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女性自杀未遂者个性特征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会晶 《职业与健康》2006,22(12):918-919
目的研究女性自杀未遂者的个性特征。方法应用自编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原因与方式调查表、心理健康测查表 (MMPI简化表),对184名女性自杀未遂者进行测查、评定,并进行1:1对照研究。结果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原因主要为婚恋、家庭矛盾(59.8%);自杀方式主要为服毒服药(76.6%);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具有焦虑、疑心、脱离现实等人格特征。结论自杀未遂者的个性缺陷是她们发生自杀未遂行为的一个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董仁威 《药物与人》2004,(11):58-59
2004年9日10日.是第二个世平鞠防自杀日,早在2005年第一个国际预防自杀日来临之际.我国卫生部门曝出一串惊人数字: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中第5位的元固。也就是说.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并有8人自杀未遂。自杀者平均年龄52岁。女性自杀者是男性  相似文献   

3.
海南琼海市自杀未遂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分析琼海市急救中心自杀未遂发生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自杀前生活事件、自杀方式、住院情况,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以海南琼海市急救中心自杀未遂病人为调查对象,调查1996年4月至2000年4月自杀未遂病例167例,用SPSS软件做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自杀未遂男女性别比为0.36:1;自杀方式以服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居多,但男性还采用自缢、器物损伤等自自杀方式,而女性则少见。自杀前的生活事件中,家庭矛盾占到83.83%,尤其已婚家庭矛盾所占比重更大,为93.02%。女性自杀前的生活事件主要是家庭矛盾,但男性自杀前的生活事件还有吸毒、酗酒等,男女差异有显性。结论 农村青年、已婚、女性为自杀高危人群,应严格管理农药。  相似文献   

4.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群第5大死因,是15至34岁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全球平均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而中国每2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8人自杀未遂,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相似文献   

5.
温州市大学生自杀观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厉芳红  戴王磊 《中国校医》2007,21(3):290-291
1999年在WHO/北京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卫生部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年自杀率为22.2/10万(1993),提示中国的自杀问题不容忽视,有必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死亡,150万人自杀未遂。我国疾病监测点1990-1992年报告,我国15~39岁人群中自杀为第1位死因。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将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急诊抢救自杀未遂者特征,对自杀行为采取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就诊的248例自杀未遂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自杀未遂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女:男=1.8:1,20-4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173例(69.76%);服药或服毒是最常采用的自杀方式,占总例数的61.29%;自杀未遂者的内在素质不健全,精神障碍者占37.5%。[结论]对自杀行为有必要取综合性的自杀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为防范重性精神疾病病人自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符合重性精神疾病诊断并自杀未遂的44人入户调查,了解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结果自杀病种以情感性精神障碍居首位(6 5.9 1%),自杀首因是经济困难(52.2 7%),自杀方式以服农药为主(54.55%),自杀未遂主要是家人发现及时(6 1.3 6%),自杀时间以白天多见(59.09%)。结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现自杀既有个人因素,同时存在复杂的社会因素。因此,呼吁全社会对精神病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一、大二医学生既往首发自杀意念后不同时间(年)向自杀未遂发展风险,探索促使这一发展过程的危险因素。方法安徽省3所医学院校(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和蚌埠医学院)1~2年级共10 297名学生接受自填式问卷调查。其中自制问卷包括既往自杀行为史、儿童期不良经历史、家庭自杀史以及一般人口学资料;专用量表包括抑郁、贝克焦虑、Barratt冲动、攻击以及社会支持量表。有自杀意念向自杀未遂发展速度和风险采用寿命表法进行描述,促使这一发展过程的危险因素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10 297名大学生中,16.52%学生称有过自杀意念,1.47%有自杀未遂。自杀意念向自杀未遂发展的累积发生率为8.88%。有自杀意念后的第一年自杀未遂的条件风险最高(7.02%),76.16%(n=115)的自杀未遂者发生在有自杀意念后的第一年。Cox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离婚(OR=2.32,95%CI 1.28~4.21)、躯体虐待(OR=1.69,95%CI 1.20~2.37)和一级亲属自杀行为(OR=2.02,95%CI 1.25~3.25)等家庭不良事件,青少年行为冲动性(中/低:OR=1.88,95%CI 1.15~3.06;高/低:OR=2.09,95%CI1.30~3.36)以及较高的焦虑评分(高/低:OR=1.60,95%CI 1.10~2.33)是自杀意念向自杀未遂进一步发展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有自杀意念是近期自杀未遂的高危信号。家庭不良事件、青少年行为冲动性以及严重焦虑状态是有自杀意念者自杀未遂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袁爱娣 《中国校医》2004,18(3):239-241
自杀行为是一种在特定的心理状态支配下的反常行为,从心理矛盾开始到自杀意念的形成,最后演进到自杀行为的发生.关于自杀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50~60年代,全球40亿人口中,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自杀;近年来全世界每年自杀死亡者约50万人.研究表明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百分数是相同的,揭示自杀未遂与自杀意念这两者之间有许多类似之处[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现况及其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1年11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南省长沙市抽取2216名中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自杀行为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长沙市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分别为24.2%、6.0%和2.5%;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发生率高于男生(x2=34.814,P =0.000; x2 =5.924,P=0.015);农村中学生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发生率高于城市(x2=16.687,P=0.000; x2 =5.834,P=0.016);高中生自杀计划发生率高于初中生(x2=8.109,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暴力和生物事件总刺激量大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共同危险因素.结论 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率仍较高,应根据中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自杀是指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而不是被别人所逼迫)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据估计,全世界每天有1000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则是它的8~10倍;我国自杀率为23/10万,在世界上是自杀率比较高的国家,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本文对大学生、高校教师的自杀态度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0起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芬  杨小玲 《中国校医》2005,19(4):368-369
目的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意识。方法对学校1998~2004年10起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回顾分析,对自杀未遂者进行追踪随防。结果6例死亡,为理智型自杀;4例自杀未遂,为寻求关注型、威胁型。结论对自杀高危人群进行及时评估是预防自杀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预防自杀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女性强制戒毒人员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结构式自杀调查问卷以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安徽省625名女性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女性强制戒毒人员心理问题、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65.92%、21.28%及13.92%;心理健康组和心理问题组的自杀意念检出率(13.6%,25.2%)和自杀未遂检出率(6.1%、18.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L-90总均分高(OR=1.854,95%CI:1.377~2.496,P<0.001)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毒品类型:与冰毒比较,单纯海洛因型和混合型以及SCL-90总均分高对自杀未遂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安徽省女性强制戒毒人员心理问题、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检出率高;自杀意念受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影响;自杀未遂受毒品类型、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合肥市中学生自杀行为与若干心理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合肥市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行为报告率并分析学校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与自杀行为相关性.方法 方便抽取合肥市7所中学(2所普通中学,2所重点中学,该市所辖3个县选取的3所普通乡村中学),每个中学分别在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对其所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127份.自杀行为的定义与问卷设计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相同.同时采用“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一般资料调查表,评价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等心理特点.采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筛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中学生总体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8.0%,自杀计划报告率为119%,自杀未遂报告率为4.0%.学校生活满意度高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共同的保护因素;消极应对方式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共同危险因素.结论 应根据中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林松 《家庭健康》2010,(1):32-33
前不久,某著名歌手跳楼自杀的事件再度引发了人们对抑郁和自杀现象的关注,而有关自杀的一组统计数字更加惊人:全国每两秒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最近,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调查分析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上海部分综合医院急诊自杀者的调查,了解自杀行为的特征和原因,为制定自杀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回顾和前瞻性调查表对综合医院245例急诊自杀者进行调查和登记,并记录自杀经过和急救治疗结果。结果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以青壮年为主。自杀方式以服药和农药最多,90.9%自杀者自杀前2周遭受明显的社会心理应激事件,10.7%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曾经明确诊断为有精神疾病。结论建议综合医院应该在急诊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对急诊自杀未遂者的精神状态进行精神科评估。对自杀未落者讲行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7.
铁路工地流动人口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建筑工地流动人口的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出现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对合肥市铁路施工单位943名在外施工的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终生发生率分别为3.18%和0.9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为近一个月与家人的关系好坏。结论未婚、高中及以上文化、工作环境/条件差、与家人的关系差者为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出现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需投入更多的关注以预防自杀。  相似文献   

18.
综合医院医师防范住院患者自杀的方法与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杀是人类的悲剧。全球每年约有100.120万人自杀死亡:世界上每40秒钟有1人成功自杀.每3分钟有1人自杀未遂:自杀是15~35岁年轻人死亡原因前三位之一:每一位自杀者要严重影响至少6个人(指亲友)。自杀给家庭和社区带来的心理、社会和财务上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自杀是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北京地区40家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出现率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显示.在2914例年龄大于15岁的住院病人中,187人(6.42%;95%CI为5.58%~7.64%1有过自杀意念,其危险因素排列为:近1年感到绝望的频率高(OR=9.2.95%CI为6.5~12.9)、亲属有过自杀行为(4.3,2-3.8.31、调查当时有重性抑郁发作(2.7,1.7~4.3)、熟人有过自杀行为(2.0,1.3.2.9)、年龄小于55岁(1.7,1.2.2.3)、女性(1.5,1.1—2.1)。  相似文献   

19.
自杀是指自身有意识地采取能致死亡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导致自杀的原因极其复杂,因此自杀未遂心理患者的心理特征亦十分复杂,了解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我科自2003年8月—2003年10月,封3例自杀未遂的有机磷农药中毒(口服)患者施行,心理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国城市大中学生自杀未遂发生的报告率及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全国8城市17 622名大学、高中、初中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自杀未遂及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等资料.结果 8城市大中学生中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程度高(OR=2.61,95%CI:1.64~4.16)、抑郁程度高(OR=2.05,95%CI:1.35~3.10)、有自杀意念(OR=14.21,95%CI:9.88~20.43)、有自杀计划(OR=3.50,95%CI:2.59~4.73)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少年阶段母亲陪伴长大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保护因素(OR=0.38,95%CI:0.20~O.74).结论 情绪症状和既往自杀心理与大中学生自杀未遂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