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老年脑动脉瘤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动脉瘤患者10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个月两组Hunt-Hess分级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Hunt-Hess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创伤小、术后疗效好、并发症少且术后远期疗效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作为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H患者13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血管介入栓塞术组和显微瘤颈夹闭术组各67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颈宽、动脉瘤位置、颅脑CT 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后第14天,临床总有效率血管介入栓塞术组为91.04%,显微瘤颈夹闭术组为73.13%;术后随访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血管介入栓塞术组为14.93%,显微瘤颈夹闭术组为34.33%;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血清VEGF、ET-1、N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第14天,血管介入栓塞术组血清VEGF、ET-1、NOS水平均低于显微瘤颈夹闭术组(P均<0.05)。结论 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术式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该院收治的6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研究组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照组采取LEO支架辅助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最后分析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动脉瘤瘤腔闭塞情况以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动脉瘤瘤腔闭塞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定向能力、记忆力、注意力与计算能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等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具有经济性、安全性的栓塞方法,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动脉瘤颈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观察组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个月SF-36量表评分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颈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均可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预后,但与动脉瘤颈夹闭术相比,血管内栓塞术可更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编织型腔内桥梁(Woven EndoBridge,WEB)是一种瘤腔内扰流装置,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然而,关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管理的最新主要临床试验均将WEB栓塞定义为一项排除标准。因此,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Sauvigny等通过分析一个未经选择的患者队列,对WEB治疗后SAH患者的早期临床病程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或手术夹闭治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以及预后。方法对101例脑动脉瘤患者,均采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其中51例患者在动脉瘤破裂早期(3天)进行介入治疗(早期治疗组),另50例患者为非早期进行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改良mR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早期治疗组患者栓塞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组内对比显示,Hunt-Hess分级Ⅳ级以下的患者mRS评分明显低于Ⅳ、Ⅴ级评分的患者(P<0.05)。年龄对比中,年龄≥60岁的患者mRS评分高于<60岁的患者(P<0.05)。中小型动脉瘤患者与大型以及巨大型动脉瘤患者mR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早期治疗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疗效显著,并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有效降低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栓塞介入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4例,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3 d内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36例,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3 d内给予栓塞介入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动脉瘤夹闭程度、治疗前后动脉瘤影像特征、治疗前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动脉瘤的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和瘤颈长度之比(AR)及动脉瘤瘤体直径和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动脉瘤致密栓塞率、轻度残疾及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栓塞介入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围术期指标好,近期疗效显著,预后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126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弹簧圈栓塞术,观察组给予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栓塞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效果较好,且未引起明显并发症,患者复发率低,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术与手术夹闭法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绵竹市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a SAH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法治疗。比较两组短期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第1、3天免疫功能指标(IgG、IgM及IgA),手术前后血清类胰岛素一号生长因子(IGF-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短期预后优于对照组(u=-1.754,P=0.040)。术前两组患者IgG、IgM及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观察组患者IgG、IgM及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IGF-1、s ICAM-1及s V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GF-1、sICAM-1及sV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结论与手术夹闭法相比,介入栓塞术治疗a SAH的临床效果更佳,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支架辅助管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01~2018-03 7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MCA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动脉瘤手术夹闭术组35例和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组38例。分析患者的动脉瘤特征、SAH的Hunt-Hess分级、合并颅内血肿、手术并发症(如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术后脑梗死、切口/颅内感染)等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包括动脉瘤闭塞率、术后1个月、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应用DSA或CTA检查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38例,其中37例成功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术,1例介入治疗失败转开颅夹闭术,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27例,次全栓塞9例,部分栓塞2例。夹闭术组35例,其中34例成功夹闭动脉瘤,1例夹闭失败转介入治疗。两组闭塞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介入治疗组术后脑梗死、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夹闭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性MCA宽颈动脉瘤成功率较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但仍需要更大样本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及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中的作用。对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应用3D-DSA对术后部分患者评价诊治效果。结果常规DSA发现139例(64.1%)153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6例(71.9%)177个动脉瘤(检出率提高7.8%,P<0.01),其中有常规DSA漏诊的、直径<2mm的微小动脉瘤3个,发现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3D-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簧圈栓塞97例,夹闭52例,保守治疗7例;应用3D-DSA随访术后84例介入栓塞和45例开颅夹闭患者,效果良好。结论3D-DSA技术显著提高动脉瘤检出率,能多角度立体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为治疗和评价诊治效果提供精确丰富的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12.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达到手术夹闭的效果。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GDC栓塞治疗14例16个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颅内动脉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 ,对于破裂动脉瘤急性期用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也存在着动脉瘤栓塞不全的缺点。这种情况 ,即使是急性期部分栓塞瘤囊也能降低再破裂的危险性 ,更有利地择期行动脉瘤颈夹闭术。但有人报道 ,不完全栓塞术后行动脉瘤颈夹闭术时 ,在手术技术上存在困难。作者就1例交锁可脱式弹簧圈 (IDC)栓塞不全后再行瘤颈夹闭术中出现的各种技术困难、手术处理技巧及治疗方案进行了探讨。患者 ,女性 ,4 3岁 ,突发剧烈头痛和意识障碍入院。入院时头部CT示侧脑室、第三、四脑室内积血并扩大 ,Fisher分级为Ⅳ级。急行双侧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可回撤自膨胀支架(LEO)辅助栓塞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颈内动脉动脉瘤89例,其中47例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病例,因瘤颈相对较宽,使用LEO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其余42例非宽颈动脉瘤患者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术后行3D-DSA造影,术后3~6个月随访PSA或MRA,评估效果、评价安全性,随访6个月~1年,用GO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LEO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3例发生缺血表现,1例继发脑出血,2例死亡,在治愈率、复发率、术后及远期并发症及GOS评分方面,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相关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型LEO辅助栓塞颈内动脉动脉瘤闭塞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预后佳。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夹闭瘤颈以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扩大,同时又维持载瘤动脉和其他正常脑血管的通畅,但对于不能作瘤颈夹闭或弹簧圈栓塞的巨大梭形或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瘤,近端动脉结扎术(Hunterianligation)是一种可以替代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行介入栓塞治疗的3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下全脑血管造影确诊有颅内动脉瘤后,于出血8 ~72 h内立即全麻下行介入栓塞治疗,同时根据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宽度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判断是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还是需要球囊辅助技术或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术后均常规停用止血药,应用尼莫地平及“3H”疗法预防脑血管痉挛.同时选择同期保守治疗的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对照.结果 介入栓塞组成功栓塞27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19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7例,采用支架辅助技术1例.3例因载瘤动脉严重狭窄迂曲,导致导管不能到位,栓塞失败,改行开颅夹闭术.随访3~6个月,介入栓塞成功的27例患者存活26例,死亡1例,存活率为96.3%;保守治疗组存活20例,死亡10例,存活率为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成功27例患者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3.7%(1例),7.4%(2例),3.7%(1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26.7%(8例),23.3%(7例),23.3%(7例);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蛛网膜下腔出血明确由动脉瘤引起后应尽早介入栓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介入栓塞术组65例与开颅夹闭手术组57例。查阅并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介入栓塞术组与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介入栓塞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5例(占7.7%),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9例(占15.8%),两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介入栓塞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部位、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瘤体长径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OR=1.306,95%CI(1.036,1.646)]、Fisher分级[OR=1.923,95%CI(1.158,3.195)]、Hunt-Hess分级[OR=1.335,95%CI(1.031,1.729)]、AR[OR=1.898,95%CI(1.207,6.711)]是介入栓塞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在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直径、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64,95%(1.013,5.056)]、高血压[OR=1.941,95%CI(1.256,2.999)]、手术时机[OR=1.267,95%CI(1.027,1.562)]、Fisher分级[OR=1.793,95%CI(1.123,2.865)]、Hunt-Hess分级[OR=1.240,95%CI(1.019,1.508)]是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AR是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年龄、高血压、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文辉 《山东医药》2012,52(40):66-68
目的比较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开颅夹闭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ISA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78例蛛网膜下腔动脉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弹簧圈栓塞组(EVT组,n=138)和血管夹闭组(NST组,n=140)。主要观察改良Rankin评分、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EVT组有83例(83/138,60.1%)、NST组有78例(78/139,56.1%)术后1 a可独立生活。在颈内动脉和后交通支动脉瘤患者中,EVT组有36例(36/50,72%)、NST组有26例(26/50,52%)术后1 a可独立生活(P<0.05);在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中,EVT组有10例(10/22,45.5%)、NST组有13例(13/15,86.7%)术后1 a可独立生活(P<0.05)。EVT组、NST组癫痫发生率分别为0.7%、12.9%(P<0.01)。结论在老年颅内血管瘤治疗上,对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微动脉瘤患者可以选择EVT,大脑中动脉瘤可选用NST。相比NST,EVT治疗后癫痫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治疗宽颈或梭形颅内动脉瘤,可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降低弹簧圈突入管腔引起主干或分支血管闭塞的风险,在保留载瘤动脉通畅的同时,也能提高动脉瘤的栓塞效果。但血管内支架能否改变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长期预后,目前尚无定论。我们就支架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长期预后影响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对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44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组,各22例。对照组予以开颅夹闭术,研究组予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对比两组认知功能评分(MMSE)、肺部感染发生率、预后优良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MMSE评分均高于术前、术后1周,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随访,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可明显提高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