,用姜汁或黄酒调敷,然后用橡皮胶布固定于相关穴位,此种方法需要临时调制,给药极不方便,且易出现掉粉,皮肤刺激性大,透皮吸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由于疗效广泛、靶点多样、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白芥子涂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白芥子涂法的临床应用现状(基本组方的配伍比例、给药方式、贴敷穴位、给药方案等)及研究动态进行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临床应用多凭经验而定、缺乏合理依据、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淡化;给药制剂多为传统剂型,新剂型产品尚未上市;贴敷药物皮肤刺激性大,患者难以接受甚至中断治疗;经穴给药机制分析缺乏深度,尚未揭示药物对腧穴作用的科学内涵;对药代动力学、生物药剂学、量效关系等研究较少。同时,提出必须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规范临床应用;在注重临床验方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中药缓控释、智能化、靶向制剂等新剂型;全面考察皮肤刺激性影响因素,从药用物质基础角度对皮肤刺激性进行药效学评价,建立临床合理用药方案;采用中药谱效学的研究方法,借鉴现代皮肤免疫学、针灸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系统论、整体论的角度综合分析各指标变化的相关性,阐明药物对腧穴作用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结合关元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结合隔姜灸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次髎结合关元隔姜灸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酒炒温经消喘散后作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哮喘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酒炒温经消喘散后再调姜汁使用,对照组采用温经消喘散直接用姜汁调成膏状使用,进行穴位贴敷治疗14d后作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3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两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酒炒温经消喘散后可提高药物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优化了中药资源,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何桂兰  袁申平  柯晓英 《河北中医》2011,33(11):1680-1682
目的 观察改良天灸法治疗慢性肾脏病(CKD)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6例CKD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予改良天灸法治疗,对照组23例予口服桂附地黄丸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7.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肿瘤患者背俞穴和腹募穴在隔姜灸刺激下的皮肤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的阈值区间,以期更好地指导该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且对于艾灸医疗器械研制中治疗及安全参数的设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用电子测温仪分别测量患者的背俞穴和腹募穴在隔姜灸刺激下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值,将测得数据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背俞穴和腹募穴在隔姜灸刺激下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依次升高,且背俞穴的耐受温度(42.99±3.27)℃高于腹募穴(40.35±3.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穴隔姜灸对恶性肿瘤患者各时段热感度对比研究发现,二者的耐受温度存在差异,背俞穴热感温度的耐受阈值明显高于腹募穴;在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之间,有一个稍高于患者身体温度的最佳温度阈值,我们认为治疗疾病过程中,如何适当延长该温度的作用时间,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耐受温度作为患者接受隔姜灸刺激的极限温度,为临床灸法的安全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虚寒型胃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服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隔姜灸疗法于神阙、中脘、双足三里穴,均连续治疗10天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虚寒型胃痛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术后胃瘫病人的疗效。方法:将64例胃瘫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32例,采用针刺和艾灸结合治疗;后者32例,单纯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的胃液引流量、治疗次数及痊愈率。结果:两组胃液引流量均明显减少。试验组平均治疗(9.67±2.34)次,痊愈率100%。对照组平均治疗(14.12±5.34)次,痊愈率72.6%。两组在治疗次数、痊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胃瘫综合征有明显的效果,治疗次数少,见效快,痊愈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隔姜灸肺俞穴联合复方甲氧那明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灸疗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灸疗组予隔姜灸肺俞+口服复方甲氧那明治疗,对照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主要症状(咳嗽、咳痰、肺部哮鸣音)及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及FEV1/FVC]的变化情况。结果灸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咳嗽、肺部哮鸣音程度均明显减轻(P〈0.05),灸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灸疗组FEV1、FEV1/FV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相关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隔姜灸肺俞穴联合复方甲氧那明能明显减轻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咳嗽及哮鸣症状,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将55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隔姜灸治疗,对照组采用温针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姜灸是一种治疗哮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隔姜温针灸治疗腰痛的疗效。方法: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60名,随机分纽为对照组(传统针刺治疗组)和治疗组(隔姜温针灸治疗组)。治疗前后应用治疗疗效、视觉类比评分法(VAS)等进行评定。结果和结论:两组对腰痛均有改善,但从治疗后疗效及VAS评分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