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分别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与石膏托固定、牵引或切开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143例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优良率95%,石膏托固定优良率70%,牵引治疗优良率63%,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优良率71%。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有较好的优良率及较低的肘内翻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创克氏针髓内交叉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均借助C臂手法复位,治疗组采用微创克氏针髓内交叉固定,对照组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术后均结合中药熏洗并加强功能锻炼。结果:6个月后随访两组骨折复位愈合、肘内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肘关节功能恢复相当(P0.05)。结论:微创克氏针髓内交叉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中药熏洗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正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关节骨折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有~([1]):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及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患者家属对于美观的要求,对于需要行手术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成为当前医学发展的趋势。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成为闭合复位成功的金标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包括:Baumann角(B角)及提携角(C角)、肱骨  相似文献   

4.
笔者比较了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手法复位加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4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其中以手法加交叉克氏针固定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5.
34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以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为主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34例.结果:优18例,占52.9%;良10例,占29.4%;可6例,占17.6%;差0例.结论:此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肯定,可减少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多见。笔者自2001年3月~2006年8月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52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的32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江惠照 《新中医》2004,36(3):31-32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尺骨鹰嘴牵引加手法复位、手术钢针交叉内固定等方法治疗儿童移位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37例患者依据肱骨髁上骨折的损伤程度,选择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86例,尺骨鹰嘴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17例,手术钢针交叉内固定34例。结果:优92例,良28例,可12例,差5例。优良率为87.59%。结论:选择性运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尺骨鹰嘴牵引加手法复位、手术钢针交叉内固定等方法治疗儿童移位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240例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平均分为手法整复外固定组、牵引加手法整复外固定组、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组共4组.结果 4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角差值、前倾角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法整复外固定组与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肘关节功能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医源性损伤小,后遗症少.如肿胀严重或手法复位失败者,可行牵引治疗,待肿胀消退后,再改用夹板外固定,或行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对骨折端有软组织嵌顿,无法闭合复位者,特别是严重移位的不稳定型骨折或肱动脉损伤者,则应在适当时机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方法探讨。方法中医手法复位后于肱骨内外髁处打入交叉克氏针、小夹板外固定,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结果:术后无明显肘内翻、肘外翻畸形。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比较有优势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后分别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和小夹板+旋后位石膏托外固定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81例儿童肱骨髁上闭合骨折均予手法复位,其中手术组39例采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非手术组42例采用小夹板+旋后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手术组术后有4例患儿出现尺神经损伤症状,3例均自行康复,1例经二次手术探查修复后康复,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5个月。X线片显示两组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非手术组为11.7±2.5周,手术组为10.8±2.0周,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携带角、肘内翻度数手术组分别为2.2±0.5°和3.5±0.8°,非手术组分别为1.2±0.6°和2.8±0.4°,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Mayo时关节评分,手术组优良率为66.67%,非手术组为78.5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伸直受限度数、屈曲受限度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臂肌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闭合复位后小夹板+旋后位石膏托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交叉克氏针固定风险小,疗效更为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与对比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8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肘内翻发生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4.44%(17/18),与对照组80.00%(12/15)相比显著较高,且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肘内翻发生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好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且前者具有创伤少,住院周期短,费用低,功能锻炼佳等优点,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比较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将11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显示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组 (A组 ) 6 3例 ,优良率为93.7% ;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 (B组 ) 4 8例 ,优良率为 95 .8%。两组比较P >0 .0 5 ,说明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认为 ,两种方法都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出现常见并发症的机会A组明显多于B组 ,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35例,观察组予以手法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实施手术切开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和分析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时间(11.40±5.41)周短于对照组的(14.12±4.92)周;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在疼痛、功能、运动限制、解剖复位以及总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91.43%,高于对照组的77.14%。结论手法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外展型和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与手术切开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患者痛苦少、整体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正肱骨髁上骨折多发于儿童,居肘部骨折首位,约占50%~60%~([1])。主要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其中90%为伸直型~([2])。目前主要有手法复位外固定、尺骨鹰嘴骨牵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方法。手法复位外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常用的方法,具有对折端组织创伤较小,能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较快恢复患肢功  相似文献   

15.
针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蒙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喷酒按摩等结合特色疗法操作简便易行、安全,且不受条件限制,具有操作方便、疼痛较轻、疗程短、费用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综述蒙医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研究进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肘部骨折中的常见类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一般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可治愈。GART-LANDⅢ型骨折复位困难,即使当时位置较好,但位置难以维持。从1999年2月~2003年8月,我们采用手法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石膏托外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3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Gartland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石膏托外固定。结果:术后3~4周均获骨折临床愈合,按照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4.2%。均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用骨折闭合手法复位经皮内外侧髁部穿克氏针加石膏托外固定4周,4周后去除石膏、拔除克氏针。结果:随访4个月~2年,优21例,良6例,可3例,差1例。1例出现轻度肘内翻。结论:闭合手法复位经皮内外侧髁部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蒙医手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医整骨科收治的3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采取蒙医传统整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喷酒按摩、早期功能锻炼、内服蒙药接骨丹等疗法。结果:优级33例,良级3例,差级0例。结论:蒙医传统疗法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操作易行、安全、痛苦及并发症少、疗程短、早期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快、经济费用低等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肱骨外侧克氏针交叉加压固定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根据病情分别采取手法闭合复位肱骨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加压固定和小切口肱骨外侧克氏针交叉加压固定两种方法。结果:治疗20例,12~18周(平均16.5周)后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参照Flyun功能评定标准结合屈伸功能评价,优17例,良2例,一般1例,差0例,优良率95%。结论:该方法在原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的基础上加以改良,集手法闭合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优点,降低了术后肘内翻的发生率,最大限度的避免尺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