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语言障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等神经行为异常。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内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P)和tau蛋白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目前全球超过7 0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其中AD超过50%〔1〕。虽然近年来对AD的发病机理有了深入了解,但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伴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AD的病理特征[1]:①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所形成的老年斑(SP);②细胞内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FTs);③脑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细胞丢失.AD的病理现象主要是发生多种认知功能缺陷,表现在:①记忆障碍(学习新知识或信息、回忆以往所学知识或信息的能力缺陷);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大脑高级整合功能障碍(如计划,组织,先后序列及抽象思维能力等);②由认知缺陷造成明显的社会或职业的功能障碍,与以往相比呈现功能水平明显下降;③病程特点为缓慢起病,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④生理功能上肌张力增高,肌体屈曲,病程呈进行性,一般经历8~10年左右,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常因伴随压力性溃疡、骨折、肺炎、营养不良等继发躯体疾病或衰竭而导致死亡.据估计,我国AD患病人数已超过500万[2],占全世界所有患病人数的1/4,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数字将更为庞大.  相似文献   

4.
<正>阿尔茨海默病(AD)又称老年性痴呆,临床上患者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包括记忆、定向、智力、判断能力及情感障碍和行为失常等。女性发病为男性的2倍,患者常在发病后2~8年死于营养不良、支气管肺炎及全身衰竭[1]。本病的病变以额叶、顶叶及颞叶最明显。主要病理变化有:(1)老年斑(SP),为一种细胞外结构,其中心为β淀粉样蛋白(Aβ)。(2)神经纤维缠结(NFT),以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为主。此变化是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发生在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类型,约占50%。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约有5%患有AD。并且随着增龄,患病率增加。有关AD的确切病因,现有多种假说,主要是淀粉样蛋白-β(Aβ)和Tau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α7n AchR 713TC突变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认知功能和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3月龄敲除α7n AchR基因的APPSwe小鼠(APPa7KO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在AD小鼠海马注射突变型和野生型7nAchR cDNA,注射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APPa7KO小鼠认知功能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D小鼠tau(Thr231)表达。结果与注射野生型7nAchR cDNA小鼠相比,注射突变型7nAchR cDNA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小鼠海马tau(Thr231)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结论α7n AchR 713TC突变加重了AD小鼠的认知功能损害和tau蛋白磷酸化。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靶点--分泌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淀粉样蛋白及其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三种分泌酶的发现、研究进展及其在调节β淀粉样蛋白过程中的作用;选择性地激活α分泌酶或抑制β和γ分泌减少β淀粉样蛋白产生。可为阿尔茨海默病病因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以分泌酶为靶点可能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实验性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目前研究人员已建立多种动物模型,正从行为、病理和生化等诸方面模拟出阿尔茨海默病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寻找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作用靶点,以及研发新型的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本文就阿尔茨海默病样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发生在早老及老年期以进行性痴呆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ND)。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清楚阐明。本文就AD的药物治疗现状作一综述。1作用于神经递质的药物1.1胆碱酯酶抑制剂AD的药物治疗主要目标是改善认知和行为障碍,减缓疾病的进展或有可能情况下防止和延缓疾病的发生。这些药物着重于增加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释放。目前,国内外研究最多且应用最多的药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为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上正式批准使用的抗AD药物主要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及美金刚胺,一般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不能阻滞AD进展。老年斑(SP)及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为AD的  相似文献   

11.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渐进性认知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多病因病或临床综合征,有其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其病因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具备AD所有特征的理想动物模型。理想的AD动物模型应具备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1具备AD主要的神经病理学特征-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及突触丢失;2具备炎症、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等其他AD病理特征;3出现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如果一种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定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脑组织中β-淀粉样(Aβ)和磷酸化tau(Ptau)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mRNA水平及脑组织细胞凋亡程度,探讨姜黄素对AD小鼠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野生C57BL/6和转基因APP/V717雌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对照组(C57BL/6野生雌性小鼠,n=10)、AD模型组(APP/V717转基因雌性小鼠,n=10)和姜黄素治疗组(APP/V717转基因雌性小鼠,n=10),三组均给予正常饮食。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一次生理盐水0.1 ml,姜黄素治疗组每天灌胃一次姜黄素50 mg/kg,共治疗8 w。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Tunnel染色普通光学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脑组织神经细胞损伤和凋亡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Aβ和Ptau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及mRNA水平。结果 Morris水迷宫检测姜黄素治疗组小鼠记忆能力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HE染色可见姜黄素治疗组小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固缩坏死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Tunnel染色可见姜黄素治疗组小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可见姜黄素治疗组小鼠脑组织中Aβ和Ptau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及mRNA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姜黄素治疗能够降低AD小鼠脑组织中Aβ和Ptau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及mRNA水平,提高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全球约3 6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AD),在欧美主要城市人群中AD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忧患,而在我国1984~2004年6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1.6%〔1〕,我国AD患者总数已超过500万〔2〕。目前对于AD仍然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研究重点仍是针对AD的各相关症状的药物。1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研究表明AD患者的大脑皮层、海马结构和边缘系统中胆  相似文献   

14.
孙禹尧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991-2992
Aβ是由淀粉样蛋白前体(APP)代谢生成的。APP位于21q21.1~21.3,长约300 kb。APP由该基因的16、17外显子编码,含695~770个氨基酸残基,是一种跨膜蛋白,其上有三个酶切位点,可分别被α、β及γ分泌酶剪切。在正常情况下,大量的APP经α-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代谢,不产生Aβ,只有少量的APP经β及γ分泌酶的作用剪切产生Aβ。其中,γ-分泌酶的切割位点位于APP跨膜结构域内的711或713位置,切割产生Aβ的羧基末端。γ-分泌酶一般在APP的711位置切割产生Aβ40亚型,但当APP或PS21基因突变时则增加在713位置切割,产生Aβ42亚型。此亚型更容易聚合形成纤维,是导致AD早期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β-淀粉样肽为靶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进行性智能衰退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以细胞外老年斑(SP)、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NFT)以及选择性神经元及突触丢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而缺乏  相似文献   

16.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进行性退变的疾病,其组织病理学典型改变为β淀粉样肽沉积而成的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缺失和胶质增生〔1〕。早在1986年就已发现神经元纤维缠结(NFT)是由过度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在神经元内高度螺旋化形成〔2〕。近年来Tau蛋白与AD之间的研究成为热点,大量证据表明: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在神经退行性变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0位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  相似文献   

17.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80%,可导致认知功能受损[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中痴呆患者约1507万,其中AD患者约983万[2]。目前AD的常用治疗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这两类药物可改善症状,但不能逆转大脑神经元的损伤。因此,迫切需要对AD进行疾病修饰治疗。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 AD)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神经元变性丢失后不具再生能力。尽管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延缓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迅速减退仍十分重要。目前有关AD防治药物包括一线治疗药物、中药制剂、尚在研究阶段的药物和其他药物。该文就目前AD防治的药物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D)神经病理学特征为中枢神经纹状体和新皮质产生大量神经炎性斑块(NPs)和神经纤维缠结(NFTs),痴呆是由于大脑患病处神经元及突触死亡所致,NPs为一复杂的细胞外结构,Aβ纤维蛋白淀粉样沉积形成核状,周围由活性星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营养障碍的突触包绕,而NFTs则聚集在细胞内,主要由异常过度的高度磷酸化tau蛋白双螺旋细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D),由德国医师Alois Alzheimer于1906年首先发现,并以其名字命名.这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和社交障碍,最终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发病后10~20年因并发症死亡.在病理方面,该病有三大特征: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的β淀粉样蛋白(Aβ)在胞外积累并形成老年斑(SP)、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神经元突触功能异常及锥体神经细胞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