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医学是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民族医学,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名医,向·初称江楚是我国近现代南派藏医代表人物,对"真布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认识和显著的疗效。本文通过对"真布病"临床分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调养护理等方面的整理研究,以传承向·初称江楚治疗"真布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收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藏医成方制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和《常用藏成药诠释》中藏医治疗"真布病"方剂并分析其组方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藏医治疗"真布病"的方剂数据库,并应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常用药物组合、组方规律及新方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真布病"的118首方剂进行分析,得出药物用药频次,演化得到新处方8个,表明藏医治疗"真布病"的药物以活血理气、利水祛湿、舒筋活络为主兼具清热凉血类。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藏医治疗"真布病"方剂进行数据分析,明确了藏医治疗"真布病"的用药规律,为藏医临床治疗"真布病"及新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各年龄阶段的人均有可能患病。面瘫是因面部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中医称面瘫为"歪嘴风"、"口眼歪斜",西医也亦可称为"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如面瘫超过1个月仍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则称为面瘫后遗症。面瘫早期易治,但有约10%~15%的病人因病情较重或因治疗不当延误而迁延不愈留有后遗症,治疗起来就较为棘手。  相似文献   

4.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本文描述了面瘫的中西医诊治及疗效判定,给以后的面瘫研究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面瘫是因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以患侧眼裂变大、额纹消失或变浅、无法皱眉、口眼歪斜、口角下垂、一侧面部瘫痪等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蒙医认为周围型面瘫属"赫依萨"范畴,主要是由"巴达干""赫依"增多,如过度劳累、酗酒、大汗后或睡觉时受风寒侵袭等因素使面部气血运行受阻,白脉失去润养而发病。本病发病较急、一般晨起时发病,青壮年多发,男性多于女性。本人采用蒙医针刺、推拿配合口服蒙药治疗周围型面瘫3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为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脉而致面部经脉肌肉受损所致。本人受金代名医张从正出血疗法治疗面部疾病之启发,采用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单侧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面部美观,给患者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单纯的西药治疗往往疗程长,不良作用大。穴位敷贴疗法作为一种中药结合穴位治疗疾病的传统疗法早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此种疗法的运用可以缩短疗程,提高临床治愈率。现就穴位敷贴在周围性面瘫中的运用综述如下。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lsy)是相对中枢性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和藏医学同属于中国传统医学,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理论体系,二者对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手段都有各自的特点。藏医真布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作为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藏医学对真布病的认识不仅理论上有据可循,其疗效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药物疗法与药浴等外治疗法结合更是具有毒副作用小、效果显著、安全经济等优点。本文以藏医和中医的理论背景为基础,通过藏医真布病、中医痹症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手段等方面的对比,讨论藏医药治疗真布病的优势与特点,提出对藏医未来发展思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良薇  邱玲 《光明中医》2016,(10):1381-1382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且双侧面瘫发生率极低。现代医学对面瘫对采用补液或口服药营养神经疗法,效果差强人意,邱玲主任医师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经络辨证的特点,运用针刺灸法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双侧面瘫,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藏医临床基础理论研制《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缺血性脑梗塞)诊断量表》。方法检索藏医、中医及现代医学有关缺血性脑梗塞诊断的医学专著、国家及行业标准、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1998年至今收录的相关文献,提取"萨滞布病隆滞布型(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信息,建立该病临床表现数据库。对374份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应用频次分析方法对采集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将梳理出来的症状、体征进行藏医专家咨询、赋权。结果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缺血性脑梗塞)诊断常用症状、体征共79个,经专家赋权评分后,最终纳入量表条目为27个,涉及肢体表现、头面部、意识、二便、语言功能、其他、舌诊、脉诊、尿诊9个方面。结论初步构建了《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缺血性脑梗塞)诊断量表》的条目。  相似文献   

11.
面瘫是指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属中医学口僻范畴,俗称"吊线风",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由于其主要症状表现于面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因其病因病机的复杂性,及治疗过程中的失治误治,最终导致部分患者病情迁延难愈,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导师赵凯教授认为该疾病病机主要在于...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面瘫是以颅脑部外伤后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笔者自2000年1月至今,采用电针加隔姜灸治疗外伤性面瘫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文献报道来看,面瘫各时期针灸治疗多以面部局部取穴为主。面瘫早期是针灸治疗的关键时期,针刺的时机和方法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及预后。部分医家主张面瘫早期以远端穴为主,少取病变局部腧穴。面瘫早期面部取穴和避开面部取穴两种方法疗效评定受诸多因素影响,孰优孰劣尚无定论。笔者认为面瘫早期应避开面部取穴,采用远端取穴的治疗方法,在急性期过后逐渐加用局部取穴,临床效果佳。本文通过探讨面瘫急性期远端取穴,以扩展临床思路,积极探索实践,找到最佳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痛苦,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4.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后遗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程为平教授从事临床多年,采用局部与循经取穴的方法治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从现代面部解剖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采用抽提透刺法治疗面瘫后遗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藏医传统外治久巴(擦药)疗法治疗骨性关节炎(藏医真布病)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骨性关节炎(藏医真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周内对照组30例骨性关节炎(藏医真布病)患者采用藏医口服常用治疗,治疗组30例骨性关节炎(藏医拜木骨痹)患者采用藏医外治久巴(擦药)疗法,观察两组关节疼痛缓解疗效比较,观察时间为一周.结果:治疗组骨性关节炎(藏医拜木骨痹)疼痛缓解有效率93.3%,对照组疼痛缓解有效率83.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藏医外治久巴(擦药)疗法治疗骨性关节炎(藏医真布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用口服藏药.  相似文献   

16.
面瘫是指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为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抬眉、闭眼不能,鼓腮漏气等。面瘫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临床上以周围性面瘫最为常见,而双侧同时面瘫的患者极为少见。笔者(第一作者)有幸跟随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洪亮医师学习,并接诊了一位同时患有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患者,现将李师治疗双侧面瘫案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医所述"面瘫",是指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没有"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概念的明确区分。现代医学中与"面瘫"相对应的病名是"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又区分"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面神经麻痹"属于"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以上病变,如脑血管,其对应中医  相似文献   

18.
面瘫是常见的一种面神经疾患,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笔者采用针刺加电针治疗面瘫5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面瘫发作半年以上未治愈的可称为陈旧性面瘫,或者称面瘫后遗症。我们采用针刺配合面部走罐治疗陈旧性面瘫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面部走罐在治疗陈旧性面瘫中的作用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1概述 面瘫是指面部肌肉或左或右一侧瘫痪,以突发面部麻木,病侧面部肌肉松驰,纵缓不收,口眼歪向健侧为主症.是中医疾病中"口僻"的习称,属于痿病类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居多,无明显季节性,如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并影响容貌.另外,面瘫又可能是一些危急生命的神经科疾病的早期症状,如脊髓灰白质炎或Cuiilian-barre综合症,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挽救生命[1].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效果肯定,从笔者收集的近十年来几十篇文献来看,疗效多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