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我国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我国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BsmⅠ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P) ,对 1 69名健康汉族儿童进行了VDR基因分型 ,并计算其基因型频率分布。结果 中国汉族儿童VDR基因bb、Bb、BB基因型分别为 91 1 2 %、7 1 %、1 77%,明显不同于高加索人种 ,与韩国人较为相似。结论 VDR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并进一步研究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CP)等生物学技术检测203例绝经后广州地区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腰椎、股骨颈、瓦氏三角、大转子处骨密度(BMD)。 结果:203例受试对象中,VDR基因型分别为BB型17例(占8.3%)、Bb型60例(占29.6%),bb型126例(占62.1%), b等位基因频率为76.85%、B等位基因频率为23.05%,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分析其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显示:只有bb与Bb、BB基因型在腰椎骨密度存在差异(P<0.05)、Bb与BB的腰椎BMD无差异(P>0.05),其余部位3种基因型骨密度无差异(P>0.05)。 结论: VDR基因型与BMD间存在着一定关联,但尚不能作为预测广州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多态性在蒙古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506名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的维生素D受体FokⅠ基因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FF、Ff、ff在本研究人群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1%、52%和17%。等位基因F占57%,f占43%。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论中国蒙古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多态性分布频率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肾脏病(T2DKD)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选择外文期刊数据库(Pub Med,Science Citation Index,Cochrane)及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根据系统评价的原理及规范,英文检索词:diabetic nephropathy or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or diabetic complication;vitamin D receptor or VDR;polymorphism or single nucleotid polymorphism or variant。中文检索词:糖尿病肾脏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检索时间为建立数据库时间至2017年6月。检索有关VDR基因(ApaⅠ、BsmⅠ、FokⅠ、Taq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扩大检索范围。对最终确定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 12.0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含1 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VDR基因位点ApaⅠ、FokⅠ、TaqⅠ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无明显相关性(P0.05)。BsmⅠ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发生存在关联,等位基因B vs b,比值比(OR)=1.86,95%可信区间(CI)=1.31-2.6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BB+Bb vs bb,OR=2.02,95%CI=1.38-2.9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DR基因位点BsmⅠ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易感性相关,B等位基因及BB+Bb基因型可能是其T2DKD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在蒙古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506名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的维生素D受体Fok Ⅰ基因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FF、Ff、伍在本研究人群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1%、52%和17%。等位基因F占57%,f占43%。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论中国蒙古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分布频率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VDR基因FokⅠ、ApaⅠ、BsmⅠ和TaqⅠ位点多态性与佝偻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佝偻病患儿为病例组。依据NHI-NHGRI研究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并依据相关文献选取其中的14条标准用于评价文献偏倚。以基因型频率为指标,提取数据后先确定最佳遗传模型,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CI。结果 19篇病例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①FokⅠ位点采用共显性模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分析,病例组704例,对照组5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OR=4.59,95%CI:2.98~7.07)和Ff基因型(OR=2.58,95%CI:1.79~3.73)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Fok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2.50,95%CI:0.76~8.19;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1.18,95%CI:0.66~2.10);非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OR=5.81,95%CI:1.21~27.98)。②Apa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AA+Aa基因型vsaa基因型)分析,病例组338例,对照组459例。亚洲人群和非洲人群ApaⅠ位点与佝偻病均无显著关联性,OR分别为1.04(95%CI:0.72~1.49)和0.98(95%CI:0.57~1.71);高加索人群AA+Aa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增高(OR=5.50,95%CI:1.22~24.75)。③Bsm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bb基因型vsBb+BB基因型)分析,病例组822例,对照组736例。亚洲人群BsmⅠ位点bb基因型较Bb+BB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降低(OR=0.46,95%CI:0.23~0.92),非洲人群Bsm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OR=1.65,95%CI:0.95~2.88)。④TaqⅠ位点采用隐性模型(TT基因型vsTt+tt基因型)分析,病例组519例,对照组513例。亚洲人群(OR=1.22,95%CI:0.82~1.82)、高加索人群(OR=0.91,95%CI:0.35~2.35)和非洲人群(OR=1.18,95%CI:0.68~2.05)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亚洲人群FokⅠ位点FF基因型为患佝偻病的危险因素,而BsmⅠ位点bb基因型为佝偻病轻微的保护因素,尚不能认为ApaⅠ和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有关联性;由于高加索人群和非洲人群研究较少,VDR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的关联性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阿昌族与汉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多态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不同民族中的分布。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68名阿昌族人和92名汉族人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比较两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68名阿昌族人中FF基因型占18%、Ff基因型占35%、ff基因型占47%,而在92名汉族人中FF基因型占22%、Ff基因型占52%、ff基因型占26%。两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x^2=7.716,P=0.021)。结论 阿昌族与汉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维生素D受体与骨关节炎存在密切联系,而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被认为能够调控维生素D受体,进而影响骨关节炎的发生,但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争议。目的:确认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关节炎的关系。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截至2019年10月,检索所有提供了骨关节炎患者和非骨关节炎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I、Bsm I、TaqI和Fok I)多态性数据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Stata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总共纳入21篇相关研究,共7 109例患者,其中包括骨关节炎患者3 123例,非骨关节炎患者4 006例;②Meta分析显示,欧洲人维生素D受体Bsm I多态性与骨关节炎之间存在相关性[(BB vs. bb:OR=1.677,95%CI(1.051,2.676),P=0.030;BB vs. Bb+bb:OR=1.780,95%CI(1.175,2.697),P=0.007],但只有3篇研究;亚洲人维生素D受体FokI多态性与骨关节炎之间存在相关性[(FF vs. Ff+ff:OR=0.609,95%CI(0.410,0.907),P=0.015],只有3篇研究;维生素D受体TaqI和ApaI多态性与骨关节炎无显著相关性,在排除异质性后结果也无明显相关性;③结果表明,维生素D受体ApaI、Bsm I、TaqI和FokI多态性可能与骨关节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研究证实,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基因有密切关系,但在不同地区人群中结果存在差异性。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甲状旁腺素基因(PTH)BstBⅠ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福州地区150例绝经后妇女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骨密度,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甲状旁腺素基因BstBⅠ多态性。 结果与结论:①甲状旁腺素基因型分布频率为BB型 68.8%、Bb型24.1%、bb 型7.1%。等位基因频率为B 81%,b 19%,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②分析其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BB、Bb、bb 3种基因型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4个部位骨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 > 0.05)。甲状旁腺素基因BstBⅠ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间无关联,尚不能作为预测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危险的遗传标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变化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 ApaⅠ多态性在山东半岛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 方法:选取367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将受试者分为骨密度正常组227例,骨质疏松组6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组77例。 结果与结论:实验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χ2 =1.583, P > 0.05)。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型占53.1%,Aa型占10.6%,AA型占36.3%。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aa基因型在腰椎(P < 0.05)、wards三角(P < 0.05)骨密度较低。运用χ2检验分析骨密度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 =4.795,  P > 0.05)。结果证实,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存在关联,提示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在决定个体骨质疏松症遗传易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维生素 D受体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不同民族中的分布。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 6 8名阿昌族人和 92名汉族人的维生素 D受体基因Fok 多态性 ,比较两组维生素 D受体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在 6 8名阿昌族人中 FF基因型占 18%、Ff基因型占 35 %、ff基因型占 4 7% ,而在 92名汉族人中 FF基因型占 2 2 %、Ff基因型占 5 2 %、ff基因型占 2 6 %。两组维生素 D受体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7.716 ,P=0 .0 2 1)。结论 阿昌族与汉族维生素 D受体基因 Fok 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收集119例遵义地区汉族人群静脉血标本,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组50例,正常对照组69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测定两组标本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er,VDR)基因第八内含子Tru9酶切长度多态性,分析AS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分布规律,分析其与遵义汉族人群AS的关系。结果显示,AS患者组中Tru9 I的等位基因频率为T92.0%、t 8.0%;正常对照组中分布为T 76.8%、t 23.2%;两组中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说明VDR基因Tru9 I酶切位点多态性和遵义汉族人群的AS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重庆市区生活10年以上的汉族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40例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症的妇女和21名同龄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的妇女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结果:骨质疏松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bb、Bb、BB频率分别为82.5%、17.5%及0,无骨质疏松组分别为85.71%、14.29%及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就目前调查例数看,重庆地区汉族妇女骨质疏松与BB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起始密码多态性和3′端多态性对北京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值的影响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了110名绝经后妇女VDR基因Fok Ⅰ和3′端多态性,同时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绝经后妇女腰椎2~4(L2-4)、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的BMD值. 结果被研究人群Fok Ⅰ、Apa Ⅰ、Bsm Ⅰ和Taq 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单独分析各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BMD值的关系,仅显示Bsm Ⅰ基因型与BMD值有关联(P<0.05);协同分析Fok Ⅰ基因型和Apa Ⅰ、Bsm Ⅰ、Taq Ⅰ基因型与BMD值的关系,显示Fok Ⅰ-Apa Ⅰ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L2-4BMD值显著相关(P<0.001),而未见Fok Ⅰ-Bsm Ⅰ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各部位BMD值的关联,Fok Ⅰ-Taq Ⅰ基因型与股骨颈和大转子区部位BMD值有关联(P<0.05).此外,未发现VDR基因3′端多态性之间与各部位的BMD值有关联. 结论 VDR基因Fok Ⅰ多态性虽然与绝经后妇女BMD值无关联,但Fok Ⅰ多态性和3′端多态性(Apa Ⅰ和Taq Ⅰ)对绝经后妇女BMD值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收集86例乳腺癌患者及134名对照,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3’端分析了两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paI及TaqI)的多态分布。结果:发现TaqI位点等位基因在两个群体间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04)。进一步对基因型进行分析发现,Tt、tt基因型与乳腺癌相关。而ApaI位点两等位基因未发现在两群体中存在差异。对ApaI及TaqI两座位的单体型进行分析,发现tA间存在连锁不平衡。在两群体中分析单体型的分布发现tA在病例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人群,提示tA单体型与乳腺癌相关。两个位点等位基因及单体型与临床指标的分析均未发现阳性结果。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怀与乳腺癌有关,提示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乳腺癌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ApaⅠ和Taq Ⅰ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285例中国北方汉族散发PD患者与285名正常对照VDR基因ApaⅠ和TaqⅠ位点多态性,并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ApaⅠ和Taq 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P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样本按性别及发病年龄分组后比较,ApaⅠ位点各亚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aqⅠ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男性PD组(168例)与男性对照组(1 60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7,P=0.032,OR=2.149,95%CI:1.011~4.567),男性PD组T等位基因频率较男性对照组显著增高(x2=3.867,P=0.036,OR=2.064,95%CI:0.989~4.307).结论 VDR基因ApaⅠ位点多态性与PD风险间无相关性,但TaqⅠ可能是男性PD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apoB基因XbaⅠ和EcoR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血脂水平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70名正常人和67例冠心病患者apoB基因XbaⅠ和EcoRⅠ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冠心病组中等位基因X+和单体型X+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组中X+X-基因型者其HDL-C明显低于X-X-基因型者,等位基因E+与TG水平增高相关联.结论 apoB基因XbaⅠ和EcoR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联,等位基因X+和单体型X+E+可视为冠心病遗传易感性标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基因测序等技术测定34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息儿和52名正常儿童的VDR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6%、50.0%、32.4%和7.7%、28.8%、63.5%,A、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6%、57.4%和22.1%、77.9%。两组AA、Aa、aa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3,P=0.017),两组A和a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8.217,P=0.004),佝偻病组中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存在相关性,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存在对佝偻病的易感性,提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韦叶生  蓝艳  徐群清  李壮 《解剖学杂志》2005,28(4):381-382,442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MbiⅠ多态性在中国广西不同民族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壮族和汉族人的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MbiⅠ多态性。比较2组白细胞介素-6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壮族人中CC基因型占56.22%、CG基因型占41.08%、GG基因型占2.70%;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66.67%、CG基因型占32.32%、GG基因型占1.01%。两组白细胞介素-6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壮族与汉族白细胞介素-6基因MbiⅠ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509C/T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壮族与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180名壮族人和170名汉族人的TGF-β1基因-509C/T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壮族人中CC基因型占41.1%、CT基因型占46.1%、TT基因型占12.8%;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28.9%、CT基因型占52.9%、TT基因型占18.2%.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壮族与汉族人群TGF-β1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