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伏邪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从致病因素、邪伏部位、发病途径及治疗四个方面探讨带状疱疹的发病及治疗。带状疱疹的致病因素为伏湿、伏热之邪;其邪伏于少阴肾经;或因正气亏损,或因“新感引动”、季节更替,循少阳经外出而发病。与少阴相争,表现为神经节的炎症;与少阳相争,表现为皮肤的炎症。治疗上早期应以清肝泻火、解毒利湿为主,兼顾解表,并勿忘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2.
“伏邪”是中医温病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伏邪学说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用以解释某些温病的病理现象,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感染HBV后潜伏期长,发病即……  相似文献   

3.
彭梓  黄田  程宏斌 《河北中医》2023,(2):310-312+317
Sweet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上较易误诊或延治,且病情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从“伏邪学说”角度入手,探讨伏邪与Sweet综合征在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上的关联性,认为正气不足、邪伏少阴为伏邪发病之基,“毒、热”为伏邪发病之机,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以滋肾透邪为治疗大法,以“三黄增免汤”为主方加减,为中医药防治Sweet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伏邪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的阐述,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提出伏邪潜藏、正邪消长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并提出运用伏邪论治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伏邪学说角度出发,探讨中医药治疗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痰、瘀和毒是本病的内生伏邪,肺络是伏邪流窜的主要通路,阳虚寒凝是内生伏邪的主要机制,其与肺、脾及肾脏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以"化伏"为原则,通补肺络为先,佐以温肾健脾,贯以活血化瘀解毒,还需结合脏腑辨证与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胃癌前疾病,具有发病隐匿、病程缠绵、容易迁延恶化等特点。广东省名中医刘凤斌教授多年诊疗CAG,认为CAG的病因、病程特性与伏邪致病过程密切相关,从伏邪学说论治CAG,遵循透邪外出、补益脾胃、祛瘀通络与清热养阴治疗原则,随证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从“伏邪学说”论述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潜伏于人体内,大多伏而不发,因无症而难辨,但当肝炎处于活动期时,症状明显,这与“伏气”的认识相一致.从乙型肝炎病毒致病与中医“伏气”学说的比较分析,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蕴含“扶正托毒”思想,从而丰富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机学说和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发病机制复杂,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针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尚无理想的防治药物,如何治愈CHB仍然是临床一大难点,进一步研究CHB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案是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从...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为病情反复,复发与缓解交替,本病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可能与伏邪有关。伏邪分为阴伏邪和阳伏邪,阳伏邪伏于体内,日积月累,日久伤阴,久必及肾,真阴暗耗;阴伏邪伏于体内,经年累月,阳气受损,日久肾阳虚损。阳伏邪暗耗肾阴治以滋补肾阴;阴伏邪伤气治以补益脾气,伤阳治以温壮肾阳,阴阳两虚者滋肾阴温肾阳并举。伏邪在多发性硬化治疗中分为虚实两端,虚主要变现为肾精亏虚,肾虚邪留,治以调其本,去其邪;实主要表现为痰瘀,治以化痰活血。  相似文献   

10.
以伏邪学说为基础,结合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规律,从发生原因、藏匿部位、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4个方面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机和治疗。慢性荨麻疹由伏风兼夹热、暑、湿、寒诸邪所致,本病伏邪主要藏匿于肌肤,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伏邪可藏于络脉;其发病可由正气虚衰、正不胜邪以致邪气肆虐,可由伏邪加强所致"因加而发",亦可由新感六淫外邪引动内伏之邪,内外相合而发病,治疗的总则为扶正、透邪辅以泄热、缓攻通络之法,将伏邪学说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5):942-944
伏邪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源头之一,在中医治疗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特点为邪气侵袭人体,潜藏于内,逾时而发。正气亏虚是伏邪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是邪伏于机体的先决条件。正气的虚实状态决定了邪气能否侵入、伏留及发病,是疾病产生的关键所在,故伏邪的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并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特点符合中医学的伏邪理论,且正虚在其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扶正祛邪当贯穿慢乙肝的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杨德福 《新中医》2005,37(1):9-11
从伏邪学说的产生、发展过程及临床的应用等方面对伏邪学说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认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伏寒化温的病机;六淫伏邪的提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辨别温病的病因,不应局限于发病季节。  相似文献   

13.
《四川中医》2021,39(6):21-24
酒渣鼻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上较为棘手。本文以"伏邪学说"理论思想为指导,探讨伏邪与酒渣鼻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的相关性,认为伏邪是引发酒渣鼻产生的重要病理因素,且以热邪为首,热邪易伤及阴精,伏于足少阴肾,以此提出养阴扶正,透邪治表治疗原则,并倡导发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以期缩短酒渣鼻的病程,减少其复发。  相似文献   

14.
陈玉  肖海娟  王惠玲  司海龙  赵静 《陕西中医》2022,(12):1760-1762,1767
伏邪理论认为伏邪致病具有伏藏于内,过时而发的特点,其隐匿性与多数肿瘤发现即晚期的特点高度吻合。正气亏虚,六淫邪气或痰湿瘀邪伏藏成积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病机,治疗肿瘤需秉持“藏于内而象于外”的认识。伏邪潜藏之时见微知著,及时对恶性肿瘤“伏邪期”即稳定期进行干预,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因此从伏邪理论出发探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对提高恶性肿瘤的中医辨治准确性及治疗效果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包括湿毒内侵,伏邪发病;正气内乏,邪气留恋;肝失疏泄,久病及肾三方面,而肝肾同源、水木相生是其发病的中医藏象学基础.肝肾不调是所有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内在根本机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许多医者从临床体会到"益气祛邪"用于预防及治疗肾病综合征有效性,随着伏邪理论推广,比较合理的解释这一现象。我们认为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与伏邪潜藏于人体息息相关,若将伏邪理论运用于肾病综合征,将更好地指导临床对本病的认识及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古代"伏邪"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发病,从祖国医学多年经验中吸取精华,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阅读文献与相关书籍,探寻"伏邪"理论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历程,将古代"疫病"与现代的新冠肺炎相结合。结果 "伏邪"理论为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发病因素提供参考依据。故从"伏邪"角度探讨新冠肺炎的发病,提出本病由于疫疠之邪潜伏于人体耗伤正气甚者发生传变。结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具有感受疫疠之气,伏藏于内,逾时而发的特点,治疗应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尽早干预,祛邪扶正,防传防变防复发。  相似文献   

18.
从脾胃学说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中医脾胃学说和现代医学的角度 ,论证和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脾胃机制  相似文献   

19.
林杨 《四川中医》2009,(12):32-34
从肝的功能特点及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常见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针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症状、病史等患者的不同情况,经临床实践总结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