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源于《黄帝内经》,讲述了疾病"气虚"、"邪凑"的动态发展过程,《灵枢》言"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为该句释义,凡是邪凑之所,必为气虚之处。从妇科疾病宫颈HPV持续感染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因证分析,"气先虚"致"邪必凑","邪凑"日久致"气续虚","气虚"与"邪凑"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致本病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根据发病机理,提出"补气扶正,除湿化瘀"的宫颈HPV持续感染的治疗策略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素问·刺法论>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两句说明人体的正气在抵御和预防疾病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在疾病的治疗中,调动机体的抗病机制,鼓动机体自身的生理机能,使人体的正气发挥御邪、驱邪的作用,可以调节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使疾病向愈或机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素问·评热病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正邪观的内涵。而"正气为本"作为治疗学和养生学的指导思想系统而丰富,贯穿于全书始终。《黄帝内经》中处处体现着保护正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早在2000年前祖国医学就在人类发病方面有了深刻认识,《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人体正气存在,病邪就不会侵犯到机体而引起疾病发作;《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意思是说,只要疾病发生就说明机体正气虚弱,从这两条经文中获悉,疾病发生有两个因素,一为正虚,二为邪气,其中正虚为发病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医将扶正称为固本。500年前西方医学崛起,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人体有一种防御功能,这种功能由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种因素构成,即现代医学所谓的免疫。近30年来随着西医的进步,免疫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中西两种医学的认识似乎已经有了共识。  相似文献   

5.
《内经》上有句话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皆生于气也。"说明"气"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波元坚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即邪气,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和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气,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此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均有发挥,并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仅对后世部分代表医家在发病学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7.
今之释虚实者,大都囿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种含义。其实《内经》中所论虚实的意义甚多。兹略述如次。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张志聪注解曰:“邪气者,风寒暑湿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或为邪所夺也。”象这样用邪盛正衰来分虚实,乃虚实的基本概念,在临床上运用得最广。二、以正气本身来分虚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于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相似文献   

8.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不外乎致病因素和人体抗病能力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正气不足,邪气痹阻,是发病的根本.因此,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可以理解为是以扶助人体正气,祛除侵袭人体的邪气为目的.由于强调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是辨证的统一.下面主要从推拿手法的祛邪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医虚实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邪之所凑与其气必虚的反思“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 ,是解释人体为什么会患病的经典理论依据。运其中之“气”字 ,是指正气 ,“虚”是指正气虚 ,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对“虚”的理解 ,绝大多数医家皆囿于正气亏虚的一  相似文献   

10.
周学平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长松 《国医论坛》2002,17(5):10-10
周学平教授长期从事风湿病的研究 ,尤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 RA)的中医治疗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撷其一二 ,介绍如下 :1 辨病机 ,肝肾不足是本源 类风湿性关节炎隶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 ,《景岳全书·风痹论》曰 :“诸痹者皆在阴分 ,亦总由真阴衰弱 ,精血亏损 ,故三气得以乘之。”周师认为肝肾不足 ,尤其是肾气不足是RA的基本病机 ,外邪侵袭只是疾病诱发和加重的因素。《素问·刺法》曰“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 ,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 ,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强调正气虚损…  相似文献   

11.
杜克约 《四川中医》1995,13(9):11-11
正气乃人身之真气,泛指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功能,《内经》把疾病的产生归为本身内有条件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概括为“邪”和“正”,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个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人体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正气强盛,“阴平阳秘”,卫外固密则疾病就无从发生.反之,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则乘虚而入,使阴阳失调,则疾病由此而生.故《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虚是形成一切疾病的内因和先决条件,外邪是构成疾病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不外乎致病因素和人体抗病能力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正气不足,邪气痹阻,是发病的根本.因此,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可以理解为是以扶助人体正气,祛除侵袭人体的邪气为目的.由于强调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是辨证的统一.下面主要从推拿手法的祛邪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杨春波主任系国家级名老中医,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委员会会长,涉足杏林业已六十余载,学验俱丰,擅治内科杂病,尤擅脾胃病,笔者有幸随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杨老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总结如下。1荡邪首推清化《素问·至真要大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杨老认为每种疾病发病之始皆因正气虚弱,但针对具体某一疾病,又因为病程不同  相似文献   

14.
陈婷婷  刘宁 《北京中医》2007,26(1):32-33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波元坚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即邪气,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和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气,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此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均有发挥,并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仅对后世部分代表医家在发病学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5.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系泛指四时不正之气而言。高士宗注曰:“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因自然界中一切太过或不及之气候变化,皆可乘人体之虚而致病。避,含有躲避、预防之意。如《素问·移精变气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此“避”字即含有采取  相似文献   

16.
论虚必涉及实.虚实概念最早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相搏,可呈现出亢盛有余的实证;相反,正气虚衰,邪势方张,正不胜邪,可呈现出衰弱不足的虚证.<素问·三部九候论>明确地提出了"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更谆谆告诫曰:"无实无虚".<难经>演<灵枢>之义,始明确提出了"实实虚虚"之戒,<难经·十二难>中说:"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医生在临床上用药如用兵,如识药善用,一鼓而战,自可邪却病退;但正如清代凌奂<本草害利>所言:"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1].若遇颟顸懵懂之流,临证不辨虚实,自始至终抓住几个所谓的"灵丹妙药"不放,则会犯使实者更实、虚者更虚的错误,招致祸害.<顾氏医镜>云:"实而误补,固必增邪,犹可解救;虚而误攻,正气忽去,莫可挽回".中医强调以正气为本,但临床上却多可见到辨证不明虚实,用药枉施攻伐的情况,故尤当以"虚虚"为戒.  相似文献   

17.
<正>凌昌全教授是国内知名中医肿瘤专家、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治学严谨,中西汇通,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方面颇有效验。凌师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以"癌毒"为主要着眼点,中西医并举,灵活辨病辨证施治,笔者有幸师从门下,获益颇丰。现不揣鄙陋,将凌师中西并用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1衷中参西,阐发癌毒《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界多数学者认为,肿瘤多因正气内虚,气滞、血  相似文献   

18.
<正>(续上期)2“正邪博弈”是《伤寒论》辨治外感病证及疫病的核心理念《伤寒论》辨识和诊疗疫病及外感病证的基本理念和法则可以概括为两点:“正邪博弈”是其辨识病证的核心理念;“病证辨治,以辨证论治为主”是其辨治疾病的基本模式和方法。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体正气与病邪博弈的过程。一般而言,当人体虚弱,即自身正气不足时,则淫邪疫毒易乘虚入侵人体而致病,即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所谓“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所谓“两虚”,一指正气虚,二指乘虚而入的外邪,即《内经》所谓之“虚邪贼风”)。  相似文献   

19.
扶正祛邪法是祖国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大法与原则,正邪盛衰又是中医认识人体之所以发病的精典概括。早在一千多年的《内经》中就明确记载,《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20.
李玉胜 《光明中医》2007,22(11):11-12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精气夺则虚";《素问·三部九候论》曰:"虚则补之",补法属八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体内某种物质的不足和机能衰减的病证,是八法中唯一着眼于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手段,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大法门,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