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瓣膜置换 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行瓣膜置换 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应用系统护理方法。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比例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瓣膜置换 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患者应用系统的护理干预具有很好的改善效果,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同期双极消融治疗心房纤颤(AF)的短期疗效. 方法对14例瓣膜置换同期双极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早期治疗效果. 结果 全组患者术前房颤时间(28.6±13.5)个月,转机时间(88.7±10.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1.7±8.2)min,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出院时全部恢复窦性心律,无一例安置永久起搏器,随访3~6(4.7±1.2)个月,13例保持窦性心律,晚期死亡1例.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传统的Cox迷宫治疗AF相比,能简化手术操作并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瓣膜置换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AF)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瓣膜置换合并房颤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组20例(治疗组)和同期行经典迷宫组2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16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对照组12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两组相比房颤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瓣膜置换手术期间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是安全有效的,能使绝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及心房正常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5月,124例患者接受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88例,年龄29-69岁,房颤时间1-12年,左心房直径为43-82(57.48±15.14)mm。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先行双极射频消融手术,124例患者中同期接受二尖瓣置换103例、双瓣膜置换21例。另外,同期血栓清除术17例、三尖瓣成型41例(包括16例使用成型环),术毕均置人心外膜临时起搏器。记录术前,手术当日,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心电图。结果返监护室后窦性心律113例(91.13%),交界性心律7例(5.64%),房颤4例(3.23%)。手术死亡1例(0.8%),123例痊愈出院。出院时窦性心律105例(85.37%),交界性心律4例(3.25%),房扑4例(3.25%),房颤10例(8.13%)。术后6个月内常规口服胺碘酮200mg,1次/d。术后6个月后窦性心律转为房颤1例,房颤转为窦性心律4例,房扑转为窦性心律3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结论瓣膜置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房颤,操作简单、安全,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MazeⅣ)治疗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92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在全身麻醉中低温下接受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术后给予胺碘酮。出院后常规口服强心、利尿药物,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调整华法林用量,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和心电图。结果随访6~30(18.4±8.8)个月,围术期死亡1例,有效随访87例,失访4例。术后窦性心律69例(79.3%),房颤心律10例(11.5%),房扑心律4例(4.6%),交界性心律3例(3.4%),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2%)给予安放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结论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接受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对体外循环后并行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60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慢性房颤患者,按照患者所施行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心脏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组(A组,n=33),心脏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组(B组,n=27)。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情况,包括心内操作时间、总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循环时间,并于手术前后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左室EF变化率、转律率等,监测手术后期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情况比较:A组与B组在心内操作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体外循环时间和后并行循环时间A组较B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术后短期内(6个月)A组患者左室EF变化率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心功能情况基本一致(P0.05),趋势图显示A组患者左室变化率斜率更大,峰值更高,更快到达峰值。A组双极射频消融转律率为88%(29/33),且绝大多数(27/29)短期内(12个月)能维持窦性心律;B组27例患者有3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其余24例术后12个月内仍为房颤心律,转律率只有11%。结论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可以减少总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循环时间,且安全性和转律率高、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等,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39例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取改良迷宫手术路径治疗心房颤动。其中男性16例,女性23例,年龄23~69岁,二尖瓣置换28例,双瓣膜置换1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型26例(包括5例使用成型环)。记录术前,术后当日,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心电图分析早期疗效。并取同期同一医师单纯瓣膜置换手术89例作为对比。结果:同期射频消融术组出院时窦性心律34例,3例仍为心房颤动,房颤消除率为87.1%。术后予胺碘酮治疗3个月。出院后3个月窦性心律35例,心房颤动消除率为89.7%。对比单纯瓣膜置换组在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前3 d胸腔积液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手术并发症无增加。结论: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心房颤动安全、简便,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骨下端切口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同期行二尖瓣手术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44例同期接受胸骨下端切口改良双极射频消融及二尖瓣手术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式及手术相关参数。记录手术即刻,术后第一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心电图。结果:44例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同期接受二尖瓣置换者41例、二尖瓣成形者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49.33±12.1岁;体重:57.53±9.54 kg,身高:161.62±6.83 cm,体表面积:1.59±0.19 m2。术前左房前后径为6.20±1.33(极值4.5~9.5)cm。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4.18±3.48 %。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为III级或IV级者16名。患者AF病史为5,14±1.76 年。所有患者中,二尖瓣狭窄者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者11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者28例。CHA2DS2-VASc评分为1.45±0.76 分。术中电除颤复律者11例。复跳时结性心律6例,均于术后1周内恢复为窦性心律。手术术毕转复窦性心律者43例(97.7%),返监护室后窦性心律43例(97.7%)。二次开胸止血2例(4.5%),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均常规服用胺碘酮200 mg 每日1次(QD)。术后3月维持窦性心律者31例(70.5%),术后6月为33例(75%),术后12月为32例(72.7%)。左房前后径≥5.5cm者其术后3、6及12个月的复律率与<5.5cm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胸骨下端切口改良双极射频消融同期行二尖瓣手术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并发症相对较少,对于左房前后径≥5.5cm 的患者仍有确切的转复效果,具有较好的研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在左心房内径>60 mm患者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同一术者在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并随访9个月以上的患者106例,按左心房内径大小分为两组:观察组左心房内径>60 mm(27例),对照组左心房内径<60 mm(7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当日恢复窦性心律23例,心房扑动1例,房颤2例,交界性心律1例,房颤消除率为88.9%.出院时窦性心律22例,心房扑动2例,房颤消除率为88.9%.术后9~12个月窦性心律21例,房颤6例,房颤消除率为77.8%.对照组术后当日恢复窦性心律71例,心房扑动1例,房颤5例,交界性心律2例,房颤消除率为91.1%.术后9~12个月窦性心律70例,房颤9例,房颤消除率为88.6%.随访至术后9~12个月观察组房颤消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8%(21/27)vs.88.6%(70/79),P>0.05].结论 左心房内径>60 mm的患者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简便,仍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对左心房显著增大的患者,增加左心房后壁消融线路,术后注意避免过高的中心静脉压、维持钾离子浓度在正常高值,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并发房颤患者188例的临床资料,由患者及其家属自愿选择是否同期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分为同期消融组(n=96)和非消融组(n=92)。同期消融组患者行同期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非消融组患者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出院后随访12个月,根据随访结果,记录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心功能指标;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栓塞)发生率,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同期消融组12个月内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消融组(P<0.05)。 结论 对同时患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窦性心律转复率更高,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骨下端切口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同期行二尖瓣手术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44例同期接受胸骨下端切口改良双极射频消融及二尖瓣手术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式及手术相关参数.记录手术即刻、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心电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术后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发生情况。方法 758例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其中行瓣膜手术+房颤射频消融374例(观察组),仅行瓣膜手术38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54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病例术后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随访数据。结果观察组术后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的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心房纤颤(Af)是心脏瓣膜疾病最常合并的心律失常之一,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患者中,Af的发生率可达40%~60%,且术后仍为Af的发生率可高达80.09%。心脏瓣膜手术病例,药物、冷冻、手术前后介入及附加迷宫手术(MAZE手术)治疗Af疗效差别较大。心脏瓣膜手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Af,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我们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合并的Af45例,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心脏不停跳双极射频消融术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于该院2015-01~2015-11 53例行心内直视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后心律失常预防的护理实践经验。结果全组术后患者死亡2例,顺利出院51例;全组术后均立即恢复窦性心律(100.00%),但术后第1~3天32例(60.4%)出现心律失常;48例(90.6%)出院时为窦性心律,3例仍为房颤心律。结论术后严密监护和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可有效预防心内直视下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心脏不停跳双极射频消融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风湿性二尖瓣手术同时行射频消融术时,不同的二尖瓣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期间,我中心所有同时行射频消融术风湿性病因的二尖瓣手术,排除因各种原因未同时行射频消融术的病例。统计病例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基线资料,术前心脏超声资料,手术及围术期资料,预后及随访资料等。将总体样本分为风湿性二尖瓣成形组(rhMVP组)和风湿性二尖瓣置换组(MVR组),在搜集的样本资料中选取32项变量作为匹配参考因素,对两组样本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观察并探讨两组间在匹配前后的预后差异。结果: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我中心所行符合入选标准病例共292例,全部同时接受了射频消融术,平均年龄57.4岁,其中女性213例,占73.0%。按二尖瓣位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匹配前rhMVP组97例,MVR组195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成功194例,每组各97例。匹配后各匹配组间参考因素差异消除,对比未进行匹配的预后及随访资料,两组在随访死亡率上的统计差异消除(P=0.014~0.613);匹配前后随访期心房颤动复发例数(P=0.009~0.022),和随访期总体终点事件发生率(P=0.000~0.012),匹配后的差异缩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平衡其他参考因素后,rhMVP组的中期心房颤动复发率及随访期总体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MVR组。结论:对于同时接受射频消融术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病例,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手术优于瓣膜置换术,表现为可显著降低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及减少总体终点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冷冻消融术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9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成三组,分别为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均为20例。对照组给予冷冻消融术治疗,治疗1组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治疗2组给予冷冻消融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对三组患者近远期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在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方面,三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治疗1组、治疗2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X线曝光时间方面,治疗1组、治疗2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消融时间方面,三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针对并发症发生率而言,三组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针对复发率而言,三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冷冻消融术与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相当,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房颤)术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758例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例,其中行瓣膜手术+房颤射频消融374例(射频消融组),仅行瓣膜手术38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32±6.23)个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术后脑血管事件随访数据。结果:术后随访证实消融组在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房颤的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提高远期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  相似文献   

18.
目前,射频导管消融术阻滞二尖瓣峡部已成为心脏电生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实现二尖瓣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仍存在巨大的挑战。现就二尖瓣峡部消融的一般介绍、应用难点、应对策略和展望四个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瓣膜置换同期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本院共实施39例瓣膜置换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患者,观察不同剂量尼非卡兰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尼非卡兰0.1mg/kg)和B组(尼非卡兰0.2mg/kg),两组患者转入ICU后皆完善床旁12导联即刻心电图、用药后1h,停药后即刻心电图。结果两组患者QT间期明显延长,A组用药后1h及停药后即刻心电图QT间期较用药前延长(P0.05);B组用药后1h心电图QT间期较用药前延长(P0.05),停药后即刻QT间期延长明显高于用药前(P0.0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A组术后1、3、6个月房颤的复发率分别为22.2%、27.8%、33.3%,B组术后1、3、6个月房颤的复发率则为19.0%、23.8%、23.8%。结论尼非卡兰对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有良好的剂量相关性,但需严密监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射频消融可以成功地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某些特发性室速,而对更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纤颤(Af),由于其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心律失常治疗中最后堡垒之一。目前利用射频消融根治房颤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成功率较低,其关键问题是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