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试论针灸治疗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种之一。根据古今及国内外文献报道,针灸治疗面瘫疗效肯定,而且优于它法。所谓面瘫,即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瘫痪,俗称“口眼歪斜”,中医学上称之为“”。西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小能有效地支配面部肌肉随意运动,即会发生面瘫。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之面瘫即西医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因其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西医学认为本病多是由于感染病毒而致面部神经水肿、痉挛、麻痹,治疗上多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激素治疗,临床疗效欠佳。中医治疗面瘫有针灸、按摩、内服中药、局部外敷等治疗手段与方法,优势  相似文献   

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孔内的面神经炎所引起,产生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斜”、“面瘫”等。自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火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面部神经麻痹、面部神经炎 ,亦称“面瘫” ,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面部神经功能运动障碍 ,肌肉纵缓不收 ,出现患面部肌肉神经麻痹症状。1 临床表现风寒湿邪侵袭、刺激、面部神经感染、免疫异常反应、缺血都能引起人体面部、口角、眼睛、耳部、头部神经脉络痹阻不通 ,造成患病侧口眼歪斜 ,偏向健侧 ,口角下垂 ,流涎 ,进食不便 ,病侧眼裂增大、流泪 ,额头皱纹消失 ,鼻唇沟变浅 ,语言障碍等症状。面部神经麻痹 ,临床上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 ,分左右两侧。主要诊断周围性面瘫特点 :面部神经功能丧失 ,运动僵滞障碍 ,按压地仓穴、颊…  相似文献   

5.
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的“面瘫”、“口眼歪斜”等范畴,现代医学则命名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为单侧面神经麻痹和面部肌肉瘫痪。该病起病急、发病迅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共收治了42例面瘫患者,其中22例采用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面瘫指面部肌肉瘫痪,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亦叫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眼歪邪”、“口僻”等。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周围性面瘫发病后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法,可成为顽固性、难治性面瘫。笔者采用穴位注射加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6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自平 《新中医》1994,26(10):34-34
针灸、TDP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5例黄自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以面部肌肉瘫痪、口眼歪斜急性周围神经疾病。祖国医学称为口眼蜗斜、歪嘴风、面瘫等。本病发作与季节无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岁~30岁为多见,大部分患者是着凉,或头面部受冷风吹拂后外...  相似文献   

8.
王峥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9):693-695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其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气血阻痹,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本病发病急速,多在睡眠醒后出现面部呆滞,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变浅、口眼喁斜等症状。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分期治疗、针药结合、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神经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流通不畅,经筋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变侧表情肌完全性瘫痪,有的还伴有患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针灸作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近年来,国内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报道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现分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由支配面部表情肌的运动纤维和中间神经两部分组成,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当一侧皮质脑干束损害时,面上部肌肉并不麻痹,仅面下部肌肉麻痹,称为中枢性面瘫。当面神经核或其周围的面神经受损时,出现整个半侧面肌瘫痪,称为周围性麻痹。本文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进行讨论。笔者自1992年以来,治疗19例此病,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治疗面瘫患者19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在22岁至53岁之间;病程10天以内的13例,20天以内的3例,30天以内的2例,3个月以内的1例。治疗时间最短的5天,最长的30天。  相似文献   

11.
<正>周围性面瘫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根炎,主要引起面部神经麻痹,面部肌肉痉挛瘫痪,一般在春秋两季比较多见,男性发病往往多于女性。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明显,但是何时治疗疗效最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也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有争议的地方[1]。本文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脑病科门诊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44例,观察在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进行针灸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  相似文献   

12.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则是指自患者发病起的1~7d[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夏秋季节常见,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目前治疗面瘫主要是服用营养神经、抗病毒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瘫痪,属于祖国医学“口眼歪斜”,“面瘫”等范畴。本病多由风挟痰湿,走窜经络所致。其主要症状是眼睑不能闭合,歪嘴,病侧面部肌肉麻痹,不能吹气,说话漏风,且易流涎等。绝大多数为单侧性面瘫,双侧者较少。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豨莶草治疗面神经瘫痪30余例疗效颇好。其用法是:豨莶草15克,生用或酒蒸晒用清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十日,小儿根据年龄酌量加减。豨莶草味苦性寒,有小毒。入肝肾两经。有祛风湿,利筋骨的功能。主治中风噼、语言蹇涩、肢缓骨痛及风痹走痛等症。故用此药治疗面神经瘫痪可获显效。  相似文献   

14.
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之一,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多为风寒引起病人患侧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面神经炎性变后麻痹所导致的面部表情肌瘫痪、感觉异常的一种疾病。此症如果初期治疗不得法,迁延至后遗症期,多形成面肌痉挛(HFS),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增加治愈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周围性面瘫,《黄帝内经》中称"口僻",近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口眼歪斜为主症,无神志异常、半身不遂等症状和体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之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病[1].西医学认为面神经炎是最常见的病因,局部神经的缺血性水肿,尤其是在面肌神经管及茎乳孔中的神经干缺血,水肿,导致神经变性,出现神经机能障碍,而使面部表情肌瘫痪.  相似文献   

16.
“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祖国医学根据其症状命名,故称之为“面瘫”。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乃颜面神经麻痹所致,此疾目前为数甚多,但在临床中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而中枢性多半由“中风”所导致,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之象,此类在文中不详解:本文所指仅限于周围性面瘫。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医学又称为面瘫或吊线风,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表情肌瘫痪,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笔者从1988~2004年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面瘫,也称为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者在病因和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区别,本文所述面瘫为周围性面瘫,其表现多以一侧面部肌肉松弛,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也就是中医所称的"口眼歪斜"。本证多由风邪入侵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为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可按中风辨证治疗,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面部经络,导致气  相似文献   

19.
面神经炎是指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亦称周围形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其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涡斜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本病中医名称较多,如“口僻”“面瘫”“歪嘴风”等。多列在“中风”门下,属于中经络范围。多由络脉空虚,感受风邪,使面部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临床以实证多见,  相似文献   

20.
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又称面瘫,它是一种以面神经炎或脑中风所引起的面部一侧肌肉瘫痪运动障碍,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