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腰痛圣药话白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医皆知白术具有补气、健脾除湿和止汗安胎的功效,但白术最善利腰脐之气和散腰脐死血的功效则知者甚少。《本草逢原》论曰:“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清·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亦曰:“白术能利腰脐之死血,凡腰痛诸药罔效者,用白术两许少佐它药,一服如神”。笔者通过临床验证,认为白术治腰痛确有特效,但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生用:只有生用才具有利气散血的功效;2、用量宜重:每剂用量为50~60g,少则无效;3、中病止服,以免耗气伤阴;4、阴虚内热者忌用。兹举病案四则以资佐证。 [肾虚夹瘀腰痛案]李×,男,45岁。1993年6月15日就诊。腰痛背屈,痛处不移,转侧困难,不能直立。舌胖有齿痕,舌质瘀点紫黑,脉涩无力。有腰肌损伤史4年余。诊为肾虚夹瘀。治法以温补脾肾,活血化瘀。白术60g,白芍30g,鹿茸(冲服)9g,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炙甘草各10g,用冷水浸煎分6次服。本方重用白术为君,一以利腰脐死血,二以温脾之  相似文献   

2.
白术治疗腰痛的运用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玲  赵育芳 《光明中医》2013,28(1):191-192
白术既可利腰脐之气,又可利腰脐间血,还能止痛,对治疗肾虚腰痛、湿盛腰痛、气滞血瘀腰痛及妊娠腰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探讨白术一药在《傅青主女科》的运用特色。同时对傅青主独特的"腰脐理论"做以阐释,并结合《傅青主女科》中的方剂,解析白术"利腰脐"的作用。使白术不再仅局限于健脾,而是通过腰脐对带脉、胞胎、任督等的影响,扩大白术在妇科经带胎产诸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祁宝菊 《山西中医》2007,23(1):58-59
当归芍药散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凡见两处。一处见于《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另一处见于《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方中川芎、芍药、当归活血疏肝,和血养血,茯苓、泽泻、白术健脾运脾,胜湿利水,合用之,既行瘀滞之血,又散蓄积之水,可用于治疗水血互结引起的病证。笔者用此方  相似文献   

5.
腰痛是一种常见、多发的临床症状.早在《内经》中就明确有腰痛的名称,《灵枢·经脉》日:"足少阴之别,名日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由于腰部特殊的结构,腰丛和骶丛从腰骶部分出,因而腰痛常伴有下肢及臀部的放射痛,也就是古籍中所说的腰腿痛、腰胯痛等.如《外台秘要》称腰胯痛, 《丹溪心法》有腰腿痛和腰脚痛等等.我们系统总结了55本中医古代著名典籍中有关腰痛的病因,并结合现代治验,以期对中医治疗腰痛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腰痛治脾     
腰为肾之府,腰痛主治多以治肾,或以补阳,或以滋阴。殊不知因脾虚湿盛而致腰痛者有之,如《金匮要略》之肾着病也。《石室秘录》曰:“如人患腰痛者,人以为肾之病也,不知非肾乃脾湿之故。”固脾气虚中阳不振,以致水湿不运,浸于腰府,湿邪困着而阳气不化,故病家自觉腰痛重坠,如带五千钱。更有女子带下而腰痛者,仍属脾虚湿盛之故。临证若不详辨,以补肾为治多不效。因其病不在肾,而在肾之外府附着寒湿而成,所以在治疗中并不在于直接温肾散寒,主要是以暖脾土以达到去寒水之目的。故尤在泾曰“故其治法不在溫肾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使之腰脐之湿去,则腰痛自除。《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7.
泽泻的利水功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又多有阐发 ,笔者温习文献并结合临床 ,对其利水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 ,现作如下辨析。1 泻有余之水湿《本草别录》言泽泻“逐膀胱、三焦停水”,《药品化义》也云 :泽泻“以此清润肺气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则脾气自健也。因能利水道 ,令邪水去。”其中停水、邪水为有余之水湿。其实早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就用其治支饮、蓄水等证。泽泻有健脾行水之功 ,故常与白术为伍以治水湿之病。此外 ,泽泻有化痰饮之功 ,以治痰饮眩晕之证 ,如仲景治痰饮之泽泻汤、茯苓泽泻汤 ,其实也是取泽泻利水以引痰…  相似文献   

8.
《福建中医药》2013,(4):59-60
<正>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浙江山阴人,生于明天启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其一生著述颇丰,现对其在《辨证录》、《辨证玉函》、《石室秘录》、《本草新编》四书中治疗腰痛使用的十八方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特点简析于下:1辨证思路1.1腰痛多因湿而成,故治疗上多以祛湿为主,兼以温阳益气、活血补血、通络补肾。十八方中陈氏治疗腰痛单用祛湿的有轻腰汤、白术薏米汤、健腰散三  相似文献   

9.
委中刺血配合鸡鸣散治疗急性腰扭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中穴为四总穴之一,属足太阳经,在《针灸资生经》中又称“血郄”,位于胭窝两筋正中,为治太阳经腰痛之要穴。鸡鸣散出于《伤科补要》,方由当归尾、桃仁(去皮尖)、酒蒸大黄组成,各等量共研细为散或水煎服。笔者在多年临床中以委中刺血配合鸡鸣散内服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较好,介绍如下。检查患者自觉疼痛部位及压痛部位,如在脊柱两侧1.5~3寸的足太阳经走行线路上时以此法治疗则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针刺人中治疗急性腰扭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腰扭伤,每因持重不当或运动失度,致腰部气血壅滞而成。针治取人中,古有书载,如《玉龙歌》云;“脊背强痛泻人中,挫闪腰痛也可攻。”今人谢志文氏也有“凡外伤性腰背疼痛用肾俞、委中等穴而难以取效者,针泻入中穴,亦能应手而愈”的经验。笔者体会,人中所属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循额至鼻柱”,为阳脉之海,统督诸阳。腰之扭伤,气血壅滞于督脉与膀脱经,取人中治之寓“下病上取”、“首尾相接”之意,针刺时本穴针感甚强,其通经接气、行气活血之功亦强;再配合腰部适当活动,行则气散,可敬外力;气散血行,则腰…  相似文献   

11.
当归芍药散来源于《金匮要略》,本方立意于肝脾不和、脾虚肝郁、气滞湿阻之病机,为治妇人腹痛之名方。方中用芍药以抑肝乘脾缓急止痛,当归、川芎理气调血,白术扶土健脾,茯苓、泽泻健脾利水。刘梅主任认为凡符合本方病机的病证,尤其是胸痹,都可随症加减施治。  相似文献   

12.
<正>晨间腰痛一般是指早晨5点到7点出现的腰痛,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规律性定时腰痛,影响继续睡眠,需起床活动方可缓解。古代医家对此种腰痛早有论述,如清代名医张璐对此的经典描述为:"睡至黎明,觉则腰痛,频欲转侧,晓起则止。"宋代医家杨士赢在《仁斋直指方》中主张用调肝散治疗此证。清代医家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曾曰:"肝气失畅,卧觉腰痛,频欲转侧,晓起则止,治宜柴胡疏肝散。"陈世铎则主张用鸡鸣散治疗。当代名医陈潮祖先生说得更加直白,其曰:"本证平时不痛,天将明才痛,说明既非外感实邪,又非内伤虚损,是由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利  相似文献   

13.
牡蛎泽泻散首出《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方中药物组成独具巧思,是仲景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上尤其注重通过软坚散结、利水消肿治疗慢性肾病出现的顽固性水肿。通过剖析牡蛎泽泻散的用药配伍,结合现代临床常见的慢性肾病对牡蛎泽泻散的临床疗效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 白术,古称术,《神农本草经》谓其“苦甘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别录》谓其“无毒,主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是临床常用的中药之一。《伤寒杂病论》中,用白术共33方(其中药同名异2方,包括附方,不包括书后杂疗方)。治疗涉及到内伤外感很多疾病,现将白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配伍及运用规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治水宜理气     
水肿病,在其治法上,历代医家所论甚多。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及健脾利水,  相似文献   

16.
白术在常规剂量6~12 g下,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但"中医的不传之谜在于剂量",同样的药物,不同剂量,药效迥然,当白术用量大于30 g时,结合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对肝病、胃病、便秘、腰痛、胸腔积液、妇科病等多种疾病疗效更显著。自发现大剂量白术治疗临床各类常见疾病效果显著后,关于白术治肝病、胃病、便秘、腰痛等病证的研究不断深入,大量的文献记载及临床验证表明,大剂量白术在临床应用是有一定价值且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袁则 《河南中医》2011,31(11):1234-1235
陈士铎先生认为腰痛多由寒湿之邪和肾虚导致,并且与腰脐之气不利密切相关;治疗重视温补和祛湿;善用白术;遣方精炼,用之专重,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8.
当归芍药散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载:"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三》载:"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方由当归、白芍药、白术、泽泻、茯苓、川芎组成,具有养血和血、健脾利湿、调肝止痛的功效.《妇人大全良方》载:"妇人以血为本."叶天士云:"女子以肝为先天."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脾失调,则气血易于失和,气血失调则易于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正枳术丸由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张元素所创,载于李杲《脾胃论·卷下》,其药物组成为: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白术(二两),功能"治痞,消食,强胃"[1]。本方实由枳术汤衍化而来,枳术汤首见于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白术二两,枳实七枚)主之。"[2]《难经》载:"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可见枳术汤善治中焦痞积气滞,且枳实倍于白术,药简力捷。枳术丸较枳术汤药效缓和,且白术倍于枳实,补中有散,使补而不滞,散邪不伤正气,攻补兼施,善治中焦虚弱,纳运无力之消化系  相似文献   

20.
<正> 笔者在临床上重用白术治疗腰痛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举二病例如下: 1.卢××,女,45岁,工人。门诊病历号0040065。患者腰扭伤后致腰痛2年余,曾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及补肾等法治疗多次未愈。诊见:腰痛彻背,时时不休,活动不便,头晕,乏力,舌淡有齿痕,舌苔薄,脉沉缓。此乃气滞腰腑,不通则痛也,治宜通利腰脐之气,佐以益气活血壮腰。处方:白术30g,生黄芪20g,桂枝7g,白芍12g,川牛夕15g,川断10g,杜仲10g,生甘草6g,三帖。服药后腰痛大减,原方再投五帖,腰痛基本消失,诸症好转。2.戴×,男,20岁,工人,1985年5月20日诊治。患慢性肾炎5年余,腰痛缠绵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