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阐述蒙医学人体体质分型及特点,分析蒙医体质研究内容与其他医学之间的异同点,提出蒙医体质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方法: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具体阐述蒙医7种体质的分型特点、辩证方法,比较中医及古印度医学体质分型与蒙医学的区别,提出传统医学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从体质形成因素及特点分析,探讨蒙医体质辩证在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结论:蒙医体质与中医、印度医学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的思想和特征表达方面有不同之处。蒙医体质在指导优生优育、孕妇平衡调理、个体预防保健以及临床治疗方面具有特殊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为理论指导,阐述了藏医人体体质分型及特点,分析、探讨藏医体质学辨证施治在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从藏医治未病学的角度分析不同体质、不同时节等因素下,人体为保持身心健康而需要调整的饮食、起居习惯及必要的健康干预。力图发挥藏医药特色优势,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阐述藏医体质学及分型特点,以"隆"型体质为切入点概括藏医以"三因"为基础的独特理论体系,探讨藏医体质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隆"型体质身、语、意的特征,以辩证的思维模式叙述藏医体质的独特内涵。将"隆"型体质与其他医学体系的气质、性格、血阏等分型相对比分析,分析出与"隆"型体质的相同特性。结果:"隆"型体质特性与各医学体系观点有一定的相似或交集。结论:"隆"型体质分别与中医学的阴虚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和印度医学的vitt之人、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多血质气质与巴甫洛夫分析的活泼气质类型,加之日本学者古川竹二提出的血型与性格关联中B型血的性格特性等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体质影响肺癌发病与否及辨证分型,引导肺癌病情的发展与转归,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肺癌相关指标与患者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相关性,提示从中医体质学说角度出发,指导肺癌的治疗、预防及调护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医体质学理论在肺癌的发病、病机、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一步引出体质具有可调性,从"辨体论治"出发可指导肺癌的临床治疗及防护,以期为肺癌"体质"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韩医学对体质问题的研究比较(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体质学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辨证和治疗的重要理论之一,近年来在中国研究日趋深入,在韩国医界,体质问题亦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形成以“四象医学”为代表的体质理论体系。该文从中韩两国体质理论的渊源、理论内涵、体质形成与分类及临床应用、基础研究进展等方面一一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双方的研究既存在一定的差异,又具有共同性,并存在相互补充及统一的基础。韩国“四象医学”受到中医体质学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体质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医体质学的临床应用研究主要涉及体质病理学研究、体质治疗学研究、体质药物学研究、体质预防学研究、体质与养生康复研究。1体质病理学研究从病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体质,探索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这是中医体质学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体质分型研究、体质与证关系的研究等。1.1体质分型的研究。体质类型的划分是体质医学的重要理论基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藏医"治未病"学的理论体系与核心内容以及情器世间、身心原理的认识,预防时令、邪气(突发因素)、饮食、起居四大因素等藏医"治未病"的根本方法。在"治未病"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人体体质的分类、辨识及实施个体、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治未病"方法,从而达到无病-延年-正果-财富-安乐的藏医"治未病"学的最高目的及意义。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将藏医经典内容的体质分类与辨识的特色为侧重点,对藏医体质相关文献进行相互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尤其对中藏医体质、气质、性格、人格、血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藏医认为健康与疾病的区别在于发病条件缘遇或不遇而定,是通过(望、触、问)三诊辨证理论综合分析后判定是否健康,在藏医体质分类与辨识中健康与疾病不能分离体质,体质归根结底分为身、心两大体质,身、心体质合二为一,通常外部环境与教育等可以改变体质。人体体质可分为七大体质,细分有无数种。体质分类的原理为(望、触、问)三诊辩证相结合,其中"问"为重要的辨识方法。体质五欲养生是藏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而体质养生的养则与养法是体质辨识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蒙医脉学、印度脉学、中医脉学、藏医脉学四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通过对蒙医脉诊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古印度医、藏医以及中医的古籍文献进行追溯和对比研究,首次提出蒙医脉诊学源于中印脉诊法,途经藏医脉法的沿革,传入蒙古地区后传统蒙医药有机吸收古印度和藏医脉学精华,并赋予创新和完善,总结形成了蒙医学独特脉诊学体系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项目课题《朝医体质治疗学研究》提出了4个关键科学问题——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按象证用药论。阐明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按象证用药的依据及其研究方法,对于深入研究朝医体质理论具有重大理论和临床意义。朝医学是以“天、人、世、地”整体观为理论指导,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形式,以辨象(体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治疗学。朝医学模式是“天、人、世、地”的整体医学模式即人在地方、世会、天时的天机中进行健康保健预防与治疗的观察研究。按“地方、世会、天时、人伦”大环境以至个体的整体进行辨象与辨证相结合诊断论治与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藏医体质学与中医体质学进行对比,分析藏医体质对应中医五行体质的异同,对临床治疗、养生保健以及人的禀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四部医典》中体质相关内容,对中医五行体质、藏医三种体质进行阐释。结果:藏医体质在理论上对应中医五行体质,可互为参考。结论:中医五行学说影响了藏医五源三因理论,所以中医体质与藏医体质在划分依据方面有其共性,同时存在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体质学》是著名中医学家王琦教授的一部力作,也是他所领导的科研组多年研究和探索的心血与汗水的结晶。该书包括概论、体质类型、体质生理、体质病理、体质与辨证、体质与治疗、体质与养生预防、少数民族医学体质理论、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等九章,集中论述了体质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病临床中蒙医体质学说的应用。方法:通过阐述蒙医体质学说的内容和特征及与脂肪肝临床病症的关系,揭示蒙医体质学说在肝病临床与预防干预中的作用。结果:蒙医体质学说对于脂肪肝临床诊断、治疗及养生康复具有指导意义。结论:蒙医体质学说在指导肝病的预防以及临床治疗方面具有特殊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瑶医体质学说是以瑶医盈亏平衡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提供诊疗依据的学说。本文简述瑶医体质学说及其理论基础,瑶医早期应用的二分法及在二分法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六分法,展望细化的体质分型能在个性化诊疗、养生保健与机体恢复方面提供更好的指导,体质学说将成为瑶族医学和其他医学交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藏医“胃病”、“培根”病范畴,运用藏医理论辨证分型治疗6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1%,与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结果报告的87%~97.7%基本一致,说明藏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无多大差别。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医藏医体质学在概念、形成及影响因素异同比较研究,探讨中藏医在体质学方面对人体生理、病理、诊疗等方面的认识,有助于正确理解中藏医体质对疾病的影响及其相互转变关系,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目前中医体质学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从八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体质的概念、基本原理、结构、分型、体质与证、体质与发病、体质与治则以及体质与性别差异。最后指出一些研究不足和中医体质学发展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医体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古代文献中有关体质的分型、现代研究中关于体质的分型,以及体质与证的关系、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几个方面论述、分析了中医关于体质研究的内容,从而认为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为临床诊断、辨证、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蒙医学很早便注意到人的体质特征及其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在一些古籍文献中就有关于从人的外形特征、心理表现、生活喜好诸方面的记载。近年来,有关蒙医学体质方面的文章陆续发表,说明有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蒙医体质学研究的重要性。我们认为,人体体质的研究是贯彻蒙医学整体观思想及辨证施治原则的重要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专著和期刊论文,归纳总结蒙医体质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总结了前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希冀能为蒙医体质理论与科研的切实接轨,展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及着重点,为蒙医临床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给予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体质医学是以群体中个体的多种生理病理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并用以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陕西省人民医院吉海旺教授悉心研习体质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现总结老师对对火型体质患者辨证施治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藏医在神志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不仅要以平衡隆为主,而且还要抓住隆助热亦助寒,寒热双入,形成病邪的特性,并根据患者的病因、症状、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将藏医热病学思想应用到神志疾病的诊治中,在明确诊断、提高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