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维拉帕米治疗阿片类依赖的研究不断报道,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应用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十几年的文献资料未见有关维拉帕米治疗阿片类依赖机制的报道。笔者集这一时期文献结合个人经验,试就维拉帕米治疗阿片类依赖机制进行探讨,还望专家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一种用于评价药物精神依赖性的实验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片类物质的长期应用不可避免地带来药物的耐受及依赖问题。文献报道很多药物可有效地抑制或解除阿片类物质的戒断综合征,但关于药物精神依赖性报道很少。而临床上,阿片类物质滥用的脱毒治疗仅仅是治疗的开始,要使病人戒毒成功,解决其精神依赖性显得更为重要[1]。...  相似文献   

3.
李健能  李龙 《广东医学》2016,(24):3760-3763
阿片类物质依赖是依赖性物质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表现为难以克制地、无止境地反复觅药与滥用该药的行为,具有极高的复发率[1]。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是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依赖性物质的反复使用,会致使生物体产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目前对物质依赖的确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针对物质依赖的治疗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前额皮层( prefrontal cortex ,PFC)作为奖赏通路中抑制性控制环路执行认知功能的重要脑区,其在阿片类物质依赖形成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脑功能影像技术的发展,其功能在物质依赖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关注,使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物质依赖者PFC 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为研究阿片类物质依赖脑机制形成提供可靠的方法。目前,国内外针对阿片类物质依赖者脑功能区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脑结构、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波谱研究上,尤其是静息态和任务态下相关脑功能区功能连接变化,提示阿片类物质依赖者PFC功能连接网络存在异常。本文主要对阿片类物质依赖致PFC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作简要综述。重点在总结和评价阿片类物质依赖所致PFC结构、功能、物质代谢等变化的影像学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脑形成机制提供神经影像学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美沙酮辅以氟哌啶醇及654-2治疗阿片类物质依赖患者的疗效。方法.40例阿片类物质依赖治疗前后的症状作对比。结果:临床脱瘾率达90%,不良反应较少。结论:美沙酮辅以氟哌啶醇及654-2疗法是对阿片类物质依赖的一种有效、积极的疗法。  相似文献   

5.
阿片类戒断综合征的机制,表现及评定工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阿片类戒断综合征的机制、表现及评定工具汤宜朗对阿片类物质形成依赖的个体,一旦停药或骤减药量,就可产生一组颇具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这就是阿片类戒断综合征(opiatewithdrawalsyndrome)。阿片类戒断综合征早就为人们所认识,而且有关的描...  相似文献   

6.
阿片类物质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是指阿片类物质依赖者在急性戒断综合征之后持续存在的一组综合征 ,包括精神症状 (情绪焦虑、药物渴求 )和躯体症状 (躯体不适、睡眠障碍 ) [1] ,属中医断瘾后诸症范畴。中西医关于这一类病症形成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又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研究这些特点 ,使其优势互补 ,将对更有效地治疗稽延性戒断症状产生积极的作用。1 阿片类物质的药理学基础和依赖形成机制1.1 西医学认识海洛因在目前阿片类物质中成瘾性最强 ,吸收迅速 ,且很快通过血脑屏障 ,主要在肝脏代谢 ,其产物主要经肾排出 ,…  相似文献   

7.
阿片依赖相关神经递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海洛因)日益严重的滥用。禁毒与戒毒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热点,同时也是医学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阿片类药物滥用引起的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可产生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性,主要表现为强迫性用药行为和持续性渴求状态。本文就相关神经递质系统在阿片依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李江  高国栋  王学廉  贺世明 《医学争鸣》2005,26(18):1698-1701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射频毁损双侧伏隔核对吸毒者尼古丁依赖的影响. 方法:对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的42例阿片类物质伴尼古丁依赖志愿者进行随访,用尼古丁依赖自评量表(Fagerstro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对术后不同时期志愿者的尼古丁依赖程度进行评分,研究吸毒者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前后尼古丁依赖程度变化,分析伏隔核在尼古丁成瘾机制中的作用. 结果:术后志愿者阿片类物质复吸率明显降低,1 a复吸率为54.8%,尼古丁依赖程度术前吸毒时和术前脱毒治疗时无明显差异,术后尼古丁依赖程度为:术后2 wk<术后3 mo<术后6 mo,术后6 mo与术后1 a无明显差异,但仍远低于术前脱毒治疗时的水平. 结论:针对阿片类物质成瘾的吸毒者实施的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不但可明显降低吸毒者阿片类物质依赖程度,而且对尼古丁依赖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施信强 《海南医学》1999,10(4):263-263
“益安回生口服液”为国家卫生部批准的纯中药戒毒新药。该药不含阿片类物质.无成瘾性,主要成分为人参、当归、酸枣仁等十余味药材,具有温补脾肾,益气养血.行气活血,宁心安神作用。三期临床试验显示:该药可有效的控制阿片类物质依赖急性戒断症状,故考虑用于阿片类依赖慢性迁延性戒断症状。本研究对30例阿片类物质依赖者急性脱毒治疗后慢性迁延性戒断症状的进一步观察,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亚观察时间与地点1999年5月琼山戒毒所。1.2观察对象均为接受强制戒毒完成脱毒治疗老。共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  相似文献   

10.
Sheng XQ  Hao W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1994-1996
目前用于戒断症状治疗的西药种类很多 ,但大多有成瘾性 ,如美沙酮亦有依赖性 ,易造成撤药困难或形成新的依赖 ,制约了其长期应用。戒毒中药中不含阿片类成瘾成分 ,对阿片类戒断症状的控制具有独到之处 ,可长期使用 ,备受关注[1 5] 。丁丙诺啡为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 ,可缓解阿片类戒断症状 ,依赖性潜力低 ,且毒副作用小 ,但对中、重度海洛因依赖戒断症状在治疗早期控制不够完全。本研究根据两种药物特性 ,探索中药合并小剂量丁丙诺啡对海洛因依赖自愿戒断人员急性戒断症状的治疗效果 ,并与戒毒标准药物美沙酮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对象…  相似文献   

11.
治疗吗啡依赖和戒断的有效药物:阿片类药物如美沙酮、乙酰美沙酮,作为替代药物可减轻戒断症状。内源性阿片肽及同系物对吗啡戒断症状的治疗已有许多报道。肽酶有脑啡肽酶抑制剂主要抑制跳跃反应、咬牙、呵欠和湿狗样摇动。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的代谢物如组氨酸...  相似文献   

12.
朱维 《医学综述》1999,5(9):386-387,384
<正>阿片类药物有其广泛的生物学作用,但由于其较易产生耐受和依赖,因而限制了它在临床的使用,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主要认为与神经适应性机制有关,而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在神经适应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维拉帕米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RomT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1例张秀治,刘凤芹河北省南皮县医院(061500)维拉帕米(异搏定)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已有报道。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尚少见报道。现将笔者应用维拉帕...  相似文献   

14.
所有阿片类药的控、缓释片都必须整片吞服,不可掰开、嚼碎或压碎,否则会造成过量致命的风险。忧虑阿片类药滥用和成瘾不应该妨碍癌痛的适当治疗。阿片类药在癌痛治疗时的合理使用发生心理依赖(成瘾)是很罕见的。  相似文献   

15.
以强迫用药为特征的药物滥用,尤其是阿片类物质如海洛因滥用呈逐年增多趋势.研究已证实药物依赖是慢性复发性脑病,吸毒成瘾者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高发人群,而且存在较高的病死率.人类阿片依赖行为合并HIV感染的形成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以致目前采取的治疗方法效果均不理想,因此研究药物依赖合并HIV感染的发病机制对其预防和治疗措施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1].  相似文献   

16.
纳洛酮是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阿片类过量中毒,并在非阿片类过量,如乙醇、氯丙嗪、可乐定等的救治中有成功报道。近年来在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各种休克、脑梗死等的治疗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阿片类成瘾慢性戒断症状电针治疗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阿片类成瘾戒毒后期慢性戒断症的疗效。方法112例在亚冬眠治疗1周后,随机分组。电针组54例在内关、外关、合谷及劳宫等穴位上施加特定频率及强度的电刺激;对照组56例给予可乐定治疗;用阿片类戒断症状量表(CINA)作评定工具。结果电针组疗效稍优于可乐定,尤其对失眠、疼痛及焦虑的治疗更有效,无不良反应。结论电针是阿片类依赖戒毒综合治疗中实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阿片成瘾的机制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片类物质成瘾过程中,精神依赖性和躯体依赖性起了重要作用。该过程涉及许多重要的神经传导通路,递质,信号及受体。对这种成瘾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设计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简要回顾了阿片类物质成瘾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阿片类物质依赖者非致死性蓄意自伤(DSH)现象的特点。方法采用DSH诊断标准、外科诊断标准、戒断症状分级结果在强制戒毒中,本次调查阿片类物质依赖者3258例,DSH现象的有315例,占9.67%;其中浅表类损伤患病率4.27%,构成比36.39%;消化道异物患病率6.91%,构成比58.90%;其它DSH行为患病率0.55%,构成比4.71%。结论在强制戒毒中,阿片类物质依赖者的DSH现象所占比例较高,它与吸毒方式的改变、吸毒年限的增长和戒断症状程度的加重正相关。DSH的危害性也同时增高,造成多种疾病甚至危害生命。建议DSH行为的心理机制有针对性的干预纠正,改变这一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董应忠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7):775-775
诸如阿普唑仑等催眠镇静药的成瘾依赖性及其对社会危害性虽然不及阿片类药物,但长期大剂量服用者,同样影响服用者的身心健康,甚则危害社会。笔者采用黄连阿胶汤合补肝汤协助阿普唑仑依赖者戒药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